8《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王羲之(321-379),东晋大书法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 ,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 ,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 ,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 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关于“序”:
“序”也作“ ”或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 ”或“ ”,如《史记 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
1、初读,规范字音。
癸( )丑 修禊( ) 流觞( ) 游目骋( )怀 趣( )舍万殊
齐彭殇( ) 会稽( ) 感慨系之( )
2、结合书下注释,完成下面的练习。
⑴ 解释划线的词:
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②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
③ 列坐其次( )
④ 信可乐也( )
⑤ 当其欣于所遇( )
⑥ 向之所欣 ( )
⑦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
⑧ 不能喻之于怀( )
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
⑩ 齐彭殇为妄作 ( )( )
⑵ 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
②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
③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
④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古义: 今义:
⑤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
⑶ 解释句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③ 所以游目骋怀( )
④ 固知一死为虚诞,齐彭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妄作。( )
⑷ 判断文言句式: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 ) 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③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④ 死生亦大矣( )
⑸ 一词多义:
之
① 所之既倦。 ( )
② 以之兴怀。( )
③ 夫人之相与。( )
④ 暮春之初。( )
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一
① 若合一契( )
② 其致一也( )
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④ 一觞一咏( )
修
①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②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③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
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 )
⑤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⑥ 修守战之具 ( )
信
① 信可乐也( )
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③ 低眉信手续续弹( )
⑹ 重点难句翻译:
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⑺ 名句默写:
① 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② 夫人之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
③ 向之所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2、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 。氛围: 。天气: ,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 。
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 ,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 ,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 ,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 。
第四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 。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
【合作探究】
①本文第1、2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
②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
明确:人众:
景胜:
事趣:
时美:
③读第3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3段所议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痛”?
“ ”。
“ 。”
“ 。”
“ 。”
④读第3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问题探讨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ú) 峻岭(jùn)
B.殇子(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会晤(wù)
C.悼念(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
D.嗟悼(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
6.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语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7.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慢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10.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11.翻译下列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分)
译文: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分)
译文: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分)
译文:
(4)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
译文: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译文:
《兰亭集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王羲之(321-379),东晋大书法家。字 逸少 ,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王右军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 书圣 ,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 二王 ,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 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关于“序”: “序”也作“ 叙 ”或称“ 引 ”、“ 前言/引言/序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 跋 ”或“ 后序 ”,如《史记 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学生活动】1、初读,规范字音。癸( guǐ )丑 修禊( xì ) 流觞( shāng ) 游目骋( chěng )怀 趣( qǔ )舍万殊 齐彭殇( shāng ) ( http: / / www.21cnjy.com ) 会稽( kuài ) 感慨系之( xì ) 2、再读,理解大致文意,掌握重音断句。3、结合书下注释,完成下面的练习。 ⑴ 解释划线的词:
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全,都 )②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同“取”,取舍,爱好 )③ 列坐其次( 地方 )④ 信可乐也( 实在 )⑤ 当其欣于所遇( 高兴,欣喜 )⑥ 向之所欣 ( 过去 )⑦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造化,自然 )( 注定 ) ⑧ 不能喻之于怀( 明白,理解 )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作一样 )( 虚无荒诞 )
⑩ 齐彭殇为妄作 ( 把......看成平等 )( 荒诞的做法 ) ⑵ 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古义:旁边,水边 今义:此地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②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天地万物 今义: 物品的种类
③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④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古义: 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打算⑤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⑶ 解释句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形作名 贤德之人;年轻的人和年长的人 ) 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名作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 喝酒 )
③ 所以游目骋怀( 动词使动用法 使......纵展 使......开畅 )④ 固知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妄作。数作动 等同,把......看做一样 )
⑷ 判断文言句式:
① 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
③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后 ) ④ 死生亦大矣( 判断 )
⑸ 一词多义: 之
① 所之既倦。 ( 动词,往,达到 ) ② 以之兴怀。( 代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上文的事 )
③ 夫人之相与。( 的 )
④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 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定语后置 )
一
① 若合一契( 一起 )
② 其致一也( 样 )
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
④ 一觞一咏( 一边...一边... ) 修 ①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高 ) ②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长 ) ③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学习 进步 ) 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 办好 ) ⑤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修建 ) ⑥ 修守战之具 ( 整治 ) 信 ① 信可乐也( 实在 ) 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语真实 )
③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 ) ⑹ 重点难句翻译: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②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第二课时【自主学习】2、从文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痛——悲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氛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也可属行为)。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第四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合作探究]①本文第1、2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明确:首先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然后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②这次盛会让作者他们“信可乐也”,“乐”在哪些方面?明确: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这两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③读第3段,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3段所议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痛”?明确:“死生亦大矣”。痛: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④读第3段,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抒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有乐转悲 4、问题探讨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再读体会,全文总结。学生讨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参考】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的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