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四川省雅安市汉源二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中国的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
B.利用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C.风能、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D.大量排放SO2或C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2.在下列过程中,需要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钢铁腐蚀 B.食物腐败 C.炼钢 D.塑料老化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都存在着配位键的是( )
A.NH3、H2O B.NH4+、H3O+
C.N2、HClO D.[Cu(NH3)4]2+、PCl3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强电解质的是( )
A.HBr、CH3COONa、BaSO4 B.NH4Cl、H2O、Na2S
C.NaOH、Ca(OH)2、NH3 H2O D.HClO、NaF、Ba(OH)2
5.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υ(A)=0.5 mol/(L s) B.υ(B)=0.3 mol/(L s)
C.υ(C)=18 mol/(L min) D.υ(D)=1 mol/(L s)
6.下列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
①过氧化钠 ②次氯酸 ③二氧化硫 ④活性炭 ⑤臭氧.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7.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是Cs和131I,其中有关127I与131I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27I与131I互为同位素 B.127I与131I互为同素异形体
C.127I与131I是同分异构体 D.I与Cl均属ⅦA族,I比Cl活泼
8.下列离子中外层d轨道达半充满状态的是( )
A.Cr3+ B.Cu+ C.Co3+ D.Fe3+
9.C+CO2 2CO(正反应吸热),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速率为v1:N2+3H2 2NH3(正反应放热),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降低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是( )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v1增加,v2减小 D.v1减小,v2增大
10.判断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依据正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是否含有共价键
B.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C.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
D.溶液与胶体:本质不同的原因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11.图是产生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最适合于(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用浓硝酸与Cu反应制取NO2
B.用浓盐酸和MnO2反应制取Cl2
C.用NH4Cl和Ca(OH)2反应制取NH3
D.用H2O2溶液和MnO2反应制取O2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g氢气的体积不一定是22.4L
B.300mL 5mol/L KNO3与300mL 5mol/L KCl含有相同的离子数
C.250mL 1 mol/L AlCl3溶液中Cl﹣数为3×6.02×l023个
D.0.5mol Cl2与铁反应转移1 mol电子
13.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碱性溶液中:K+、Mg2+、Cl﹣、SO42﹣
B.室温下,pH=1的盐酸中:Na+、Fe3+、NO3﹣、SO42﹣
C.含有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中:Na+、K+、Cl﹣、SiO32﹣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
B.氯气跟水反应:Cl2+H2O=H++Cl﹣+HClO
C.钠与水的反应:Na+H2O=Na++OH﹣+H2↑
D.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3OH﹣═Al(OH)3↓
15.被称为万能还原剂的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反应:NaBH4+2H2O=NaBO2+4H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BH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NaBH4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C.硼元素被氧化,氢元素被还原
D.被氧化的元素与被还原的元素质量比为1:1
16.已知:(1)Zn(s)+O2(g)=ZnO(s)△△H=﹣348.3kJ/mol
(2)2Ag(s)+O2(g)=Ag2O(s)△H=﹣31.0kJ/mol
则Zn(s)+Ag2O(s)=ZnO(s)+2Ag(s)的△△H等于( )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17.用3g块状大理石与30mL 3mol/L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再加入30mL 3mol/L盐酸 ②改用30mL 6mol/L盐酸 ③改用3g粉末状大理石 ④适当升高温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8.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H=﹣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H=﹣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H=﹣Q3 kJ/mol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Q1>Q2>Q3 B.Q1>Q3>Q2 C.Q3>Q2>Q1 D.Q2>Q1>Q3
19.反应4NH3+5O2 4NO+6H2 ( http: / / www.21cnjy.com )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表达正确的是( )
A.v(O2)=0.01mol L﹣1 s﹣1 B.v(NO)=0.008 mol L﹣1 s﹣1
C.v(H2O)=0.003 mol L﹣1 s﹣1 D.v(NH3)=0.004 mol L﹣1 s﹣1
20.关于下列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图④装置可以用来除去SO2中的HCl
B.用图②所示实验装置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
C.图③表示可逆反应CO(g)+H2O(g) CO2(g)+H2(g)的△H大于0
D.图①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21.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①2NO2 N2O4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C(s)+CO2 2CO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③N2+3H2 2NH3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④H2S H2+S(s)(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A.①③ B.② C.①② D.②③
22.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6分.)
23.已知某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成如图所示,E1表示反应物分子变成原子所吸收的热量,E2表示这些原子重新成键形成生成物放出的热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该反应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填“吸”或“放”)热反应,如该反应可逆,则其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物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其中B历程表明此反应改变的条件为 (填字母).
A.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使用催化剂
(2)下表给出了一些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H﹣H Cl﹣Cl O=O O﹣H H﹣Cl
键能(kJ mol﹣1) 436 247 x 463 431
①若图中表示反应H2(g)+1/2O2 ( http: / / www.21cnjy.com )(g)=H2O(g)△H=﹣241.8kJ mol﹣1,则x= kJ mol﹣1(保留一位小数).
②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可用氧气与氯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氢气体反应置换出氯气,同时生成另一种气态化合物,利用上表数据写出该热化学方程式 ,当该反应中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时,图象中历程A的E1= kJ(保留一位小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
24.W、X、Y是短周期中的三种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 周期第 族). 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H2O(g) (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Y的第一电离能比X (填“大”或“小”).
(3)已知:Fe(s)+O2(g)═FeO(s)△H=﹣271.0kJ mol﹣1
2X(s)+O2(g)=X2O3(s)△H=﹣1675.7kJ mol﹣1
则: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25.已知中和热的定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实验,装置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如图实验装置看,其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是
,碎纸条的作用是 ,如果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实验所测得的中和热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t1为混合前两溶液平均温度,t2为混合充分反应后读取的温度):
实 验 用 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H(kJ mol﹣1)
t1 t2
① 50 mL 0.50 mol L﹣1NaOH 50 mL 0.50 mol L﹣1HCl 20 23.3
② 50 mL 0.50 mol L﹣1NaOH 50 mL 0.50 mol L﹣1HCl 20 23.5
①已知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4.18J ℃﹣1 g﹣1,各溶液密度均近似为1g cm﹣3,计算完成上表(保留一位小数,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横线上)
②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理论值为﹣57 ( http: / / www.21cnjy.com ).3kJ mol﹣1,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可能造成上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距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倒入反应溶液时有少许溅出
B.倒入NaOH溶液时速度缓慢
C.未在温度达到最高点时读数
③现用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钾溶液、澄清石灰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上述实验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反应热分别为△H1、△H2,则理论上两者的大小关系为:△H1 △H2(填“<”“>”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
26.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大的四种元索,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索,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其中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2)A和B的氢化物所属的晶体类型分别为 和 .
(3)C和D反应可生成组成比为1:3的化合物E,E的立体构型为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
(4)化合物D2A的立体构型为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
(5)A和B能够形成化合物F,其晶胞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图所示,晶胞边长为a,F 的化学式为 :晶胞中A 原子的配位数为 ;列式计算晶体F的密度(g.cm﹣3)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015-2016学年四川省雅安市汉源二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中国的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
B.利用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C.风能、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D.大量排放SO2或C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专题】化学应用.
【分析】A.塑料袋为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材料,难以降解,能够引起白色污染;
B.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
C.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
D.二氧化碳与酸雨无关.
【解答】解:A.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故A正确;
B.利用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B正确;
C.风能、生物质能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与酸雨无关,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有关,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环境污染与治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侧重考查化学与生活,熟悉常见的环境污染知识、能源的分类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在下列过程中,需要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钢铁腐蚀 B.食物腐败 C.炼钢 D.塑料老化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作用.
【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结合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进行判断,为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浪费,应减缓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工业生产中,为提高产量,应提高反应速率.
【解答】解:A.钢铁具有重要的工业用途,应减缓反应速率,故A错误;
B.为减少食物浪费,应减缓反应速率,故B错误;
C.为提高钢铁的产量,应加快反应速率,故C正确;
D.为减小塑料的损耗,应减小老化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作用,题目难度不大,答题时注意结合生产需要的实际考虑.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都存在着配位键的是( )
A.NH3、H2O B.NH4+、H3O+
C.N2、HClO D.[Cu(NH3)4]2+、PCl3
【考点】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和含有空轨道的原子之间能形成配位键.
【解答】解:A.氨气分子中氮原子含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孤电子对,但氢原子不含空轨道,所以不能形成配位键;水分子中氧原子含有孤电子对,但氢原子不含空轨道,所以不能形成配位键,故A错误;
B.铵根离子中氮原子含有孤电子对,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氢原子含有空轨道,所以能形成配位键;水合氢离子中氧原子含有孤电子对,其中一个氢原子含有空轨道,所以能形成配位键,故B正确;
C.氮气分子、次氯酸分子中都不含空轨道的原子,所以不能形成配位键,故C错误;
D.三氯化磷分子中磷原子含有孤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子对,但没有提供空轨道的原子,所以不能形成配位键;铜氨络合离子中铜含有空轨道,氮原子含有孤电子对,所以铜氨络合离子中含有配位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明确配位键的形成条件是解本题关键,会书写配位键,难度不大.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强电解质的是( )
A.HBr、CH3COONa、BaSO4 B.NH4Cl、H2O、Na2S
C.NaOH、Ca(OH)2、NH3 H2O D.HClO、NaF、Ba(OH)2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HBr、CH3COONa、BaSO4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A正确;
B.水只能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B错误;
C.一水合氨为弱碱,只能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C错误;
D.次氯酸为弱酸,只能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的强弱判断,明确电解质电离程度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υ(A)=0.5 mol/(L s) B.υ(B)=0.3 mol/(L s)
C.υ(C)=18 mol/(L min) D.υ(D)=1 mol/(L s)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速率越快,注意保持单位一致.
【解答】解: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速率越快,对应反应:2A+B 3C+4D,
A. =0.25 mol/(L s);
B. =0.3 mol/(L s);
C.v(C)=18mol/(L.min)=0.3mol/(L.s),=0.1 mol/(L s);
D. =0.25 mol/(L s),
故B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难度不大,可以转化为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进行比较.
6.下列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
①过氧化钠 ②次氯酸 ③二氧化硫 ④活性炭 ⑤臭氧.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臭氧;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从氧化型漂白、化合型漂白、吸附型漂白分析、分类.
【解答】解:①过氧化钠、②次氯酸、⑤臭氧均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型漂白,
③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型漂白,
④活性炭属于吸附型漂白,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三种漂白类型,注意根据漂白原理的不同对漂白物质进行分类,题目难度不大.
7.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是Cs和131I,其中有关127I与131I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27I与131I互为同位素 B.127I与131I互为同素异形体
C.127I与131I是同分异构体 D.I与Cl均属ⅦA族,I比Cl活泼
【考点】核素;同位素及其应用.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
B、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C、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
【解答】解:A、127I与131I符合同位素概念,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
B、127I与131I是同位素,不是单质,不能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得到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I与Cl均属ⅦA族,Cl比I活泼,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基本概念,涉及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分析判断,周期表中递变规律的分析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8.下列离子中外层d轨道达半充满状态的是( )
A.Cr3+ B.Cu+ C.Co3+ D.Fe3+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3d轨道半充满说明3d轨道中含有5个电子,即为3d5,写出离子的价电子排布式进行判断.
【解答】解:A、Cr3+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3,d轨道不是半充满状态,故A错误;
B、Cu+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d轨道处于全满状态,故B错误;
C、Co3+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d轨道不是半充满状态,故C错误;
D、Fe3+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d轨道达半充满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明确电子排布规则中的构造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第四周期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书写,难度中等.
9.C+CO2 2CO(正反应吸热),反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速率为v1:N2+3H2 2NH3(正反应放热),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降低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是( )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v1增加,v2减小 D.v1减小,v2增大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化学反应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反之,减小,以此解答.
【解答】解:化学反应无论是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的百分含量增大,有效碰撞的次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当降低温度时,反应速率减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反应的吸、放热无关.
10.判断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依据正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是否含有共价键
B.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C.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
D.溶液与胶体:本质不同的原因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考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氧化还原反应;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分析】A、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B、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变化;
C、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的浓度和电荷有关;
D、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解答】解: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为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aOH,故A错误;
B、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变化,可以根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来确定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
C、因溶液的导电能力以离子的浓度和电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关,强弱电解质与电离程度有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故C错误;
D、溶液与胶体:本质不同的原因是微粒直径不同,胶体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溶液的微粒直径小于1﹣100nm,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但多为基础知识,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明确有关的概念即可解答,较简单.
11.图是产生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最适合于(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用浓硝酸与Cu反应制取NO2
B.用浓盐酸和MnO2反应制取Cl2
C.用NH4Cl和Ca(OH)2反应制取NH3
D.用H2O2溶液和MnO2反应制取O2
【考点】气体发生装置;气体的收集.
【专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该装置涉及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适用于固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制气体,收集装置为排水法收集,制取的气体难溶于水.
【解答】解:A、浓硝酸与铜反应不需加热,但生成的二氧化氮与水反应,故A错误;
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需要加热,且生成的氯气能和水反应,故B错误;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是固体和固体反应,制取氨气需要加热,且氨气和水反应,故C错误;
D、用H2O2溶液和MnO2反应制取O2,该反应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型,且生成的氧气难溶于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难度不大,明确该反应是不需加热且收集的气体不与水反应是解本题的关键.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g氢气的体积不一定是22.4L
B.300mL 5mol/L KNO3与300mL 5mol/L KCl含有相同的离子数
C.250mL 1 mol/L AlCl3溶液中Cl﹣数为3×6.02×l023个
D.0.5mol Cl2与铁反应转移1 mol电子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A、气体摩尔体积是22.4l/mol时,2g氢气的体积是22.4L;
B、硝酸钾和氯化钾的物质的量相等,都含有3mol离子;
C、氯化铝的物质的量是0.25mol,含有0.75mol氯离子;
D、根据电子守恒判断,0.5mol氯气反应得到1mol电子.
【解答】解:A、没有告诉气体摩尔体积,1mol氢气的体积不一定是22.4L,故A正确;
B、300mL 5mol/L KNO3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300mL 5mol/L KCl都含有1.5mol溶质,含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是3mol,含有相同的离子数,故B正确;
C、250mL 1 mol/L AlCl3溶 ( http: / / www.21cnjy.com )液中含有0.25mol氯化铝,含有0.75mol氯离子,Cl﹣数为0.75×6.02×l023个,故C错误;
D、0.5mol Cl2与铁反应得到1mol电子,转移1 mol电子,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注意标准状况下物质是否是气体,本题难度中等.
13.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碱性溶液中:K+、Mg2+、Cl﹣、SO42﹣
B.室温下,pH=1的盐酸中:Na+、Fe3+、NO3﹣、SO42﹣
C.含有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中:Na+、K+、Cl﹣、SiO32﹣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强碱性溶液含OH﹣,离子之间结合生成沉淀;
B.pH=1的盐酸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
C.离子之间结合生成沉淀;
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
【解答】解:A.强碱性溶液含OH﹣,与Mg2+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共存,故A错误;
B.pH=1的盐酸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则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
C.Ca2+、CO32﹣离子之间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共存,故C错误;
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 ( http: / / www.21cnjy.com )0﹣13mol/L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酸溶液中H+、SiO32﹣结合生成硅酸沉淀,则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明确习题中的信息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硅酸为不溶于水的酸.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Fe3++Cu=Fe2++Cu2+
B.氯气跟水反应:Cl2+H2O=H++Cl﹣+HClO
C.钠与水的反应:Na+H2O=Na++OH﹣+H2↑
D.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3OH﹣═Al(OH)3↓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金属铜能和三价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遵循电荷守恒;
B.次氯酸为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应保留化学式;
C.离子反应遵循电荷守恒;
D.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
【解答】解:A.金属铜和三价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Fe2++Cu2+,离子反应要遵循电荷守恒,故A错误;
B.氯气与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l2+H2O=H++Cl﹣+HClO,故B正确;
C.钠与水反应的实质为:2Na+2H2O═2Na++2OH﹣+H2↑,故C错误;
D.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Al3++3NH3 H2O═Al(OH)3↓+3NH4+,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明确在离子反应中哪些物质应保留化学式及反应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5.被称为万能还原剂的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反应:NaBH4+2H2O=NaBO2+4H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BH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NaBH4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C.硼元素被氧化,氢元素被还原
D.被氧化的元素与被还原的元素质量比为1:1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1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1价变为0价,B元素化合价为+3价、Na元素化合价为+1价,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1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1价变为0价,B元素化合价为+3价、Na元素化合价为+1价,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A.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知,NaBH4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故A错误;
B.根据A知,NaBH4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故B错误;
C.B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B元素不被氧化或还原,故C错误;
D.根据方程式中,被氧化的H元素与被还原的H元素质量比为1: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考查基本概念,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即可解答,注意该反应中B元素化合价不变,题目难度不大.
16.已知:(1)Zn(s)+O2(g)=ZnO(s)△△H=﹣348.3kJ/mol
(2)2Ag(s)+O2(g)=Ag2O(s)△H=﹣31.0kJ/mol
则Zn(s)+Ag2O(s)=ZnO(s)+2Ag(s)的△△H等于( )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根据已知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目标反应,利用盖斯定律来计算目标反应的反应热,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1)Zn(s)+O2(g)=ZnO(s)△△H=﹣348.3kJ/mol,
(2)2Ag(s)+O2(g)=Ag2O(s)△H=﹣31.0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1)﹣(2)可得Zn(s)+Ag2O(s)═ZnO(s)+2Ag(s),
则△H=(﹣348.3kJ mol﹣1)﹣(﹣31.0kJ mol﹣1)=﹣317.3kJ mol﹣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的反应热,明确已知反应和目标反应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7.用3g块状大理石与30mL 3mol/L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再加入30mL 3mol/L盐酸 ②改用30mL 6mol/L盐酸 ③改用3g粉末状大理石 ④适当升高温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浓度、压强、催化剂、x射线、固体物质的表面积等.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率加快.温度:升高温度,使反应速率加快.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除体积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使反应速率加快.使用正催化剂,使反应物速率加快.
【解答】解:用3克块状大理石与30毫 ( http: / / www.21cnjy.com )升3摩/升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发生的反应为:CaCO3+2HCl═CaCl2+CO2↑+H2O 要增大反应速率,则:
①再加入30毫升3摩/升盐酸,盐酸浓度未变,反应速率不变,故①错误;
②改用30毫升6摩/升盐酸.盐酸浓度增大,增加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的数目,从而增加有效碰撞,反应速率加快.故②正确;
③改用3克粉末状大理石 固体大理石的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③正确;
④适当升高温度.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获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能量,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分子变成活化分子,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得有效碰撞次数增多,故反应速率加大.故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能够影响,是解题的关键,平时学习需理解记忆.
18.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H=﹣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H=﹣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H=﹣Q3 kJ/mol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Q1>Q2>Q3 B.Q1>Q3>Q2 C.Q3>Q2>Q1 D.Q2>Q1>Q3
【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三个反应都为放热反应,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反应越完全,放出的热量越多,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已知①2H2S(g)+3O2(g)=2SO2(g)+2H2O(l)△H=﹣Q1 kJ/mol,
②2H2S(g)+O2(g)=2S (s)+2H2O(l)△H=﹣Q2 kJ/mol,
③2H2S(g)+O2(g)=2S (s)+2H2O(g)△H=﹣Q3kJ/mol,
①与②相比较,由于S→SO2放热,则Q1>Q2,
②与③相比较,由于H2O(l)→H2O(g)吸热,则Q2>Q3,
则Q1>Q2>Q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的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从物质反应的程度以及物质的聚集状态的角度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19.反应4NH3+5O2 ( http: / / www.21cnjy.com )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表达正确的是( )
A.v(O2)=0.01mol L﹣1 s﹣1 B.v(NO)=0.008 mol L﹣1 s﹣1
C.v(H2O)=0.003 mol L﹣1 s﹣1 D.v(NH3)=0.004 mol L﹣1 s﹣1
【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分析】根据v==计算v(NO),在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用其它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解答】解: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所以用NO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NO)==0.002mol/(L s).
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
v(O2)=v(NO)=×0.002mol/(L s)=0.0025mol/(L s),
v(H2O)=v(NO)=×0.002mol/(L s)=0.003mol/(L s),
v(NH3)=v(NO)=0.002mol/(L s),
故选C.
【点评】考查化学反应速率,难度不大,注意反应速率计算常用两种方法定义法与化学计量数法,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20.关于下列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图④装置可以用来除去SO2中的HCl
B.用图②所示实验装置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
C.图③表示可逆反应CO(g)+H2O(g) CO2(g)+H2(g)的△H大于0
D.图①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反应热和焓变;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气体的收集.
【专题】实验评价题;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分析】A.SO2、HCl均与NaOH溶液反应;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图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D.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可知酸性硫酸>碳酸>硅酸.
【解答】解:A.SO2、HCl均与NaOH溶液反应,则试剂不合理,应为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图中气体应从长导管进入,故B错误;
C.图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而CO(g)+H2O(g) CO2(g)+H2(g)的△H大于0,二者不符,故C错误;
D.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可知酸性硫酸>碳酸>硅酸,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可知非金属性为S>C>Si,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混合物分离提纯、气体收集、能量变化及性质比较等,把握物质的性质、相关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21.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①2NO2 N2O4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C(s)+CO2 2CO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③N2+3H2 2NH3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④H2S H2+S(s)(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A.①③ B.② C.①② D.②③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平衡思想;演绎推理法;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进行,据此结合选项解答.
【解答】解:①正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故①不符合;
②正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②符合;
③正反应为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故③不符合;
④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④不符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注意根据反应特征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答,难度不大.
22.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曲线及其应用;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专题】图像图表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根据图象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B、根据某一时间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变化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C、根据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D、根据某一时刻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多少判断浓度的关系.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反应中M的物质的量逐渐增多,N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少,则在反应中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图象中,在相等的时间内消耗的N和M的物质的之比为2:1,所以反应方程式应为:2N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此时反应继续向正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B错误;
C、由图可知t3时,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C错误;
D、t1时,N的物质的量为6mol.M的物质的量为3mol,故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题时注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角度,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是否达到平衡,题目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6分.)
23.已知某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可以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成如图所示,E1表示反应物分子变成原子所吸收的热量,E2表示这些原子重新成键形成生成物放出的热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该反应是 放 (填“吸”或“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反应,如该反应可逆,则其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物的转化率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其中B历程表明此反应改变的条件为 D (填字母).
A.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使用催化剂
(2)下表给出了一些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H﹣H Cl﹣Cl O=O O﹣H H﹣Cl
键能(kJ mol﹣1) 436 247 x 463 431
①若图中表示反应H2(g)+ ( http: / / www.21cnjy.com )1/2O2(g)=H2O(g)△H=﹣241.8kJ mol﹣1,则x= 496.4 kJ mol﹣1(保留一位小数).
②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可用氧气与氯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氢气体反应置换出氯气,同时生成另一种气态化合物,利用上表数据写出该热化学方程式 O2(g)+4HCl(g)=2Cl2(g)+2H2O(g)△H=﹣126.5KJ/mol ,当该反应中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时,图象中历程A的E1= 555.1 kJ(保留一位小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1)依据图象分析反应物的能量大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放热;放热反应升温时,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降低;B历程比A历程反应的活化能低,说明加了催化剂;
(2)①利用△H=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键能和解答;②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焓变;据热化学方程式分析出△H的值与转移电子数的关系解答.
【解答】解:(1)依据图象分析反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放热;放热反应升温时,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降低;B历程比A历程反应的活化能低,说明加了催化剂故答案为:放;减小;D;
(2)①△H=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键能和,则有436+x﹣2×431=﹣241.8,x=496.4,故答案为:496.4;
②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2(g ( http: / / www.21cnjy.com ))+4HCl(g)=2Cl2(g)+2H2O(g),△H=反应物键能和﹣生成物键能和=464.4KJ/mol+4×431KJ/mol﹣2×247KL/mol﹣4×463KJ/mol=﹣125.6KJ/mol,所以,其热化学方程式为:O2(g)+4HCl(g)=2Cl2(g)+2H2O(g)△H=﹣126.5KJ/mol;上述反应1molO2反应转移4mol电子,反应物的活化能,464.4KJ/mol+4×431KJ/mol=2220.4KJ/mol,所以当有1mol电子转移时吸收的能量为555.1KJ,
故答案为:O2(g)+4HCl(g)=2Cl2(g)+2H2O(g)△H=﹣126.5KJ/mol;555.1.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应的焓变关系的分析判断,反应活化能的判断计算,图象的综合应用,读懂图象,焓变和活化能计算方法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W、X、Y是短周期中的三种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第二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ⅤA族 (第 二 周期第 ⅤA 族). 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H2O(g) 弱 (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1s22s22p63s23p4 ,Y的第一电离能比X 大 (填“大”或“小”).
(3)已知:Fe(s)+O2(g)═FeO(s)△H=﹣271.0kJ mol﹣1
2X(s)+O2(g)=X2O3(s)△H=﹣1675.7kJ mol﹣1
则: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FeO(s)+2Al(s)=Al2O3(s)+3Fe(s) △H=﹣859.7KJ/mol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W、X、Y是短周期中的三种常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Y的原子序数大于W的,所以W是氮元素,Y是硫元素;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W,而小于Y,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1,所以X是铝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W、X、Y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周期中的三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Y的原子序数大于W的,所以W是氮元素,Y是硫元素;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W,而小于Y,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1,所以X是铝元素.
(1)W为N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ⅤA族,N的气态氢化物是NH3,非金属性N<O,NH3稳定性比H2O弱,
故答案为:第二周期ⅤA族;二、ⅤA;弱;
(2)Y为硫元素,硫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6,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其第一电离能比Al大,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4;大;
(3)已知:①、Fe(s)+O2(g)=FeO(s)△H=﹣272.0kJ mol﹣1
②、2Al(s)+O2(g)=Al2O3(s)△H=﹣1675.7kJ 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②﹣①×3可得:3FeO(s)+2Al(s)=Al2O3(s)+3Fe(s) △HH=﹣859.7KJ/mol
故答案为:3FeO(s)+2Al(s)=Al2O3(s)+3Fe(s) △H=﹣859.7KJ/mol.
【点评】本题考查结构由位置关系、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热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点,能正确判断各元素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要遵循构造原理.
25.已知中和热的定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实验,装置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如图实验装置看,其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是
环形玻璃搅拌棒 ,碎纸条的作用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如果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实验所测得的中和热会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t1为混合前两溶液平均温度,t2为混合充分反应后读取的温度):
实 验 用 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H(kJ mol﹣1)
t1 t2
① 50 mL 0.50 mol L﹣1NaOH 50 mL 0.50 mol L﹣1HCl 20 23.3 ﹣56.8
② 50 mL 0.50 mol L﹣1NaOH 50 mL 0.50 mol L﹣1HCl 20 23.5
①已知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为4.1 ( http: / / www.21cnjy.com )8J ℃﹣1 g﹣1,各溶液密度均近似为1g cm﹣3,计算完成上表(保留一位小数,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横线上)
②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理论值为﹣57.3kJ mol﹣1,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可能造成上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距的是 ABC (填字母序号)
A.倒入反应溶液时有少许溅出
B.倒入NaOH溶液时速度缓慢
C.未在温度达到最高点时读数
③现用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钾溶液、澄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石灰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上述实验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反应热分别为△H1、△H2,则理论上两者的大小关系为:△H1 = △H2(填“<”“>”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中和热的测定.
【专题】定量测定与误差分析.
【分析】(1)根据量热计的构造来判断该装置的缺少仪器;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使一部分热量散失;
(2)①先求出2次反应的温度差,根据公式Q=cm△T来求出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最后根据中和热的概念求出中和热;
②A.倒入反应溶液时有少许溅出,反应物减少,放出的热量偏小;
B.倒入NaOH溶液时速度缓慢,导致热量散失;
C.未在温度达到最高点时读数,导致温度差偏小;
③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1)由量热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使一部分热量散失,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会减小,但中和热为负值,所以中和热会偏大;
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棒;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偏大;
(2)①第1次实验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3℃,第2次实验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5℃,2次平均温度差为3.4℃,
50 mL 0.50 mol L﹣1HCl与50 mL 0.50 mol L﹣1NaOH恰好反应,反应生成了0.025mol水,50 mL 0.50 mol L﹣1HCl与50 mL 0.50 mol L﹣1NaOH的质量和m=100mL×1g/mL=100g,c=4.18J/(g ℃),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4.18J/(g ℃)×100g×3.4℃=1.4212k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1.4212kJ,所以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4212kJ×=56.8kJ,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6.8kJ mol﹣1,
故答案为:﹣56.8;
②A.倒入反应溶液时有少许溅出,反应物减少,放出的热量偏小,中和热偏大,故A正确;
B.倒入NaOH溶液时速度缓慢,导致热量散失,中和热偏大,故B正确;
C.未在温度达到最高点时读数,导致温度差偏小,中和热偏大,故C正确;
故选:ABC;
③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钾溶液、澄清石灰水和1L 1mol 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均放热57.3kJ,所以△H1=△H2;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热了中和热的测定方法及反应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理解中和热测定原理以及测定反应热的误差等问题,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四种元索,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索,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O (填元素符号),其中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3
(2)A和B的氢化物所属的晶体类型分别为 分子晶体 和 离子晶体 .
(3)C和D反应可生成组成比为1:3的化合物E,E的立体构型为 三角锥形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sp3 .
(4)化合物D2A的立体构型为 V形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 .
(5)A和B能够形成化合物F,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边长为a,F 的化学式为 Na2O :晶胞中A 原子的配位数为 8 ;列式计算晶体F的密度(g.cm﹣3) g cm﹣3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计算题;平衡思想;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C核外电子总数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应为P元素,C、D为同周期元素,则应为第三周期元素,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应为Cl元素,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结合原子序数关系可知A为O元素,B为Na元素,(1)四种元素电负性最大的为O元素,C为P元素;
(1)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O、Na、O、Cl的电负性,C为P元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书写电子排布式;
(2)A为O元素,A的氢化物为水,B的氢化物为NaH;
(3)C和D反应可生成化合物为PCl3,为sp3杂化;
(4)化合物D2A为Cl2O,中心原子为氧原子,根据价层电子对数判断分子的立体构型;
(5)A和B能够形成化合物F为离子化合物,阴离子位于晶胞的定点和面心,阳离子位于晶胞的体心,则Na的个数为8,O的个数为8×+6×=4,
N(Na):N(O)=2:1,则形成的化合物为Na2O,计算质量和体积,可计算密度.
【解答】解:C核外电子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应为P元素,C、D为同周期元素,则应为第三周期元素,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应为Cl元素,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结合原子序数关系可知A为O元素,B为Na元素,
(1)四种元素分别为O、Na、O、Cl,电负性最大的为O元素,C为P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3,
故答案为:O;1s22s22p63s23p3;
(2)A的氢化物为水,为分子晶体,B的氢化物为NaH,为离子晶体,
故答案为:分子晶体;离子晶体;
(3)C和D反应可生成组成比为1:3的化合物为PCl3,P形成3个δ键,孤电子对数为=1,则为sp3杂化,立体构型为为三角锥形,
故答案为:三角锥形;sp3;
(4)化合物D2A为Cl2O,O为中心原子,形成2个δ键,孤电子对数为=2,则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立体构型为V形,
故答案为:V形;4;
(5)A和B能够形成化合物F为离子化合物,阴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和面心,阳离子位于晶胞的体心,则Na的个数为8,O的个数为8×+6×=4,
N(Na):N(O)=2:1,则形成的化合物为Na2O,
晶胞中O位于顶点,Na位于体心,每个晶胞中有1个Na与O的距离最近,每个定点为8个晶胞共有,则晶胞中O原子的配位数为8,
晶胞的质量为,
晶胞的体积为a3cm3,
则晶体F的密度为=g cm﹣3,
故答案为:Na2O;8; g cm﹣3.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和性质,侧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涉及晶胞计算、原子结构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采用均摊法、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理论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