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专项复习 修辞手法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专项复习 修辞手法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12: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专项复习 修辞手法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八种。
一、比喻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 、喻体、比喻词;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三者区别为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出现 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比拟
定义: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三、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夸张有三种类型: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四、排比:
定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五、对偶
定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高度概括,易于记忆,富于音乐的节奏美。
六、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增强语气,强调感情,节奏感强。
主要方式有: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七、设问
定义: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注意,引起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突出某些内容。
例:是谁创造了这个世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
八、反问(反诘、诘问)
定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九、引用
定义: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有两种形式:
1.明引(直接引用)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借代
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种类主要有: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3.具体代抽象。例:南国烽烟正十年。
4.工具代本体。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十一、对比
定义: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十二、反语
定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三、互文
定义: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常见修辞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些带“像”字的句子并不是比喻。
①表比较的不是比喻。如:“他长得像他的爸爸。”
②表列举的不是比喻。如:“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举例证明)
③表推测的不是比喻。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④表想像的不是比喻。如:“昨夜我在梦中好像看到大家都在庆贺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比喻歌:比喻即比方,生动又形象。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见乙不见甲,借喻略本体。比喻连续用,大伙称博喻。
2.分清“借喻”和“借代”的区别。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即都有“借用”这个特点,本体都不出现,都是用甲事物代替乙事物。其实两者本质不同。
(1)相似性与相关性。借喻具有相似性,它的基础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如①“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这里的“翡翠”比喻海浪。②大婶用养蚕的钱,买了个十二英寸的“凯歌”。这里的“凯歌”是电视机的牌子。二者没有相似性,具有相关性。
(2)是否能还原为明喻。能还原为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则为借代。
3.分清比喻和拟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比喻词。如“小鸟像歌唱家”“小鸟成了歌唱家”“小鸟在歌唱”,前两个是比喻,后一个是拟人。
4.分清对比和对偶。对比又称对照,侧重于内容,它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形式没有严格要求。如:上课不说,下课乱说;对人马列主义,对已自由主义。对偶则不仅要求表达两个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意思,而且要求上下两句(或短语)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
同步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注明“没用修辞”。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4.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入玻璃的带子—河!( )
5.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6.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英尺十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7.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 ( )
8.(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
9.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
10.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
11.不一会儿,那红色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害羞的红云了。( )
二、选择。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D.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
4.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荡离愁白日斜”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愁绪的繁多、深广、延绵不绝。
B.“沉鳞竞跃”“锦鳞游泳”“呷浪之鳞”均以鳞代指鱼,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使事物特点更加突出。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深刻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国家危亡、亲人离散的痛苦。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匀称。
5.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何大学问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6.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三、仿写
7.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油墨的田野上; ; 。
8.仿照画线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我喜欢白色, ; , 。
9.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 ; 。
10.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湛蓝的天空像碧玉一样澄澈,苍翠的树木像卫士一样挺拔, 。
11.四季更替,风物长新。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是否唤起你心中的诗意?盼望下面的诗句能让你跃跃欲试,动笔将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用四个诗句表达出来,请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答案提示
1. B
2. B
3. D
4. D 【解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是对偶的句子。
5. B
6. D(解析:D项中“反问”应为“设问”。)  
7.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油墨的田野上;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8.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我喜欢白色,我愿我的心灵像白色的雪花一样纯洁;我喜欢红色,我愿我的情感像红色的火焰一样炽热。
9.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用文字传递温暖,能让人回味无穷。
10.湛蓝的天空像碧玉一样澄澈,苍翠的树木像卫士一样挺拔,碧绿的池塘像眸子一样闪亮。
11.示例:细雨探访大地,微风探访林梢,溪流探访小草,我们探访春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