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3 09: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单元主题:《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上承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自此,“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
三、设计思路: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把鸦片战争放到历史的纵深,从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就已经孕育着中英两大文明的冲突,其大历史的背景是两大变局:英国经历工业革命,新兴的工业文明走向成熟,而同期的中国经历康乾盛世,成熟农业文明由盛转衰。从长时段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筛选典型史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编排“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推进,每一个学习任务有史料、有情景、有问题、有任务,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战争过程略去,将两次鸦片战争的条约内容、影响放在一起讲;“战败后的觉醒”是重新整合的一个子目,加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官员觉醒掀起了洋务运动,巧妙地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打通单课与单课间的联系,回应单元主题。
四、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五、学情分析: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将基础知识讲的非常详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高中教材增加了开眼看世界内容,教师应注重初高中教材衔接,将重点放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上。
六、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时空观念:把历史的纵深拉长,从长时段、大视野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将马嘎尔尼使华和鸦片贸易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透视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实力消长的变化和冲突的延续。另外历史地图也承载了培育学生历史时空观的任务。
3.史料实证:用足教材中的功能性辅助栏目,如: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广东军务记》为学生学习三元里抗英、英军的侵略等提供了最直观、最原始的实证史料;除此之外,还可筛选一些典型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4.历史解释: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依据史料“分析清政府拒绝修约的合理性”,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史料为依据,理解为基础,理性分析,客观评判。这就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
5.家国情怀: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的自发抵抗,体会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国家意识;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批开明士大夫开始觉醒开眼看世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一步觉醒的清朝官员掀起洋务运动,证明伟大的中国人民寻求强国御侮的步伐从未停止,
七、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战败后的觉醒
八、教学方法:主题引领、情景教学、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史料研习。
九、教学过程:
大单元导入:同学们好,两次鸦片战争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从鸦片战争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阶段特征是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PPT展示结构图)一方面两次鸦片战争以及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等使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伴随着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设计意图:以大单元视角导入,俯瞰单元全貌。)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二、两次鸦片战争;三、战败后的觉醒。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要目让学生更加专注。)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一)西方殖民主义东来
中英两个国家最初的碰撞是在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儿有两张礼单,第一张是英国人送给乾隆皇帝的,第二张是乾隆皇帝回赠英国人的(PPT展示史料)。同学们观察这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何特点呢?表明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礼品展示出此时英国已进入工业时代,而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时代。表明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迅速发展,而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师:但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其实马戛尔尼此行的真正使命是希望能够开放自由贸易,乾隆皇帝同意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两张礼单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英双方的不同和差距。)
生:没有,他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PPT展示史料)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并傲慢的要求对方行双膝下跪之礼。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使团来华被嘉庆皇帝被驱逐。1840年一场战争爆发了。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2分钟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一:绘制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对比表。预设学生应该能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实力等方面说出。
师:同学们试想,在这种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争,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探究,充分落实时空观念,使学生回到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时空中。)
老师再补充一幅1840年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图(见PPT),此时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俄国势力从北方威胁中国,美国也开始参与对华活动中,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而清政府对这一切浑然不觉。
(设计意图:地图更加生动、形象,能落实时空观)
(二)可耻的鸦片贸易
(PPT展示史料)请大家从这段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前正当中英贸易如何呢?从数据可知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有利的贸易顺差,出口>进口,即出超的地位。而英国处于不利的贸易逆差,出口<进口,即入超的地位。
因此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入了罪恶的鸦片。鸦片是毒品,早在乾隆时期就禁止进口,所以鸦片走私是非法的。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7页可知英商从鸦片走私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因此不顾清廷禁令更加疯狂的向中国输入鸦片。如图:这是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和它在印度的鸦片仓库。
(设计意图:史料研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用足教材,)
(三)虎门销烟
其实,在英国国内是禁吸鸦片的,(PPT展示史料)从教材第98页的史料阅读可知:英国人自己非常清楚鸦片的危害以及贩卖鸦片的无耻。当鸦片大量涌入中国时,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痛斥鸦片泛滥的危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从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237万斤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无愧于我们的民族英雄,范文澜先生赞扬道:“虎门销烟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第一次向全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英国用毒品毒害中国人、赚中国人的钱,是不道德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共情,牢记民族英雄,远离毒品。)
恼羞成怒的英国发动了战争。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以及巴麦尊这段讲话的关键词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生: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林则徐虎门销烟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师:说明这场战争具有必然性,迟早要发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组织了抵抗,从教材第101页学习拓展资料(见PPT)可知广州三元里人民更是 “富者捐资,贫者出力” “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打得英军“不敢出入”,生:表明了英雄的三元里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品质。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英雄的中国人民奋死抵抗的的不屈精神。)
然而落后的封建主义终究敌不过先进的资本主义。战争结局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4年后,战火又起。思考为何战火又起呢?
生: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向清政府提出修约。修约遭拒后,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了战争。
师:因此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的这场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民众有没有抵抗呢?看教材99页历史纵横。生:侵略军所到之处都有民众的自发反抗。所以恩格斯说:“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
(设计意图:感受伟大的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屈服)
接下来我们完成学习任务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2分钟时间精读第二子目来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温馨提示:大家可以通过梳理解读条约内容、分析危害来探究这个问题。
预设学生会答出:《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等;《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英、法、美三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更为甚者,鸦片摇身一变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此外,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在这些条款中,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巨额赔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综上所述,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影响就是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总结影响: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梳理条约内容及危害,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三、战败后的觉醒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者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先进的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世界的窗户,他们作出思考并提出主张。接下来我们完成学习任务三:探究战败后各个阶层的反应(多角度分析)
师:先来看官员士大夫阶层:
生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织译员、广泛搜集西洋情报,汇译成《四洲志》,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2: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此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整本书体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生3:徐继畬编写了《瀛寰志略》,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师小结:同学们觉得战败后这些先进的官员士大夫阶层觉醒了吗?
生:开始觉醒,主张向西方学习。
师:再来看战后最高统治者觉醒了吗?(PPT展示史料)
生:从这段材料可看出战败后清朝最高统治者并没有觉醒,依然封闭、腐朽。道光皇帝甚至仍然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
师:这听起来着实荒唐可笑,但我们却根本笑不出来。
师:那么整个社会觉醒了吗?(PPT展示史料)
生:从材料中 “仍复恬嬉”、“雨过忘雷”、“绝口不提”等关键词中体会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人普遍没有觉醒。
师:所以魏源、徐继畬等先进人士的思考与主张影响的范围很有限,更多的清人在这场战争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更未意识到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野心,反而仍就以自欺欺人的态度继续生活在传统中。
(设计意图:从官员士大夫、最高统治者、整个社会三个视角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反思,感受开明士大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人普遍没有觉醒,开明士大夫甚至被视为异类、遭到鄙视。同时也认识到开明士大夫对西方的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并且没有付诸实践。)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人终于觉醒了,(PPT展示史料)李鸿章认识到对手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于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高举“自强、“求富”掀起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可见,伟大的中国人民寻求强国御侮的步伐从未停止。
(设计意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
十、教学总结:
最后,我们对本节课做一总结:
(PPT展示结构图)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工业革命后,欧美殖民主义国家不断向外扩张,而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依然自大、封闭、愚昧、固守封建统治,冲突在这种差距中慢慢凸显出来。为了利益,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最终发动了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均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终究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制度的差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批开明士大夫开始觉醒,开眼看世界。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提出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一步觉醒的清朝官员将主张付诸于实践,掀起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那么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这场救亡图存的探索会成功吗?我们下节课学习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后便会知道。今天的作业是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总结本课,并巧妙地为下节课作铺垫。使得单课与单课间融会贯通,从而回应整个单元主题。)
十一、课后作业: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