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按照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互补,其人文主题、文学样式大相径庭、各有侧重。“伟大的复兴”单元以政论性、实用性作品为主,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节点与典型人物,通过红色记忆感召思想品德。“苦难与新生”单元则以文学作品为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时期的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链接历史,立足历史,进行创作。两个单元在内容上与思想上形成相互补充。但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多为文学作品,如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这就决定了本单元的学习更注重联系作家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生成自我的思考。
本单元共三课,六篇文章,分为三组。在单元导语中提到:“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根据描述语句,可一一对应相应篇目。
在本单元中,对不同文体的作品选择相应的侧重点进行旁批并总结,在群文联读或单元整合中感知差异,形成自己的解读思路是学生需要强化的阅读技能。
【研习目标】
1.把握作品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旁批细节描写品析作品中提到的典型人物形象并形成与革命相关的思考。
2.研读课文,从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比较不同的纪念性散文创作上的异同点,深刻认识报告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的特征,寻找角度比较不同革命小说的创作风格。
【分段实施】
本单元均为经典作品,且文体差异较大,故考虑分解,按课进行多篇联读或单篇精读。
记念,只因忘却——《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学习目标:
1.进行旁批注释,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体悟作者抒情风格的差异。
2.体会革命志士巨大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思考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3.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联系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重难点
1.进行旁批注释,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体悟作者抒情风格的差异。
2.体会革命志士巨大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思考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3.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联系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课前下发导学案、《空谈》、《可惨与可笑》、《死地》,布置读本《无花的蔷薇二》阅读任务。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今年恰逢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在各地为他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时,会不会有人记得,他也曾以手持笔,写下对青年学生、对革命烈士的记念。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有其作品“抒情双璧”之称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体会鲁迅先生的哀痛与思考。
任务一:回到历史现场
任务二: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梳理两篇文章结构,为剩余章节添加小标题,完成表格。
要求:仿照示例,能够概括本章节内容,能够体现行文思路,语言表达精炼。
任务三:小试牛刀。
任务说明:
学会旁批,并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分别在两篇课文中找到相应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体现的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
过程指导:
扣住关键词,学会注旁批
定义:
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边作批语。旁批是对其中的一段话,某个句子甚至一个词、一个字,也可以是对整个篇章。
批注类型:
1.感想式批注:记写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见解感受和观点看法等。
2.质疑式批注:记写阅读时的疑惑和不解之处。
3.联想式批注:记写阅读时联想到的内容和思想等。
4.评价式批注:记写对书中人物、事件、思想,以及描写和写法等的评价。
使用符号:○圈字词________划句子△提示批注语句☆总结概括
示例:“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毅然”一词说明刘和珍的态度十分坚决,照应了上文“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也说明她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特点。
任务四:赏析语句,品味情感
任务说明:
仿照“人物形象”的批注,分组对两篇课文的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旁批并汇总,制作相应的课件进行课上呈现。
要求:
需呈现课本批注痕迹与总结归纳语句,并从中分析作者蕴含的情感。
重点语句字词赏析(参考)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回答格式:我在《记念刘和珍君》的【1】中读到了鲁迅先生对死者的崇高的敬意,在【2】中读到了对反动政府及其爪牙的痛恨,在【3】中读到了对尚在蒙昧之中的庸人的警醒。
☆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3.第三段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
“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4.“我平素想,……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三句话中,指出了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并猜想她“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是,鲁迅用“总该”一词,强调出乎意料。“她却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两次写到“微笑”与“态度温和”,这样,到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a.深入刻画刘和珍的性格和形象,与反动派的阴险毒辣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突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b.再次指出刘和珍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不为势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争。“微笑”和“态度温和”则透出了她的善良与纯真,她的“虑及”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里阐明出刘和珍的形象之后与反动派的险毒构成艺术上的反差,是对反动派的强烈批判。
5.“我明白……缘由了。”“缘由”一词如何理解?
a.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b.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这里暗含了既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最后,号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由此,鲁迅发出沉重的呐喊。
6.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 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7.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8.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为了忘却的记念》示范:
本文中的“引用”。
a.△用方孝孺的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b.△《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隐晦将蒋介石比做秦桧,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
☆“好方法”并非反语,更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受骗的深重程度,更深刻地批判了回避斗争、回避现实的思想,也更深刻地揭示了反动派的罪恶。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翻页)
c.诗句引用。前四句从“挈妇将雏”和“变幻”写出了“社会动荡,百姓不安”,后四句从“忍”和“怒”表现了“悲愤交织,控诉揭露”。其中的“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长夜”暗示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的统治。“吟罢低眉无写处”中的“无写处”暗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统治。
d.木刻《牺牲》用曲笔来借木刻抒情,和读向子期《思旧赋》的借典抒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进一步揭露反动统治的极端黑暗腐朽,用以说明在黑暗的统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总之,以上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e.△彼得斐诗歌。引用殷夫译诗,表现烈士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诗歌本身即烈士精神的写照。
拓展任务五:同中见异。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点。
(一)选材侧重不同
前者着重记叙与惨案相关的事情,用以反击当局者的凶残与流言家的污蔑。
后者记述作者与白莽柔石等交往的生活片段,表现烈士们的高贵品质及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来控诉执政府的罪行。
(二)
表达方式的侧重
前者以议论抒情为主,将简练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结合在一起。
后者以记叙为主,前三节侧重记叙,第四节记叙与抒情并重,第五节重议论抒情。在叙述与议论中,抒发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语言风格
前者犀利激烈,抑扬顿挫,大起大落。
后者洗练朴实,含蓄深沉,隐晦曲折。
罪恶不因远去而消失——《包身工》
情境设置:历史馆需要补充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用工情况、劳动制度的档案,特邀同学帮忙,在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资料为夏衍先生的《包身工》与《包身工余话》
课前准备:下发《包身工余话》进行补充,学案呈现写作背景与夏衍资料。
任务一:包身工档案卡
以夏衍《包身工》为基础资料来源,以《包身工余话》补充,完成《杨树浦神福临路东洋纱厂包身工档案卡》。
要求:尽量以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的语句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参考:
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罐装了的劳动力”,准确地反映了包身工的处境,她们被严密地封锁在工房区域,禁锢得比罐头还严。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六个短语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语气节奏,增强了感彩。“机器”借指包身工。“猪猡”的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展现包身工的凄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工作,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等句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任务二:“身”在词典中有多个解释,也可以进行组词,如“身体”“身份”“身后事”等,请自行组词或选择“身”的释义,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该词在包身工身上的体现。
示例:
组词:身体
课文语句: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 前换衣服。
分析:人和禽兽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性别的羞耻,现在包身工们连这一点羞耻感都麻木了,“身体”的尊严荡然无存。
课文语句: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分析:如此辛苦地劳作却没能得到滋养,体现了包身工受剥削严重。
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围绕组词寻找课文语句,并且对包身工的处境进行分析。
这篇文章还能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以供整理?
15—22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3—34段: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48—50段:黎明的到来毕竟无法抗拒——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本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任务三:寻根溯源。根据以上梳理,思考并总结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
原因:
①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②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③现实原因:包身工的“可靠”“安全”“廉价”使得对其的剥削加剧,推动制度形成及巩固。【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
④社会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
讨论:《包身工》被称为“中国报告文学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请从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出发,选择一个角度回答“成熟”从何体现,不少于150字。
参考:
真实性:
①人物事件的真实性。
文中所记人物虽没有完整姓名,但都是可查证的真人真事,而姓名不可知,更体现出工头对包身工的严格控制,更加真实。
②典型环境的真实性。
文中脏乱拥挤的工棚、上班的街道、纱厂的名称和内部环境等都是真实的,它们再现了女工生活和工作的艰苦;文中穿插了“五卅惨案”等社会事件,将包身工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表现,更具历史真实感。
③典型数据的真实性,有女工数量、厂房数量、布机数量、工作时间、预付金工资等,体现出对客观事实严谨考察的精神。
④叙述视角的客观性。全文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以旁观者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通过客观的叙述展现自己的观察。
文学性:
①文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比喻、对比、借代、化用等多种修辞,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从正面和侧面全方位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②在叙述中,作者注意选择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情节(起床、上工、放工等),集中笔墨对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表现。
③文中部分情节的观察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如芦柴棒挨打前的评论,进入工厂后工作时的疲劳描写,都采用“你”进行表述,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
小结:
本文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文学性与真实性的配合得当,更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力的尊重,这些情感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