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13课·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理解层面,要求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应用层面,要求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世界局势变化下中国社会受到的影响与面临的危机。通过教师建构问题链、进行史料分析、展示历史图片以及学生分析史料等,能够达到三个层面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本单元重点论述明清两代朝代更迭;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类因素影响下中国的鼎盛与危机等。本课主要论述自清军入关以后康雍乾三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以及君主专制强化、世界局势变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鼎盛与危机。本课上承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下启明清之际经济与文化的新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关系,聚焦康雍乾三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政策,明晰清朝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作用,感悟鼎世界背景下盛之下暗藏的危机。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清初君主专制的强化过程,包括奏折制度的发展、军机处的设立等;第二子目主要讲述清朝在边疆的和战与治理、奠定中国版图的意;第三子目主要讲述康乾盛世背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世界局势变化下的外部危机,为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埋下伏笔。第一子目所述君主专制的强化是第二、三子目疆域奠定、危机初显的背景,三个子目总体上构成了鼎盛与危机的背景原因、辩证关系,内涵丰富。
三、学情分析
1、已知: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两课内容与本课有一定相似性。初中教材主要阐释了边疆巩固、边疆管理、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具体史实,学生已对基本史实有所认识,因此本课教学应注重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鼎盛与危机的辩证关系,培育独立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想知:学生更愿意了解为什么鼎盛与危机在清朝前中期共存,通过利用史料分析国内的变化与世界的变化,可以得出合理解释。 3、未知:部分学生对奏折制度、军机处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对鼎盛下暗藏的的危机了解有所欠缺。 4、能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通过教师建构问题链,创设情境,学生能够对清前中期君主专制强化;边疆巩固与管理;社会矛盾加深;社会危机初显等史实形成系统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及材料分析,掌握奏折制度的演变和作用、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和特点,了解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梳理教材和材料分析,了解清朝前中期疆域的巩固、边疆的治理,认识清朝时期中国现代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展示地图、绘图、影片等,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4、通过教师讲授及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形成对君主专制强化达到顶峰的背景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达到顶峰的原因与特点,鼎盛下暗藏的国内外危机,认识到鼎盛与危机共存的历史逻辑。(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国家版图的奠定。 【确立依据】“依标托本”,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标要求和本课相关内容的初高中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等,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君主专制的强化;国家版图的奠定。 【突破方法】根据学情分析及教材内容等确立教学难点,并尝试通过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问题链进行突破。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设计 【问题一】 奏折制度如何加强君主权力? 【资源呈现】 按照奏折写作的顺序(自右向左),以及上奏时间、奏折作者、奏折内容、皇帝批红等部分分析康熙朝奏折的特点,激趣起思。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早期的具体的奏折,学生了解早期奏折的地位、特点、作用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教师讲解,结合视频,认识早期奏折具有私人信件性质,并非正式政府文书,仅在小范围内使用,具有较高的秘密性和安全性。
新课讲授 【问题一】 奏折制度如何加强君主权力? 【资源呈现】 分析明朝及清前期政府公文传递正式的题奏制度的内容及隐患,进而引出秘密奏折的公开化、规范化,对政府公务的正式干预。在奏折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君主专制得到了大大的强化。雍正朝奏折使用频率大大提高,乾隆朝奏折的地位得到确立。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题奏制度与奏折制度,介绍奏折的发展历程。学生了解奏折能够干预政务的基础条件,理解“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表现。 【资源呈现】 结合紫禁城地图,加深对军机处值房位置意义的理解,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讲授,引导学生总结军机处的特点;介绍有清一代文字狱强化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分析文字狱的具体事例,理解文字狱的不合理性。 【设计意图】 通过文字材料结合历史地图,培养学生建立分析历史材料,建立历史联系、深入思考历史现象的能力。 分析材料,了解雍正朝使用奏折的频率提高;了解题奏制度需要经过六部、内阁的审阅,不利于信息保密和皇帝施政。奏折制度的规范化使皇帝能够直接与大臣交流,甚至直接给具体的大臣下达命令(廷寄)。君主专制强化。乾隆朝奏折制度的地位得到强化和确定。 观察地图,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雍正帝为绕过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西北军务,军机处的人员多为低阶大臣兼任,且有官无吏;值班房位置接近养心殿,而隆宗门阻隔皇宫内院与外朝,体现出军机处的效率高、保密性;分析材料,理解文字狱捕风捉影的不合理性。
【问题二】 如何理解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探究】 从电影《末代皇帝》片段中提取出那些历史信息?思考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历史真实? 【资源呈现】 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和现存藏传佛教寺庙,提取历史信息,如藏传佛教地位、慈溪死前的房间装饰、溥仪入宫时间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影片其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介绍藏传佛教起着链接满洲与蒙古精神纽带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引出藏传佛教在精神领域加强统治的作用。 【资源呈现】 分析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清平定准噶尔并非为扩大疆土,二是出于战略防御的目的,且清朝统治以满蒙联盟为基础,新疆在地缘战略上有保卫蒙古的作用;通过对比乾隆对准噶尔的态度和对哈萨克斯坦归附的态度,引导学生了解清廷在蒙古族融入中华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材料,进行史料对比,了解平定准噶尔的意义。 【资源呈现】 引导学生观察清朝地图,介绍其与现代中国版图的关系;通过引用左宗棠的话语,对清朝西北、西南用兵事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后人左宗棠对巩固新疆地区的评价,总结加强对新疆、西藏统治意义。 【资源呈现】 对比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尼布楚条约,了解尼布楚条约的意义。 【设计意图】 引入近代史中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概念,通过中外对比,引起学生思考。 【资源呈现】 介绍清廷对台湾的统治,引导学生理解郑氏集团曾获南明政权授爵,收回台湾具有统治合法性的意义。 【设计意图】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结】 观看影片。结合教师讲授,认识清廷对藏传佛教是庇佑而非宣传,清朝为宣扬统治合法性,尽力学习汉文化,影视作品存在大量艺术加工成分。 了解藏传佛教的意义,了解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统治得到手段,理解藏传佛教是清廷维系与蒙古关系的精神纽带。 认识清朝平定准噶尔并不是为了扩大疆土,而是出于战略防御——保卫蒙古。且准噶尔属蒙古之一部,在清廷看来属于“中国”,在促进民族交融中发挥作用。 了解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意义。 了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认识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意义,深入思考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 了解清廷统治台湾的历史,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同一台湾对清廷统治合法性的意义。
【资源呈现】 对比盛世滋生图和白莲教起义,介绍隆宗门上的箭镞,引导学生理解清朝盛世之下民族矛盾、人地矛盾、社会矛盾的加剧。 【设计意图】 通过盛世与危机的对比,了解盛世与危机并存的特点;通过白莲教起义了解清朝人地矛盾尖锐引起的内忧。 介绍广州十三行;引导学生完成问题探究,了解清朝新的,来自于海洋的外患。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教材,完成分类游戏,学生从时间和空间、和战与管理等方面了解清前中期边疆的巩固和管理。 了解清朝鼎盛的同时亦有危机并存,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了解清朝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了解清朝统治者的自高自傲导致落后于世界;理解清朝鼎盛时期通过用兵解决了陆上边患,但历史的发展潮流引发的外患将来自于海洋。
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构建了君主专制强化与清王朝的鼎盛、危机之间的逻辑关联。
八、教学评价
(一)对应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划分为四个层次。 1.第一层次:能够认识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表现与原因,简述清朝对边疆的巩固与治理、清朝内部的统治危机、外部环境变动下清朝的相对落后。 2.第二层次:能够从特定时空的背景下分析清朝鼎盛与危机共存的表现、原因,辩证认识康乾盛世。 3.第三层次:能够了解不同史料的类型及价值,掌握搜集材料的渠道、分析材料的方法。 4.第四层次: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分析清朝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对清朝鼎盛与危机并存的局面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对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的探究,认识到清前期的盛世局面既有促进繁荣的一面又有带来危机的一面。理解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涵育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意识。
(二)对应教学重点的作业设计
本课作业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写一篇小论文,阐明论题、论据及内在逻辑。 13课·课后作业姓名:班级:教师评语: 题目: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也可补充材料,继续完成本课任务,提取以下时间线中的几个材料(最少两个),分析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题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