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4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辛德勒名单(节选)》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4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辛德勒名单(节选)》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0 08:5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托马斯的父亲和父亲的两个兄弟都代表英国参加了二战,父亲从非洲战场邮寄来的东西,给童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作《辛德勒方舟》与童年的记忆有很大关系。
他在英国的一家箱包店修理自己的旅行箱时,这家店的老板给他详细讲述了辛德勒的故事(这位老板就是被辛德勒救出的犹太人),托马斯由此萌发写作这个故事的念头。此后,他调查了有关情况,采访了包括辛德勒夫人在内的很多当事人,完成了小说《辛德勒方舟》。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辛德勒名单》,托马斯的这部小说也随之誉满全球。托马斯表示,斯皮尔伯格对他塑造的辛德勒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理解得非常深刻。辛德勒名单 关 于 电 影: 影片《辛德勒名单》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影片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 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电影语言的运用:1、蒙太奇的手法:
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
例如:我们将母亲在煮菜、洗衣、带小孩、甚至父亲在看报等镜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母亲“忙碌”的感觉。??(影片中主要运用在辛德勒的出场等场景。)2、黑白的基调: 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极其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但有一个镜头中黑白基调下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它的艺术性达到了经典的地位。 3、在德国如何对待犹太人的处理上,突出了几个个别人物的死: 独臂老人、女工程师、马房小男孩等。他们的遭遇将犹太人的处境清楚地表现了出来,他们的生命犹如一只蚂蚁,那么轻易地就置于死地,这种“轻易”恰恰表现了德国法西斯的残忍。 字 词
捻(niǎn) 引擎(qíng) 一沓(dá)
惊讶(yà) 濒(bīn)临 噩(è)梦
推搡(sǎng) 罪孽(niè) 噙(qín)
qínɡlīnshàntánɡsǎnɡbīnlǒnɡlónɡchónɡzhònɡqiāoqiǎotàdá诀抉厮撕蔽弊敝喧暄蔼霭蒂缔谛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熟悉·熟习熟悉熟习(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荷枪实弹:扛着枪,子弹上膛,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
(2)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3)灭顶之灾:水漫过头顶,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4)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白头偕老: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6)恻隐之心: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7)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辨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偕老”运用不当,该成语用于夫妻之间,此处使用对象错误。其他成语运用正确。影片讲述了德国商人辛德勒良心发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展开拯救犹太人的计划,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对将军软硬兼施,劝诱服装厂老板加入他的行动的故事。影片中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救世主的形象,为了拯救犹太人而不惜耗尽家财,在白色恐怖下似一轮暖阳给人以光明和希望。最后列车驶出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特写镜头正是人性对兽性的胜利,使人道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一、阅读课文第二部分(镜头103~105),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提示:三个“特别待遇”内涵不完全一样:第一个是特别关照,第二个是指纳粹用毒气等手段屠杀犹太人,第三个是临时借用纳粹“特别待遇”这个词语,但表达的是特别关照的意思。在当时的环境中,这反而成了“特别待遇”的特殊用法,所以后两个“特别待遇”加了引号。提示:一个“深情”的眼神,一个“噙满了泪水”的描写,都表明了辛德勒已经由一个纳粹转变成了一个“人”,也是辛德勒后面所有行动的基础。提示:他为自己的决定而自豪,也意识到这样决定的巨大危险,他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忏悔,又为自己有能力解救这些犹太人而高兴。提示:(1)辛德勒的智慧和解救犹太人的决心;(2)高斯的狡猾和贪婪。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镜头106~109),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提示:作为贯串整部电影始终的一个特写镜头,它客观上起到了线索作用,也表明克服兽性走向美好人性的辛德勒拯救犹太人这一举动的伟大意义。提示:镜头不断切换,画面不断出现辛德勒忙碌的身影,他一边罗列名单,一边还要与高斯周旋,让我们感受到他这样做的艰难,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提示:辛德勒抽很多烟,以掩饰紧张、复杂的心情,表明了辛德勒思考的深入与思想斗争的激烈。提示:高斯是一个纳粹典型,他的许多举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丧失人性,辛德勒试图唤起他的人性,尽管没有成功,但他瞬间的犹豫正说明他身上还有一定的人性,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一个彻底丧失人性的人。他和辛德勒的对比,说明有时候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提示:辛德勒原是一个纳粹商人。他惟利是图,趁战争之机大发不义之财,但他最终转变了思想,成为犹太人的“救主”,促使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
(1)辛德勒的内心依然有未曾泯灭的人性。他情感丰富,心地善良,手捻骨灰时的思索,与朋友离别时的不舍,都说明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2)纳粹的暴行促使辛德勒人性的觉醒。纳粹的暴行让辛德勒越来越不满,当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被残酷血洗时,辛德勒的内心再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他对纳粹彻底失望了。
(3)犹太人的影响。辛德勒雇用犹太人的目的是让他们为自己创造财富,但在与犹太人交往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犹太人身上所拥有的美德,这进一步唤醒了他的人性。 结构
①101—104 :犹太人的惨景触动辛德勒 心灵,决定花钱拯救犹太人。
②105—117:逐步展开的营救活动
105:谈判,高斯、服装厂老板
106—109:拟定名单,尽可能多
110—112:被救人员到达辛德勒的故乡
113—117:出现意外,设法援救误入奥斯维辛斯的人员,最后成功。
文本研习一: 抓住细节,在表现、揣摩中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 (1)分析101—104:这个部分是辛德勒内心挣扎,进行转变的过程。请大家仔细阅读剧本,揣摩人物内心,找一找在这四个镜头中辛德勒几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之中。(播放节选镜头)第一次101:用手捻车盖上飘扬的骨灰后。
第二次102:和高斯站在高处俯视焚尸场,听高斯说这里所有的犹太人将被送去奥斯维辛斯后。
第三次103:和伊特兹哈克谈话后,点了一支烟凝望他。
第四次104:看着成沓的钞票凝望窗外,陷入沉思。(2)请探讨什么使辛德勒不断沉思,他又都在想些什么。
第一次101:漫天飞舞的雪花似的东西,一些孩子在落下的灰烬下玩耍。灰烬落在他们身上,当它们飞掠过焚尸的黑烟,堆积的尸体时,人们突然意识到这竟然是焚烧尸体产生的骨灰,这些东西在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满天满地都是,这看似雪花飞舞的地方实则是个地狱,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沉思,阴鸷的气氛也使尚有良知的辛德勒窒息,不得不思考起纳粹的行径是多么残暴,而自己应该又该站在哪一边。
第二次(102):疯狂的德国军官,工业化的焚尸过程。在战争中,很多人都是一边呕吐,一边杀戮,战争使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使一切荒诞变为合理。当辛德勒听见活着的犹太人将被送到奥斯维辛斯时,他知道那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人间地狱,他心中的防线也正在崩溃,这一切让他不得不思考什么才是正常和合理。第三次(103):“特别待遇” 眼看工厂难以为继,辛德勒打算回家乡去,可伊特兹哈克说还可以继续开厂,当然得顾新工人。辛德勒发自内心地感激他。辛德勒和他的朋友在苦笑中都明白“特殊待遇”是一场杀戮,一场真正的折磨。两人都彼此明白今后的命运,这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开始,只好彼此沉默,辛德勒也猛然被唤醒了什么。第四次(104) :辛德勒已经把过去在犹太人身上赚到的钱筹集了起来,他再次陷入沉思,是在为自己过去的行为忏悔,为自己的决定而自豪,为自己可以拯救上千条生命而高兴,为即将面临的险恶处境而忧心,为可能有的困难未雨绸缪。小 结:在极度压抑的氛围中,世界的毫无理性和荒诞刺激着辛德勒的神经,在这个地狱中他将从一个纳粹再次化身为人,只因为良知的觉醒。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来展现了这样的转变,品读时要抓住这些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文本研习二: 注意电影语言表述的含义。研读105—109,要求能够体会在不断切换的镜头中的人物内心。
A、105—108一共有哪几个场景?每个场景中都发生了哪些主要情节?
B、导演让这些场景相互交叉是为了达到怎样的效果?
C、这些镜头中哪一个场景是出现最多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文本拓展主要人物的性格探讨:
作品写高斯从对金钱、对犹太人的生命的态度两方面与辛德勒形成鲜明对比,高斯极度的兽性的丑恶反衬了辛德勒崇高的人性之美。
同时,两个人的性格复杂,都有 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发展、对比中彰显人性美丑
辛德勒是一位商人,也是一名纳粹,他生活放纵,善于交际,曾借助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关系而大发战争横财,后因看不惯法西斯的杀人暴行而良心发现,用自己的全部资产建立了“不事生产”的工厂,保护了1000多犹太人的生命。 辛德勒的性格是发展的。在节选部分中,先是惨象引起他内心的震撼,但直到惨剧将要影响到朋友时他才作出抉择。这个抉择的出发点虽有个人的算计,但是当惨剧再一次发生时,他的冒险救人就没有个人私利的考虑了,这样的表现使得人物更真实。 高斯是一个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纳粹分子。 他的许多举动是丧失人性的,但他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对海伦的态度说明他并没有彻底丧失人性,辛德勒试图唤起他的人性,尽管没有成功,但他瞬间的犹豫正说明他身上还有一定的人性,但他无法使自己的人性战胜自己的兽性,最终成为一个彻底丧失人性的人。他和辛德勒的对比,说明有时候人性战胜兽性并不是容易的,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个形象的塑造,使影片对人性复杂性的表现更加深刻。镜头一 救人一命,就是救了全世界。
镜头二历史的这一天场 景与 情 节高斯的阳台上:说服高斯
伊特兹哈克的办公室:列出营救名单
外景——内景:辛德勒在各处奔波筹划
服装加工厂:游说老板加入营救计划场景相互交叉的效果 不断闪现的镜头,叠加的场景,将人物的那种紧张迫切的愿望,对被拯救人数法满足的追求,对时间分分秒秒的计算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一种急迫的气氛。 这些镜头中出现最多的场景106伊特兹哈克的办公室中敲打名单的场景出现最多。——那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之外,即是深渊。这张名单就使整个营救工作的关键,整部电影都是以这张名单命名的,这张名单也常为了影片最终要表现的主题的一种重要负载。它也是整个影片的主线,它的不断出现敲击着观众的心,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
辛德勒原是纳粹分子,他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大发战争横财。在被占领的波兰,辛德勒在他创办的搪瓷厂雇用犹太人作为廉价的劳动力。1943年,目睹克拉科夫犹太人遭受血腥屠杀,辛德勒良心发现,便设法尽其所能保护犹太人。为救犹太人,辛德勒与残暴的纳粹多方周旋。在行动将要成功之时,由于文件出错,女工们被送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得知消息的辛德勒不顾危险,毅然决然地前去与纳粹谈判,运用机智劝说纳粹放回了女工。不仅如此,当德国士兵要拉走孩子们的时候,辛德勒随机应变,又一次用智慧让孩子们躲过了纳粹的魔爪。战争结束时,获救的1 000多名犹太人把一份自发签名的证词交给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并打制了一枚金戒指送给他,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
[应用角度] “人性”“人生价值”“转变”“勇气”等。[应用片段]
勇气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我们钦佩辛德勒,因为面对重重困难,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勇敢地与纳粹周旋,拯救了许多犹太人的生命。我们敬爱解放军,因为他们在地动山摇之时,敢于跋山涉水来到群众的身边,救护群众。我们崇拜海伦·凯勒,因为她敢于同不公平的命运搏斗。不只是他们,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潜藏着无尽的勇气。坦诚地承认错误是勇气,看到有人遇到危险挺身而出是勇气,甚至独自走完一段黑暗的道路也是有勇气的表现。医院出动直升机救慢性病女婴遭公众质疑
日前广东省某医院出动直升机,把五个月大的先天性心脏病女婴从汕头接到广州救治,这趟花费近两万元的空中飞行历时108分钟,而汽车正常情况下要跑6个小时。这引起了一场关于社会公平的质疑:为什么出动直升机去救助先天性心脏病这样的慢性病患者?一趟几万元的飞行费用,是否非富即贵的患者才能享有?[热评] 在很多普通患者仍旧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医院通过收取高额的服务费让少数有钱人先“飞”起来,这显然有违公益属性,有损社会公平。目前,公立医院最应该做好的是完善基本设施、提高基本医疗技术,让大家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在 柏 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她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位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赏析]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老妇人痛失爱子由伤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同时文章的题目“在柏林”也引人深思,德国是二战的发起国,这说明战争不仅给别国带来灾难,同时,战争发起国的人民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这样使得主题更加深刻,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