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3 09: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解读
本节课是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 从不同的宏观视角来看,清朝具有不同的地位。对于中国史而言,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封建社会的继续与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从世界整体发展态势而言,这一时期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君主专制达到巅峰的清朝构成了严峻国家治理危机与我国封建帝制的存续危机。本课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既要体现清朝与以往朝代相关知识上的延续性,又要从西方的视角出发,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更加审慎的考察。 从中观的视角来看,本节课为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多为政治、社会领域。接续12课明朝历史,与第14课呈并列关系。在处理与12课的关系时,要注意不花大量笔墨的提到明清两朝在处理边疆问题的延续性,注意明朝对边疆的二重管理体制加快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从羁縻到直接管辖的变化过程。在处理与14课关系时,注意明清之际我国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危机,与本课第一目和第三目的深层联系。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其中第一目的内容为第三子目的伏笔、第二目的政治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地图、史料等清楚地说出清朝时期开拓、稳定边疆的具体措施和清中期我国疆域的四至,深入体会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并能够通过史料分析清朝奠定中国多民族国家版图的意义。(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能够列举出清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清朝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深入分析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带来的负面影响。(历史解释) 3.能够将清朝前中期时期的变化置于同时期世界的变化中看待,并且说出清朝前中期的在经济发展中新变化。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清朝所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其出现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四、学情分析
1.已知:从知识上而言,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与奏折制度设立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有一定知识面基础。 2.未知: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未能较清晰地建构起君主专制与国家治理之间的联系,未能从宏观上把握清朝前中期“鼎盛”与中期开始“由盛转衰”的发展特征,对统治危机初显的认识不足。 3.想知:高一学生思考积极、课堂活跃,渴望进一步加深历史理解,希望能对清朝制度建设、社会经济、疆域治理等领域的知识体系加强建构。 4.能知:高一学生思维水平已逐步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于优势地位,能够更好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高中教学要避免与初中教学简单重复,需要在构建清朝前中期“鼎盛”与中期开始“危机”的联系这一方面,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朝前中期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难点:清朝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世界潮流趋势之下中国面临的危机及落后原因
六、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结合;史料研习法,引导设问法
七、授课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明朝亡于李自成之后,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在全国的统治。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国力最盛,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富庶的国家,却也是一个逐渐崩塌和衰败的王朝,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近距离地考察这个时代,并简述清朝历史分期。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总结盛世的表现,并呈现材料指出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 【史料呈现】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感受到其他民族的"注视",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与文化的意义” ——《16-19世纪欧洲地图中的中国形象之演变》 【引入主题】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感受到其他民族的"注视",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与文化的意义,这一时期中国的形象在西方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又有了哪种变化呢? 预设回答: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利用“盛世”一词的定义进行导入,引入本课主题;回顾在前半学期所学知识,对“盛世”的内涵有更具体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熟悉感;设置关于西方对康乾盛世的观察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国体经野:盛世的疆域治理 一·国体经野:盛世的疆域治理 【过渡】雍正时期有一个法国的传教士杜赫德来华,并留下记录,通过他的描述或可窥见一二。 (一)疆域治理措施 【史料呈现】 中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单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就足以成就一个巨大的王国,以飨皇子的统治野心。 ——杜赫德《中华帝国志》 【教师引导】明朝版图最大为永乐年间 约997万,灭亡时仅留下最多400万平方公里,但是清朝全盛时期陆地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根据《康熙皇舆全览图》,可知,在清朝缺少了蒙古、新疆、西藏地区测绘。 【教师提问】为什么康熙时期没有对新疆、西藏部分地区进行实测?统治者在治理边疆上做出哪些努力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教师检验学生预习成果,说出清朝统治者治理边疆的主要地区和相关措施,教师对内容进行细化补充。 【细化补充·史料呈现】 (一)大皇帝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进瓶内,由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掣签认定。 …… (十)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所有噶伦以下的首脑及办事人员以至活佛,皆是隶属关系,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 ——节选自《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教师讲解】驻藏大臣是代表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参与西藏和清政府中央交流的驻扎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章程》体现了清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对西藏地区进行管理。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提炼以上信息,引导得出清朝前中期统治者实行的边疆政策的特点。 【教师讲述】该时期除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之外,广大的国土边疆也不免受到外敌的侵扰,简述清朝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举措: ①雅克萨之战爆发,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②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疆域治理的意义 【史料呈现】 【教师分析】 根据材料与表格,从统治者收复台湾、对抗沙俄的措施可看出统治者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该时期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是最为直接、长期且稳定的,无论是内地十八省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形式多样的治理措施,都生动体现出统治者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所做的努力。 【史料呈现】 【教师分析】根据地图,可以发现清朝是中国古代疆域的定型时期,是近现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发端,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也是传统王朝边界向近代主权国家边界转型的开端。 预设回答:由于该时期新疆、西藏地区出现叛乱,且叛乱尚未平定。 从教科书上找出清朝统治者治理边疆的主要地区和相关措施,汇报预习成果: ①蒙古: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设立盟、旗二级统治 ②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③西藏:政府册封达赖班禅;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⑤中央:设置理藩院专管民族事务 特点预设答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治理形式多样;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表格和材料中体现出的“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的信息,提炼意义 通过历代王朝疆域变化与当代的中国地图,对比认知清朝疆域奠定在前后时代中的重要意义 引入传教士的描述和地图,使学生对清朝的疆域概况有基本了解,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指向唯物史观水平1;针对舆地图设置问题,过渡到对疆域的学习 在教科书的支撑和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定位清朝统治者治理边疆的具体方位及其作出的努力,将 史事定位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论述,指向时空观念水平 通过阅读表格、地图、文字史料,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的伟大意义,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中的古今联系;强调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在清朝即为我国的领土,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合理性和重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二·乾纲独断:清朝的国家治 理 二·乾纲独断:清朝的国家治 理 【史料呈现】 【过渡】如此广大的疆域必然需要制度保障,那就是自从秦朝建立不断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传教士杜赫德的记录中是如何描述当时清朝的国家治理呢?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1.皇帝勤政 【史料呈现】 【教师分析】与前朝相比,清朝前中期统治者具有勤政传统,实质是大权独揽。 2.军机处 【过渡】在“乾隆的一天”表格中提到了“军机大臣”,那么军机大臣所属的机构是军机处。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前基于女真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建立起集权制度,机构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等到康乾时期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加强皇权。 【史料呈现】 【教师分析】作为中枢秘书机构的军机处在政治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是皇权意志的体现,并根据材料指出军机处的职权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军机处设立的影响,并指出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奏折制度 【史料呈现】 【教师提问】从奏折制度的含义、流程与内容可以总结出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分析】统治者利用奏折制度和部分地方官员高效的秘密协商,不仅可以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效率;与此同时也编织起了完善的官员监督网络。 4.思想专制 【史料呈现】 【教师解读】文字狱有一个典型案件就是因为“一把心肠论浊清”定罪。乾隆即位之初也曾想做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仁君他多次见面人们赋税,且对他父亲雍正炮制文字狱的做法呈反对意见,直到乾隆十六年在贵州发现百姓之间流传本朝治理的“五不解、十大过”且传播范围极广,让乾隆如当头一棒,发现自己如此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竟然得到如此评价,意识到了驯心的重要性,于是从乾隆十六年到47年,实行了持续31年的政治大恐怖,其目的就是以雷霆手段,让治下臣民不敢反。 5.乾纲独断:清朝的国家治理 【过渡】由此,清朝通过皇帝勤政、奏折制度、军机处和文字狱等多种方式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于这一制度传教士汪洪达在他的作品中指出了其合理性那就是: 【史料呈现】 倘说他对臣民实行严刑峻法,我以为这与其说出于其个性,不如说非如此便无法控制中国和蒙古这样辽阔的帝国。 ——【法】汪达洪 【教师引导】君主专制制度当然有利于巩固清王朝在如此广大疆域内的统治,但是这一制度于我们国家或者说整个民族的发展毫无弊端吗? 预设回答:皇帝勤政;君主专制;奏折制度;思想专制 分析材料,认识康雍乾时期皇帝具有的勤政传统 预设答案: 职权: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特点:简、速、密 影响:皇权的强化;行政效率的提高 预设答案: 高效性;机密性;广泛性 了解奏折制度的内涵及其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的逻辑 跟随教师讲解,分析文字狱案例,在情境创设中体会该时期统治者思想控制的严密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巩固统一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读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从中解读信息,共同指向皇帝的勤政传统和奏折制度的形成,形成互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回顾初中所学知识,认识清朝前中期皇权不断加强的大趋势,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军机处这一中枢秘书机构的设立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认识军机处的性质。 通过呈现看似矛盾的两则史料,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史料、自主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明确军机处的性质。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通过材料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奏折制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在情境创设中体会当时统治者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严密控制。 从外国传教士的材料引入,符合本节课设置的主线即通过“他者”观察自己;承上启下,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过渡到下一目
三·当风秉烛:停滞的封建帝国 三·当风秉烛:停滞的封建帝国 三·当风秉烛:停滞的封建帝国 【过渡】除了杜赫德等西方大传教之外,在康乾时期,我们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外交事件,那就是马嘎尔尼访华,我们来看马嘎尔尼使团对当时的清朝作何评价 1.东西方的首次撞击 【史料呈现】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任务清单摘选:1、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2、“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教师设问】马嘎尔尼提出的要求被乾隆皇帝一一拒绝,这一时期我们的对外贸易政策和管理机构是什么,被拒绝的马嘎尔尼又是什么态度? 【史料呈现】 他们画得乱七八糟的地图上也找不到亚洲以外的地方……(翻译员)把特使平等口气的话想办法译成下级对上级所用的最卑恭的词句。 ——整理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 ——(英)马戛尔尼 【教师解读】材料一从马嘎尔尼的视角说明了当时清朝统治者自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只见亚洲不见世界,也不想见世界的心态,材料二说明马嘎尔尼认为清朝唯一胜过其他国家的就是领土,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我们来看马嘎尔尼使团在清朝的所见所闻。 2.马戛尔尼使团的中国观察报告 【史料呈现】 【教师补充】此时人口确实稠密,人口是古代衡量封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到了乾隆时期人口达到四亿,但是地不够了,人均土地3.5亩低于温饱线4亩0.5亩,人均粮食为历代最低。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材料中,从两个方面,概括清朝统治内部的危机。 【教师引导】其实依照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面对日益困难的生存状况,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正在觉醒,其表现就是出现了自发维权组织,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难得的契机,但是我们乾隆皇帝对此的态度是恐惧,认为必须在群情激愤之初擒首恶凶徒,把威胁统治秩序的萌发彻底抹杀。 3.18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过渡】马嘎尔尼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要几艘三桅战舰,中国就会分崩离析。”为何有此自信呢? 【史料呈现】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时间轴和初中所学知识填写表格 【教师引导】此时西方正在拥抱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而中国尚在封建社会与农业文明中徘徊,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自行完成或者在西方文明的浸润之下完成政治文明的进化呢? 【教师解读】君权是世界上最扩张性的事物之一,专制权力的独占性本质驱使他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直至整个社会在他的抱拥之下窒息而死。当时我们国家内部正是由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难以促成内部政治文明的自发进化。 就外部引导我们转化而言,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 处于世界之中的现代中国 【教师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过了清朝前中期封闭自大和近代浴火重生的中国,深深地意识到要以全球视野来看待本国的国家治理,所以我们国家发展尖端科技,扶持尖端企业。对外,基于中国的体量和规模,任何时候,我们作为国际社会的自变量,更要担负起责任来。面对现在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了两千年历史文明遗产的现代中国为世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如我们倡导一带一路,努力促成沿线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如促成沙特伊朗和解,这种求“和平”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说是从清朝或者说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即“因俗而治”“求和平稳定”中找到发端。 预设答案: 对外政策: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管理外贸;闭关自守政策; 影响: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心态:封闭自大 预设答案: 人地矛盾,人民贫苦;官吏腐败,阶级矛盾,二者共同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预设答案:君主专制 古今贯通,发现现代中国继承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树立世界意识和大国意识 从马嘎尔尼事件入手,指出外国人对清朝评价的转变,引导学森深入分析其中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从马嘎尔尼视角发现的清朝的“内忧”,思考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根据时间轴,将18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文明错位的角度思考,从君主专制的弊端出发,理解中国在清朝便失去了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从两个方面对君主专制的弊端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树立时空观念,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承接古代相关知识,树立大国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练习
1.(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C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2(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D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3.18世纪末,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英国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这表明当时( D ) A.中英两国利益冲突加剧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英国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D.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