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秦9秦统一中国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阅读课本44页,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总结归纳秦灭六国的原因并结合历史地图分析归纳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阅读46至48页,列表归纳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观察秦朝疆域图,说出疆域四至,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基础巩固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 陕西咸阳某遗址出土了一个秤砣,上嵌诏版文字 ,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3.“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4.《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5.《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史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 )
A.牧野大战 B.商鞅变法 C.秦灭六国 D.平定三藩
6.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郡”的设立( )
A.是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一大革新 B.符合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C.对后世的行政体制演变影响深远 D.为秦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7.明朝思想家李贽在评价秦始皇时认为:秦始皇的伟大之处在于,打破了以往以血缘维系的贵族集团的统治,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统治模式,使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了。这种“崭新的统治模式”是指 (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8.有学者认为:文字的统一是避免秦朝政令混乱的前提,而政令的统一又是保证国家统一的必要措施。由此可见,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最大意义在于( )
A.巩固国家统一 C.便利文化沟通 B.避免政令混乱 D.维系民族感情
9.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
10.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另有口赋。可是后来秦的赋税征收量却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沉重 B.刑罚严苛 C.徭役繁重 D.战争频繁
11.易中天说:“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的是( )
A.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B.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C.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D.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能力拓展作业
二.材料解析
1.国家发展,需要人民的支持,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统治者则是国家的领航人,不失民意方能长治久安。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
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在材料中柳宗元对秦朝灭亡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分)请结合史实说明观点。(4分)
材料二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 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材料二,指出修筑长城的目的,(2分)并简要概括作者对修筑长城的看法。(4分)
2.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最终的进步。请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停止),以(因为)有侯王。赖宗庙(依, 靠祖宗的保佑),天下初定(刚刚安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始皇口中“天下初定”指的什么事件 材料二反映了秦始皇怎样的观点 基于这一认识,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三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3.“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秦汉时大一统局面得以创立和巩固。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各诸侯国刚刚被平定,燕地、齐地、荆楚之地离咸阳太远,不在那里设王,就没有办法统治他们。请陛下立诸皇子为王,镇守这些地方。”廷尉李斯持不同看法,他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立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他们互相攻击、如同仇敌。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将这些地方都划分成为郡县……国家才会安定。封立诸侯是不适宜的。”
--译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朝的快速灭亡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原因。秦朝在建立之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加之严酷的法律制度不可避免的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使秦朝缺乏统治基础,这是导致秦朝快速灭亡的主要原因。秦朝的建立处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之中,来自于旧统治体系的阻扰和破坏是导致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在秦朝建立以后,秦朝对军事形势的误判,无疑加快了秦朝灭亡的速度。
--摘编自聂毅《秦朝速亡原因分析》
材料三 秦王朝立国的主导方针是法家思想……西汉国家制度基本沿袭秦朝而略有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则吸收了秦朝速亡的教训,不再全盘遵用法家的政治理论。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其主要内容,即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汉武帝在位时期,随着统治方针从无为转向有为,黄老思想也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学说取而代之……同时,实际政策又并非纯守儒术,而是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施政思想、手段,具有儒法合流的特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绾和李斯的主张。写出秦始皇最终采纳的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秦朝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到西汉治国主导思想的变化。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七雄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 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的战绩是全胜 58 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败北3次。
-摘编自粟劲 《秦律通论》
材料三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国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难攻易守。秦统治者可以进攻东面的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公元 -前318年,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最后,秦统治者都是些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秦完成对全国统一的有利条件。(10分)
材料四、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2)材料四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制度的实行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五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3)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正如《首子》所说,当时已经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莫定了基础。秦国商鞅变法,比其他六国的变法更为彻底,取得国富兵强的结果,由它来完成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秦统一的时代背景。(6分)
材料二 统一后的秦朝实行郡县制,首先是由秦朝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的特点决定的。长期采用官僚制使贵族势力不断地削弱,庞大的官僚集团也拒绝分封制。其次,实行郡县制可以加强秦朝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管理,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够很好地调动一切资源,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镇守边关,进而巩固统治。
--摘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材料,概括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古代中国的一系列创新改革有力地荡涤了束缚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在新法中规定,凡是尽心从事耕织生产劳动者,交粮多、织布帛多,可以免除赋税徭役。新法不准商人私贩粮食,并提高对商人的税率,以此来抑制商人势力的扩张。由于秦国荒地比较多,商鞅还以优惠政策吸引韩、魏等国的百姓来秦国开垦荒地。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关于农业的政策措施。(6分)
材料二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奏成为第一大强国”。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根据材料二归纳变法后的秦国有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勇于公战”与改革中施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6分)
效果分析
本课作业的设计,适应“双减”政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营造情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
基础巩固作业是将本课基础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并简单分析可完成百分之九十以上
能力拓展作业主要考查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些难度,及个别同学会思考不全而回答错误;材料分析题,需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看材料,结合课本深入分析才能揭晓答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学习历史要解决现实问题,给现实带来思考。
反思
1.作业设计有分层,由易到难,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能力需求。
2.作业适量,所选题目均经过认真筛选,充分考虑到学情,也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做到减“量"保“质",符合课改对作业布置的要求。
3.课堂教学要减少作业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更多的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答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