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意象背后的时代景象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入】
由本校的红楼梦二创活动+语文课的整本书阅读导入,而本课正是历史与文学的联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新课】
一、明清文化新内涵:人文精神
活动一:谈一谈你印象中的贾宝玉。
学生会提及印象深刻的具体情节,如宝黛初见时的摔玉,教师需引导学生概括宝玉痴情、叛逆等特点。
课件呈现著名的脂砚斋批语:今古未有之一人。何出此言?
情节再现:
(宝钗劝宝玉走科举仕途,宝玉愤慨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宝玉)竟将别的书(科举相关的书)焚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
——曹雪芹《红楼梦》
引导学生认识:宝玉离经叛道行径,憎恶传统入仕途径——科举考试。(聚焦探究)
设问:贾宝玉只是文学创作中虚构的人物吗?
呈现材料:
(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现实颇为不满,蔑视仕途,每日吟诗作画、饮酒听曲,甚至“杂优伶中,以串戏为乐”,生活是很放浪。
——刘梦溪《红楼梦十五讲》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宋应星《天工开物》
可以看到,蔑视科举仕途的现象,在明清并非虚构,也并非个例。
探究一:为何明清社会有部分人蔑视科举?
材料(时人对于科举制的感慨,更有代表性):
(明清时期)世之治举业者,以“四书”为先务……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
——【清】朱彝尊《道传录序》
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鹜于记诵辞章……耳目眩瞀,精神恍惑……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
——【明】王守仁《传习录》
问题1:明清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是什么?
问题2:这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以问题链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答题标准是程朱理学(对程朱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稍加追溯,让学生认识到其诞生之初是经世致用的学说,而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僵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读书人思想被禁锢在程朱理学的天地,扼杀了创造力。因此,一些觉醒的士人将批判矛头指向了已经僵化的程朱理学。
探究二:明清思想界如何批判程朱理学?
1.陆王心学
比较分析法: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南宋】朱熹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明中期】王守仁
问题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分别认为理在何处?该如何求理?
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宇宙与社会,即理在外界,相对应地就是向外求理(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内心,相应地向内求理(致良知)。
图片史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明后期】李贽
问题2:四书在程朱理学的地位?李贽对四书什么的态度?
程朱理学以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李贽蔑视四书的权威。
陆王心学及其传人批判程朱理学思想体系本身。
2.明末清初思想家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顾炎武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王夫之
问题1:明清之际思想家如何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
问题2:抨击君主专制对批判程朱理学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程朱理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批判君主专制是在动摇程朱理学的根基。
总结:
陆王心学:关注人的内心→李贽:张扬人的个性→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压抑人的制度。
可见明清文化的新内涵: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红楼梦》里是宝黛真挚的情感,是牡丹亭里,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生死相依;是桃花扇里,是以死相抗,血溅折扇的坚贞不屈。在封建专制压迫中,程朱理学的钳制下,他们如同一个个光点,告诉处于迷惘困顿中的人,至少精神上有家可归。人文精神是那个时代的希望与力量。
探究三:明清文化为何具有人文内涵?
根据前面所学概括:思想上,程朱理学僵化;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寻找人文精神形成的经济根源。
材料:《宋元时期的商业中心》图、《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图
问题:明清商业中心比之宋元有什么特点?
从图片可见,工商业市镇密集,市民数量更多,市民对现实生活的享受,正是人文精神诞生的土壤。
二、明清文化新高度:集大成者
再回到《红楼梦》:
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红楼梦》里应有尽有……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更是经常成为《红楼》人物日常品评的话题……书中还有众多关于结社、吟诗、联句、拟匾额、题对联、拆灯谜、行酒令、听说书、看本戏、赏音品笛、丹青绘事的描写……《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刘梦溪
那么明清时期还有什么集大成的文化呢?请大家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梳理。
总结:集大成并非明清文化之个例,而是整体之气象。
明清文化为何具有集大成特点?引导学生从政、经、文多角度分析:思想——承继性文化;政治——大一统政权;经济——全国性市场。接下来聚焦探究。
探究四:为何明清时期形成全国性市场?
材料:《明中后期的市场略图》
问题1:从图片可以看到,何物在进行全国范围大流转?
商品、商人、资本进行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转,促进全国性市场形成。
问题2:聚焦商品——从商品种类可以发现明清经济什么现象?
《明中后期的市场略图》可见商品有农产品、经济作物、手工业品这几类,且有着地域性分工。可见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
由此驱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来寻找明清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原因:
问题3:聚焦商人——商帮进行长途大额贸易,适合携带什么货币?
学生往往会想到纸币,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纸币发行的历史与命运,明朝纸币面临同样问题:政府滥发,信用下降,名存实亡。而后,铜钱与白银进行比较,显然,价值高、量大的白银更适合进行长途大额贸易。可见,白银在明朝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正是借“明清全国市场形成”探究梳理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概况。
三、明清文化新机遇:西学东渐
过渡:明清时期不仅有全国商贸网络,海外贸易也在发展,而经济交流还伴随着文化交往,有何表现?再次回到《红楼梦》:
图片:《红楼梦》剧照之眼镜、钟表、酒杯、烟盒、镜子……
《红楼梦》中有七十多处西方器物的描写,这些器物散布在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孔不入”。
——《“始知创物智,不尽出华夏”——<红楼梦>中的西方器物形象研究》
明清时期,西方除了有形的器物传入,还有无形的知识传播,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西学东渐。
任务: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梳理西学传播者?为何传播?传播成果?时人看法?
探究五:明清时人对西学是何态度?
材料: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固 ,百家之学海。
——徐光启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徐光启推崇《几何原本》,特别对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赞叹不已。结合我们之前所学,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偏重实用经验,缺乏理论概括,到明清时期,更是科技总结而缺乏创新。而西学的传入,正是已经走到集大成的中国科学转型的好机会,也是被科举考试禁锢思维的读书人思想转变的契机。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徐光启一般,一些士大夫囿于传统,轻视西学,避开世界地图,避开正在发生巨变的世界,这正是整个大清王朝的缩影,闭关自守,落后于世界而不自知。
四、总结
从《红楼梦》透视明清经济与文化:
文化景象上,新内涵——人文精神,新高度——集大成者,新机遇——西学东渐;
经济气象上,商品经济愈加繁荣,全国市场逐渐形成,海外市场进一步发展。
五、升华
从总结中可见,新因素正在传统社会破土而出,悄然生长,但《红楼梦》结局又是如何?是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收尾,离经叛道的宝玉终是不容于这个故步自封的社会。这似乎也是他的创作者——曹雪芹对自己命运的预言。
公元1764年2月12日,中国最热闹的除夕之夜,曹雪芹在阵阵鞭炮声中凄惨地死去。那个时代并没有给予这位皇皇巨著的作者最起码的回报。当时中国明明已经出现了一批如曹雪芹一般聪明的头脑,他们试图把封建社会的厚重大门打开一条门缝,而他们与贾宝玉一样,始终被父辈压着,劝他们考取一个功名,不要胡思乱想,就在这一声一声“考取功名”中,他们看不清自己的未来,看不到民族的希望,从而踏入愚昧与停滞的深渊。而同一年,大陆彼岸的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就此发轫,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将在英国乃至世界发生,而中国浑然不知。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七十八年后,曹雪芹幼年生活的繁荣之地、我们引以为豪的六朝古都,两个国家代表共坐一室,一纸屈辱性的不平等条约将叩开中国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