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3课《上好科学课》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态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观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 科学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教室的基本功能和常用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
-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能理解溶解性、长度测量和声音传播等基本概念。
3. 科学思维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分析和总结的科学思维方法。
-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实证意识和创新思维。
4. 科学交流与合作:
-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 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 教具与材料:直尺、卷尺、量筒、烧杯、不同种类的物质(如盐、糖、沙子)、水、染色剂、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抹布、音乐播放设备及音频文件等。
- 多媒体课件:PPT展示科学教室布局、实验器具介绍、实验过程及原理等。
- 分组标签和器材分配表,确保每个小组都能获得足够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科学教室,激发兴趣(约5分钟)
教师活动:
- 通过PPT展示科学教室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的不同之处。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即将上课的地方是哪里吗?它与我们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
- 观看PPT,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科学教室有更多的实验器具”、“课桌椅的摆放更便于实验操作”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引发学生对科学教室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了解科学教室功能与实验器具(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 带领学生参观科学教室,介绍科学教室的基本功能区域(如实验区、观察区、讨论区)和常用实验器具(如放大镜、显微镜、量筒、烧杯等)。
- 讲解这些实验器具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 跟随教师参观科学教室,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
- 尝试识别并说出几种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用途。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科学教室的环境和实验器具,为后续的实验活动做好准备。
(三)活动一: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知识,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 展示实验材料(盐、糖、沙子和水),提问:“这些物质在水中会怎样变化呢?”
-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盐、糖、沙子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学生活动:
-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 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如“盐和糖能溶解在水中,而沙子不能”。
习题设计:
填空题:
1.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_____中的分散能力。
2.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_____和_____能溶解在水中,而_____不能。
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在水中最难溶解?( )
A. 盐 B. 糖 C. 沙子
2. 溶解性的大小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 )
A. 温度 B. 压力 C. 溶质的粒度 D. 溶剂的种类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和习题练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并培养其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四)活动二:学习长度测量方法(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 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和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
- 展示直尺和卷尺,讲解使用方法,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读数方法、避免误差等)。
-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测量课桌的长、宽、高,并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
- 使用直尺和卷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并记录数据。
- 讨论并分享测量结果,比较不同小组的测量误差。
习题设计:
填空题:
1. 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_____、_____、_____等。
2. 使用直尺测量时,眼睛应与尺面保持_____,以减小读数误差。
选择题:
3. 在进行长度测量时,以下哪个行为是不正确的?( )
A. 测量前检查尺子是否有损坏
B. 尺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C.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不垂直
D. 记录数据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和习题练习,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活动三:探索声音的传播(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 提问:“我们平时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原理。
- 准备两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细而高、粗而矮),并分别装上相同量的水。
- 使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音频文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声音,然后分别将两个瓶子放在耳边,观察并比较声音的变化。
- 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活动:
- 聆听音乐播放设备发出的声音,注意感受声音的特点。
- 分别将两个瓶子放在耳边,观察并记录声音的变化。
- 小组讨论并尝试解释声音在不同形状瓶子中传播时的变化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传播的过程,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培养其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六)总结与反馈(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物质溶解性、长度测量方法和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或探索?”
- 展示习题设计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反馈。
学生活动:
- 认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疑问。
- 认真听讲教师的点评和反馈,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馈环节,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约5分钟)
教师活动:
-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外,你还知道哪些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或现象?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科学小实验或科学现象进行研究。你可以查找资料、观看视频或进行实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下次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学生活动:
-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月亮的圆缺变化”、“磁铁的吸引作用”等。
- 认真记录课后作业的要求,并计划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通过课后作业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分享交流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