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03 14:3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热情。
-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究。
2. 知识与技能:
- 认识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工作,了解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 通过滚小球实验,理解坡度与小球滚动距离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3.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 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提升沟通协调能力。
4. 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红蓝水彩笔、记录本等。
- 多媒体课件:包含科学家工作场景的图片、视频以及滚小球实验演示动画。
- 分组标签和器材分配表,确保每个小组都能顺利进行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科学家,激发兴趣(约5分钟)
教师活动:
- 出示科学家工作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人在做什么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名字?”
- 揭示答案:“他们都是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板书课题《小小科学家》。
学生活动:
- 观看图片或视频,认真倾听教师提问,并尝试回答。
- 对科学家的职业产生初步认识和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和科学家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动手实验(约20分钟)
教师活动:
- 引出滚小球实验:“今天,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动手实验来探索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坡度与小球滚动距离的关系。”
- 展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首先,我们要用带有凹槽的轨道搭建一个滑梯,然后调整坡度大小,让小球从滑梯上滚下,并记录小球滚动的距离。”
学生活动:
- 分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教师指导搭建滑梯和调整坡度。
- 进行滚小球实验,记录不同坡度下小球滚动的距离。
-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坡度与小球滚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其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其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分享交流,归纳总结(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 组织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坡度与小球滚动距离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家的实验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
-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并思考如何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四)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 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通常会遵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今天我们也尝试了一下其中的几个步骤。”
- 引导学生回顾滚小球实验的过程:“你们能不能说说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都用了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生活动:
- 认真听讲,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回顾滚小球实验的过程,尝试将其实验步骤与科学探究方法相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培养其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潜能(约5分钟)
教师活动:
- 介绍更多与科学相关的活动:“除了我们今天做的滚小球实验外,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活动等着我们去探索。比如制作简易望远镜观察星空、种植植物观察生长过程等等。”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成为小小科学家哦!只要你们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热情,勇于尝试和探索就一定能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学生活动:
- 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和鼓励。
- 思考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并表达参与意愿
(六)习题设计与课堂反馈(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 设计趣味习题:为了巩固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既有趣又能考察知识点的习题。例如:
- 判断题:坡度越大,小球滚动的距离一定越远吗?( )
- 选择题:在科学实验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 )A.直接动手做实验 B.提出问题 C.得出结论
- 简答题:请描述你在滚小球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现象,并尝试解释它可能的原因。
2. 课堂反馈:邀请学生逐一回答或小组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回答有误的学生,耐心引导其找出错误并纠正。
学生活动:
-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后,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习题。
- 认真倾听同学和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检验其学习成效。课堂反馈环节则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七)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活动:
1. 总结回顾: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的定义、滚小球实验的过程和结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等。强调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乐趣。
2. 布置作业:为了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 动手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如书本、纸盒等)搭建一个简单的滑梯,并尝试改变坡度观察小球滚动的变化,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 思考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坡度有关?尝试举例说明并简单解释其原理。
学生活动:
- 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回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 记录并理解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后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记忆。布置动手和思考作业,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其持续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动手做滚小球实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环节,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也应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记录不详细等问题,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此外,还应进一步拓展科学探究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