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12:13: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8张PPT)
古诗词诵读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作者简介
本诗是李白初离故园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①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②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课下注解:①半轮:半边;半个。②发:出发。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头,
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我)乘船从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地顺江去向渝州。
思维导图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
千里蜀江行旅图
平 羌
清 溪
三 峡
渝 州
秋夜行舟,青山吐月
顺流而下,月映青山
连夜赶路,
渐离乡土。
直接抒情,思念友人
(江行思友

炼字:①“秋”字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暗示月色之美(秋高气爽,月色格外明亮)。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②“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写出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又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重点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内容:“清溪”“三峡”“渝州”三个地名连用,给人一种空间迅速转换之感,精巧地点出行程,既表现出行船之快,又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情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重点赏析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在夜间行舟途中所见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以及空间的迅速转换,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作者简介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大历五年(770),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①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课下注解:①寻常:经常。
译文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您演出,在崔九家的厅堂前也曾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没想到却在这落花时节又再次与您相逢。
思维导图
江南逢
李龟年
追忆往昔
时世丧乱
人生凄凉
怀念盛唐(眷怀)
时代沧桑
人生巨变(感慨)
情感:通过追忆诗人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了诗人对往昔繁华岁月的追忆之情。
重点赏析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炼字:“正”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字里行间蕴藏着对国运衰微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感慨。
·修辞:对比。将夕盛今衰的国运对比,写出了国事凋零这一沧桑巨变,以及诗人与李龟年颠沛、飘零的人生际遇。
重点赏析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旨
本诗通过写“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对繁华时代落幕、人生凄凉飘零的伤感之情。
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世称"岑嘉州" 。
作者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城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大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岑参在凤翔所写。
创作背景
诗词内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①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②战场开。
【课下注释】①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
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②傍:靠近。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遥望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靠近战场盛开。
思维导图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登高
无人送酒
担忧国事关心人民
国忧战乱
故园菊开
长安沦陷
人民疾苦
·炼字:①“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凄凉的心境。②“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也点明了作诗的时间。
·用典:反用陶渊明“王弘送酒”的典故,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目“行军”的特定环境。
重点赏析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凄凉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重点赏析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炼字:①“遥”字写出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②“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怜惜。
重点赏析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情感:不只表达单纯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重点赏析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重阳节的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李益(748一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以边塞诗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作者简介
诗词内容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县烽火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整夜都在眺望故乡。
思维导图
夜上受降城闻笛
视觉
边塞月夜空寂惨淡
大漠如雪(远看)
听觉(闻芦管声)——凄凉幽怨
月华如霜(近看)
征人思乡
·修辞:比喻。将烽火台外的沙漠比作积雪的荒原,将高城之外的皎洁月光比作深秋寒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之夜的空寂惨淡,表现戍边战士愁惨凄凉的心境,抒发了诗人置身边塞绝域内心的孤独。
重点赏析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炼字:“尽”字道出了征人浓重的思乡之情和急切的盼归之情。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用拟想中征人望乡的画面表现了征人和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
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