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12: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诓骗(kuāng)虚妄(wàng)停滞(zhì)锲而不舍(qì)
  B.懦夫(nuò)豢养(huàn)中伤(zhòng)根深蒂固(dì)
  C.折扣(zhé)譬如(bì)樵夫(qiáo)孜孜不倦(zī)
  D.压榨(zhà)省悟(xǐng)遁词(dùn)自暴自弃(b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视察墨守前扑后继行之有效
  B.凶险盲从不言而喻走头无路
  C.探求创意自欺欺人持之以恒
  D.汲取关键根深缔固轻而易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演讲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B.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善于思考,汲取其中的精华。
  C.他在工作中总是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D.这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古朴典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D.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B.《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
  C.《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 费 因格,美国实业家。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
  D.《创造宣言》的作者是陶行知,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
  6.默写。(8分)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欲渡黄河冰塞川,。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沉舟侧畔千帆过,。
  7.综合性学习。(7分)
  班级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2)请你列举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并简要介绍其创新事迹。(3分)
  (3)请你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精神。(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完成8—11题。(15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8.选段中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正确论点是什么?(4分)
  9.选段中作者是如何批驳错误论点的?(4分)
  10.选段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哪些人?(4分)
  11.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你对“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二)阅读《怀疑与学问》选段,完成12—15题。(15分)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2.选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4分)
  13.选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14.选段中“怀疑的精神”指的是什么?(4分)
  15.结合选段内容,说说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0分)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老河兵为什么能够找到石兽?(2分)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三、写作(50分)
  20.请以“创新,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A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C项“譬如”的“譬”应读“pì”;D项“自暴自弃”的“暴”应读“bào”。)
  2.C(A项“前扑后继”应为“前仆后继”;B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D项“根深缔固”应为“根深蒂固”。)
  3.A(“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适。B项“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C项“任劳任怨”指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D项“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4.C(A项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否定不当,删去“不再”;D项缺主语,删去“由于”或“使”。)
  5.B(《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说法错误,《怀疑与学问》的作者顾颉刚,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顾颉刚字铭坚有误,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6.默写。
  (1)江山如此多娇。
  (2)将登太行雪满山。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病树前头万木春。
  7.综合性学习。
  (1)宣传标语:培养创新精神,点亮精彩人生。(或:激发创新活力,创造美好生活。)
  (2)示例:屠呦呦。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勇于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要多观察、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和方法。
  二、阅读理解
  (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
  8.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正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9.作者先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信“地”“物”“国联”都是“他信力”,不是自信力;接着指出求神拜佛是“自欺力”;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0.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11.这句话的意思是,判断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能看那些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要看广大的人民群众,看那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们。只有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才代表着真正的自信力。
  (二)《怀疑与学问》选段
  12.学者先要会疑。
  13.作者先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提出“学者先要会疑”的观点;然后以做学问的事实和根据为例,论证了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最后通过对传说的追问,进一步强调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14.怀疑的精神是指不随便轻信传说的话,经过一番思考,对传说的话进行追问,以确定其真实性的态度。
  15.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对传说的话进行思考和追问,不被虚妄的学说所迷惑,从而获得真正可靠的学问。
  (三)《河中石兽》
  16.(1)倒塌。(2)事物的道理、规律。
  17.(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8.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水流等因素,认为石兽应在河的上游。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写作
  20.《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创新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联系、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网上购物的兴起,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各种商品;移动支付的普及,让我们告别了繁琐的现金交易,更加方便快捷。这些创新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舒适。
  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艺术、文化、娱乐等领域,创新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电影、音乐、文学等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了我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各种新型的娱乐方式,如虚拟现实游戏、主题公园等,让我们在闲暇时光有了更多的选择。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让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乐趣。
  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可持续。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创新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减少了对传统燃油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绿色、低碳。创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有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让我们积极拥抱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去改变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因为创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创新,是我们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