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技术
失败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制度
失败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
?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如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和内容等。
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
2
3
除旧布新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壹
1.背景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逐条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②政治混乱,军阀割据。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袁世凯在孔庙祭孔
“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
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结合课本,自学完成
主要阵地:一本杂志
《新青年》
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标题选用法文,致力思想启蒙
封面人物为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鼓励青年一代励志实干
主要阵地:一个大学
北京大学
北大校长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新旧之辩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贰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狂人日记》
旧道德/旧文化
那些贞洁牌坊下面的,那些被迫殉夫、被迫守节的女人,就是真实存在的,她们还被写在地方志里,甚至有些地方贞洁牌坊还是他们的著名旅游景点。
还有一些畸形的小脚,这样丑陋的小脚被称为是白、小、软、香,畸形的只是小脚吗?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一)思想革命
背景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斗争方式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尊孔复古逆流猖獗
鲁迅
《狂人日记》
以新文学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湖南督军张敬尧带兵打仗, 出战时让士兵左手写“得”字,右手写“胜”字,向西磕几个头,说是保管得胜。
—陈独秀《克林德碑》
当时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放出舆论。说是有一天,他的一个仆人上去为袁世凯服务,他发现袁世凯正在睡觉,睡着的袁世凯的鼻孔有两条小龙在飞出来,在盘旋着。由此可以说明袁世凯是真龙天子的化身。当时就有人相信了这种说法,所以支持袁世凯复辟。
这些材料体现了什么?
迷信盲从,独裁专制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德先生)—democracy
科学(赛先生)—science
反对独裁专制
反对迷信盲从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文化运动两大口号
(二)文学革命——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
3.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文言文无标点,晦涩难懂
征婚启事: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易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到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来。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
富贾,可为吾友乎
寡人与众爱卿皆瞠目结舌
质我之爱兮, 迫我别离;
明汝之诡辞兮,泫而泪泣
旧文学
出卖我的爱,逼着我离开,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白话文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60页,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进步意义
性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派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和眼光面对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周以后中国迭有盛衰,而文化自信尚能维持和延续。而晚清,不过在沿海被打败,就逐渐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很多中国人或就因为近代一度的屈辱,遂忘却了几千年曾有的荣光……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所谓泱泱大国,从上到下,都要有从容之风。
——罗志田《从文化看复兴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