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3 08: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课题 辽夏金元的统治 章节/课时 第3章10节1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历史的三个教学维度和五个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教学内容 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这一教材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即中国历史部分,本课是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包括四个子目(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涉及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汉化措施以及民族关系。本课内容较多,少数民族政权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又有相似的汉化过程;既有多个政权并立时期,又有大一统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又要注重对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政权的建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汉化过程、元朝的制度创新以及民族关系等知识认识较浅。本课时空跨度大,涉及辽夏金元诸多朝代,各朝代在时空上均有交叉,学生时空线索不够清晰;知识内容多,涉及辽夏金元四个政权的统治概况和制度创新,教材知识琐碎而繁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好重难点,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知识。
教学目标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具体到这一节课,我们将细化为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时间、所属民族及其代表性政治制度。(时空观念 水平1) 2.借助地图,识别辽夏金元诸政权的疆域范围。(时空观念 水平1) 3.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学生能够归纳辽朝的南、北面官、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元朝行省制的特点,说明这些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水平2) 4.通过补充材料和教师讲解,学生能够总结民族交融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具有正确的民族观。(家国情怀 水平2)
教学重点 辽、夏、金、元诸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 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元代民族关系。
教学资源与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黑板、PPT、历史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学习法、材料分析法、问题链、PBL教学法、PPT展示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效果评价 时间分配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 这一时代冲决了狭隘的华夷之防观念,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相互团结的纽带,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罗炳良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上一堂课我们学到了两宋时期的相关知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也不难发现这一时期除了两宋之外,在重叠的时空范围内中国北方还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所以这一时期在古代史中统一被称为辽宋夏金元时期。我们来看历史学者罗炳良对这一时期的评价,其中“华夷之防”指的是“华夷之辩”,即华夏与蛮夷之间的区分,而辽宋夏金元时期对这个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交融并最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的一个时代特征也恰恰体现在我们的课标要求当中。那么,两宋的统治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辽夏金元诸政权的统治。 阅读学者论述,对本课主线进行思考。 利用学者论述材料,激发学生对辽夏金元统治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分钟
教学环节2: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夏金的统治 1、从空间范围上,出示辽、西夏、北宋对峙图(图一);金、西夏、南宋对峙图(图二);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 从时间范围上展示出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时间轴,让学生感受政权更迭的大致时间范围。 2、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梳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与衰亡,带领学生梳理并展示从辽至元各朝代在时间轴上的分布,重点标注契丹族、汉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政权的起止; 最终元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一统使中国变成了“大中国”,并且使之成为历史的常态。那么具体到各个民族政权的统治各有什么特点呢? 一、辽朝 1、在PPT上展示空白方框,分为建立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等几方面,往后西夏、金乃至元朝均按此思路进行设计,提问学生将空白方框填写完整。主要考察学生预习情况以及知识把握状况。 2、填写完成后,展示《契丹帐》材料以及契丹族髡发习俗图,让同学对于辽朝建立者契丹族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展示《辽史·地理志》让同学们对辽朝幅员万里的特征有一定的把握,那么,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契丹族统治这样一个“幅员万里”的国家,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由此过渡到具体辽统治制度的讲解。 3、统治制度讲解思路按照课本逻辑来,首先是职官制度,主要讲到“南北面官制”,运用课本“学思之窗”相关材料,便于学生阅读与理解。着重注意这一制度背后体现的“因俗而治”的特点,并针对这一特点讲述“为什么辽朝要“因俗而治”呢?”这样一个问题。分民族差异与农业差异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4、随后拓展课本外知识,辽朝传统统治制度“四时捺钵”,作为拓展知识不过多深入。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到辽朝在学习汉制的同时也注意保留自身民族特色这样一个统治特点,这也是整节课各个民族统治的共同特点。 二、西夏 1、对于西夏的讲解,空白方框环节设计如上。不作为本课重点部分讲解,主要讲课本提到的西夏“蕃汉官制”,让同学们注意,所谓蕃汉官制指的是这样一种官职有两套语言称谓,而并非是两套官制。 1、观察图片与时间轴,提取信息并回答。 2、阅读教材,梳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相关文本内容。 3、回答老师提问,整理思路。 1、让学生清楚少数民族政权的方位以及存在时间; 2、梳理辽、西夏、金统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让学生对这一时代各政权统治特色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3、创设贴近生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为生动且深刻的认知; 4、让学生认识到从并立到统一,“大中国”的形成是历史大趋势。 20分钟
三、金朝 1、空白方框环节设计如上。作为金朝,其深入中原腹地带来的是学习汉制相对辽与西夏更为深刻,具体讲解思路和辽朝类似。 2、先讲解学习汉制方面,如课本所讲,“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我们来从宋朝使者相隔三年的两次访金经历看这沿袭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到,短短三年,从一起上炕吃生的东西,君臣之间抱作一团没有尊卑之别;到朝见礼仪完备甚至到了繁缛的地步,吃的东西也见不到生的了,极尽奢华。创设这样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对于金朝深入学习汉制有着生动理解。而之后金世宗对于学习汉制与保留传统之间进行调整平衡后,金朝便进入了鼎盛时期,对于课本逻辑链进行一个思路补充,便于学生更深刻地记忆。 3、而后讲解民族特色方面,即课本涉及的“猛安谋克”制度,不同于辽朝的“四时捺钵”讲解,“猛安谋克”虽然是金朝自有传统,但仍融入了汉制进行改造,从这两个大层面来看,金相对于辽与西夏汉化程度更为深刻。以金迁都燕京进行佐证。 4、在整个辽、西夏、金的统治讲解完后,回顾所学知识点,可以大致总结出这样两个共同特点,其一便是他们都学习汉制的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其二便是在政权发展过程中,民族交融在加深,汉化程度也在加深。
教学环节3:统一“大中国”——元的统治 1、整体我们可以看到,从辽、西夏到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而在1279这一年,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了整个中国,结束了从唐灭亡后持续分裂的局面,它便是元朝。 2、同辽夏金,展示空白方框,提问同学进行填充。在填充后,展示元代疆域图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于元朝较为片面的评价。让同学思考,对于这样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朝代,他的评价合理吗?除了他说的定都北京这样一个贡献,元朝的大一统还带来了哪些贡献呢?由此过渡到元朝大一统具体各方面贡献的讲解。 3、贡献主要分为行政制度(中央官制:行省制、地方制度:行省制)、边疆治理、交通制度、“大中国”的形成四个方面。前三个制度方面的讲解按照制度内容、特点、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辅以学者论述、文献材料以及图片材料。 4、针对最后一个“大中国”的形成这样一个贡献,主要是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从文化认同上讲,从辽到元乃至清,少数民族政权逐步对外宣称中国,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中国”概念逐步形成;而从民族交融方面来讲,主要依照课本“元朝的民族政策”子目思路来讲,讲到四等人制虽然是民族歧视与压迫,但在整体的民族混居的环境下,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一体化。 5、在贡献讲完后,思路逐渐转向“元的灭亡”的讲解,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那么元朝的灭亡是什么导致的呢?主要以张帆在《中国古代简史》中的相关论述来整理思路,从制度方面、用人方面、对外关系方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分组讨论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帮助学生对繁杂知识点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3、从各制度学习中原且保留民族特色的情况可以提取中“大中国”的形成是历史大势所趋。 15分钟
教学环节5:课堂小结 展示整堂课的总体结构,与板书相契合。 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2分钟
板书
作业 课堂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小组讨论与发言呈现的具体表现,随堂提问或出题检测学习效果,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如《步步高》练习册、《高考调研》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