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9张PPT。芦花荡孙犁美丽的芦花荡 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于是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作 者
简 介 孙犁(1913-- 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语言风格:
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新时期以来,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集》、 《澹定集》、《耕堂杂录》、《尺泽集》、 《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
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白洋淀纪事》这部小说散文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国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背 景
简 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积 累
字 词读准字音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外貌、语言
动作、心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揭示现实生活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人
物形象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群可恶愚蠢的鬼子兵阅读小说从三要素入手一对可爱勇敢的英雄姐妹主要人物是:——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故事情节:本文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第二天中午
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这位老人 的故事。 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故事梗概情节结构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
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
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情节结构1、(9~19) 开端
——护送
2、(20~54)发展
——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 渲染气氛。自然环境:芦花荡社会环境:抗日战争说说:这是一片-----------的芦花荡初读课文,然后请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例如: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感知课文品味赏析: 速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具体描写(语言、外貌、行为、心理)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试分析人物的形象想一想 说一说: 我认为( )处描写属于( )描写,突出了老头子( )的特点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人物形象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慨。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3、过于自信与自尊。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
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思考:环境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景美人美充满战斗的诗情画意美蕴含爱国深情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加强抒情的韵味。环境险恶、诗情画意人物老头子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
精神,眼光尖利明亮。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总结 小组讨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的? 传奇色彩1、年近六十,老当益壮,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部队的供给和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2、手无寸铁,只一人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落花流水。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
不写其所以然。)小说主题表现了中国人民是英雄机智、不可征服的老英雄少年姐妹抗日队伍芦花荡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 2、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课文小结: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 1、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课外延伸1、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3、结合课后练习三,仿写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课外拓展: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芦 花 荡孙犁导入新课 《小兵张嘎》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儿童军事题材电视剧。嘎子的形象影响了许多小观众。嘎子倔头倔脑,机智勇敢。“小鬼子,我跟你拼了!”这疾恶如仇、掷地有声的呐喊,这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小兵张嘎生活的带着硝烟的岁月里。
导入新课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的头破血流。他是怎么办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领略这位老英雄的风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3、赏析 “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它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
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重点难点分析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 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习小说的课堂五步曲一、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掌握字词形、音、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复述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四、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第一课时学习清单:演奏前三曲一、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掌握字词形、音、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复述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一阶段(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掌握字词形、音、义。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简介。
3、了解作品简介。
4、了解写作背景。
5、掌握字词形、音、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是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文体常识积累卡片
作者简介 孙犁(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作家。
作品简介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新时期以来,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集》、 《澹定集》、《耕堂杂录》、《尺泽集》、 《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写作背景简介1、给红色字体的字注音、并掌握它的字形。寒噤( ) 仄歪( ) 竹篙( )
苇塘( ) 黄梢( ) 疟子( )
泅着( )提防( )( )舀( )
吆喝( )( ) 趴( ) 扒( )
蹿( ) 飒( ) 转弯抹角( ) jìnmòsàcuānbāpāheyāoyǎofangdīqiúyàoshāowěigāozè课堂练习: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第二阶段: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复述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文章结构:
一、(1~8)概述老英雄形象。
二、(9~54)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
三、(55~63)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鬼子。 复述并概括故事情节:本文叙述了 抗日战争期间,
在河北白洋淀上,
一个抗日老英雄,
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革命队伍的故事。 第三阶段: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小组合作、探究:
方法: 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大家找出并标记相应的文段,然后由一人朗读相应句子或文段;大家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讨论,一人负责记录(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分析概括出来的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是怎样对其描写?
2、他的性格核心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这一性格?
3、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来表述。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主要人物:老头子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明确: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作者是怎样对其描写?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
如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明确:2、他的性格核心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这一性格?过于自尊: 如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信自尊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明确:3、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国抗日热情的老头子
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的老头子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这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啊!那么他
奇在何处?请以“我说他‘奇’,就‘奇’在……”的
句式来表述。我说他“奇”,就“奇”在……我说他“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
我说他“奇”,就“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
我说他“奇”,就“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绪。 明确: 同桌间探讨:通过感受老头子的形象,
对于“抗战”、对于“英雄”你有哪些认识?第一课时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本课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把握了字词的形、音、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复述并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老英雄的形象。我们应向抗日英雄们学习,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将来才能保卫祖国。
同学们今天学得很认真。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环境描写、主旨及写法。布置作业1、掌握字词形音义,并学会运用。
2、 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第二课时学习菜单:演奏后两曲一、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第四阶段: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请同学们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组,讨论、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例子:
1、 P.10第1段
2、P.10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3、P.12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P.15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P.17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P.18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1、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烘托作用: 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二)课堂练习:品味探究下列环境描写的句子的作用2、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渲染气氛的作用:
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环境险恶、诗情画意人物老头子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雪恨。(三)前三阶段的梳理小结第五阶段: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习文章写法: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课外延伸作业:1、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2、结合课后练习三,仿写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古往今来,白洋淀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
的物产而闻名遐迩,请欣赏白洋淀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