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3 22: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
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理论依据
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说课设计
课标要求、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说课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认识它们与中国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点】: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二、说教材
就单元而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是整个高中教学的第1课内容,所以是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所以知识要从易到难,与初中知识或学生己经了解的知识相联系,而且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
就本课而言:从内容上看,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的是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早期国家的特征;从方法上看,要求学生知道二重证据法的使用;从程度上看,本课内容基本以浅层次的了解和知道为主,只有中华文明起源属于深层次的“认识”。
三、说学情
从学习的内容看,本课内容年代久远,内容庞杂,复杂概念多,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同时本课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课,学生基本是带着初中以知识为主的思维来上本课,所以本课要在落实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
利用史料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文明的内涵和文明的标志,着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借助历史地图和教材图文,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时间、空间和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对文物、遗址复原图及相关史料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利用时间轴、文物、遗址复原图、历史地图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丰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问题引导法 材料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 任务驱动法等。
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这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环节三: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不免会想起中国古代一系列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许多神话传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学习历史呢,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意识。那么,华夏大地的远古时期是什么样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是如何呢?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为此我采用以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顺利引入本课第一环节: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址——中华文明的起源(13分钟)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这一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的,且内容相对简单,因此我会并简单地提问学生: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如何?
生活方式:
生产工具:
劳动形式:
认知发展:
学生通过阅览材料和教材,
回顾旧知可以知道: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劳动形式—渔猎采集;
认知发展—学会用火。
环节二:新课教学
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在课本上寻找新石器时代各个代表性文化时期所在的时间与地区,及其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征。提示小组长们做表格来汇总组员找到的内容。
表格示范:
学生完成后挑选几个小组作品展示,并表扬,结合进行板书,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部分,通过展示教材上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这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早期人类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问题
大河流域;星罗棋布;
东西南北;分散集中。
得出: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环节二:新课教学
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部分,在多媒体上展示: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片,并分别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PT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和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提取教材信息的能力。
学生明晰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各自社会特征之后,回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母系氏族社会转变成父系氏族社会?
环节二:新课教学
二、从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形成(14分钟)
根据课标要求,部落与部落联盟,这一部分我不仅讲解部落的产生和部落联盟发展相关知识,并且让他们了解以科学的态度辩证取舍古史传说的材料,对于揭示历史真相也是十分有益的。明白研究中国远古历史,古史传说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
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这段历史通过传说和考古得以流传并揭示出来。中国古文献中有一些神话色彩浓厚的传说,透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三皇之后的五帝时期,大致就是这一转变时期。
让学生明白历史传说的意义和价值。
环节二:新课教学
在国家的产生这一部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部落向国家演变的过程,我会在多媒体展示有关这部分内容的两则材料,让学生分析问题:为何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
学生最终得以明确:因为出现私有制、阶级、政治管理机关等;传说中禅让制,实际上是国家初始形态的政治。并且让学生理解考古史料的重要重要,及其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极为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000—4000年。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阶段,这一时期墓葬反映的阶级阶层分化更加突出。……陶寺遗址位于临汾盆地,距今4300—4000年,大约相当于传说时代的尧舜时期,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是帝尧的都城。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城内有大型的宫殿建筑,还有观象授时的天文建筑。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磬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反映了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以及社会经济的分工与发达……考古资料大体可以印证文献所记载的古史传说中的部分内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实证。
材料二: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中国大通史·导论·史前》
环节二:新课教学
顺势引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国家——夏朝,并提出关于夏朝是否存在,有的学者持怀疑态度。
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和PPT考古史料寻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让学生明确夏朝为国家而非部落。。
考古史料: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官殿建筑群和官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官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证实夏朝存在的民族家国情怀。
接着向同学们讲解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困境:考尽管古发现很多,但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缺少一项直接、可见的实物证据作为连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进入第三子目教学,首先我会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商朝的建立、实证、国家机构和势力范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突出讲解商朝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和占卜材料展示的“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紧接着就是以一句过渡语:“商朝晚期,矛盾尖锐,王纣昏庸,臣民共愤,周族武王,率众伐纣,激战牧野,纣败失都,自焚而死,商亡周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进入西周的学习。
三、商和西周——早期国家的发展(14分钟)
环节二:新课教学
西周这一部分重点讲解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我会通过西周分封示意图和相关史料、课本内容,让学生总结西周分封内容。
得出:
分封目的 拱卫王室,巩固周王朝统治。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内容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力 实行再分封,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等级关系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
材料四:“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之后让学生通过分封制的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图和分布图,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产生怎样影响?学生回答问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着让学生们以概念、目的、特点和作用的结构,结合教材,总结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概念 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特点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特点)。
B.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C.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作用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B.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C.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对此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合作探究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真正彰显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之后的西周灭亡知识,学生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简要了解即可,接下来学习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这一部分开始,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和教材,总结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特点。学生回答后,再进行总结归纳。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
为了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在总结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概念和价值观念。
作业:
我会设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历史。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清晰简洁、重难点突出的原则,以思维导图为特点,设计如下:
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