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基础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近年我国不同类型荒漠化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荒漠化类型是 ( )
A.盐渍化 B.水蚀荒漠化 C.冻融荒漠化 D.风蚀荒漠化
2.下列因素中,最能表征土地荒漠化程度的是 ( )
A.人口数量 B.降水量 C.植被长势 D.风速大小
图为我国某农牧交错带位置图,该农牧交错带是多种自然要素的过渡地带。完成下面小题。
3.该农牧交错带自然因素的过渡性表现为( )
A.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B.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
C.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 D.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
4.导致该农牧交错带两侧自然特征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5.该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的最突出表现是( )
A.森林资源锐减 B.湿地急剧减少
C.土地退化明显 D.石漠化面积广
西藏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中部和西部、阿里高原西部等地区。图为西藏地区1990~2020年土地沙化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6.西藏地区土地沙化严重,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气温年较差大,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多 ②地处高原山地,风力强劲 ③气候高寒,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面积大 ④暴雨冲刷能力强,泥沙堆积易干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由1990~2020年西藏地区土地沙化面积变化可知,西藏地区( )
A.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减少 B.加强了土地沙化的治理
C.土地沙化完全被遏制 D.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
8.西藏地区土地沙化主要集中区治理难度大,可能是因为( )
A.农牧交错带,表土易损失 B.人类活动强,沙化面积大
C.酷热干燥,植被难存活 D.交通闭塞,监测难度大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下图为民勤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近几十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水库建设导致河水蒸发加剧
B.地表径流流经沙漠地区下渗剧烈
C.腾格里沙漠不断扩张
D.上游地区用水量增加
10.民勤地区防治荒漠化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广节水农业②生物固沙,如在流沙地区设置草方格沙障
③合理分配水源④在绿洲前沿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青藏铁路沱沱河段沙害严重,以就地起沙为主。为保护铁路免受流沙侵害,该路段修建了石方格、高立式沙障。下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该地沙源主要来自于( )
A.附近沙漠 B.洪积扇 C.江心洲 D.附近高山
12.该路段选择石方格、高立式沙障而非草方格、防护林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高空风沙 B.改良土壤利于固沙植被生长
C.减少大风天气 D.就地取材,经久耐用
新疆台特玛湖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该地风沙活动活跃,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3米以内,对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带来威胁,阻碍格库铁路台特玛湖段的建设进程。格库铁路西侧并行的G218国道于2013年11月在其上风侧设置2道间距20米、高为1米的草方格阻沙障,阻沙作用明显,但仅过5个月积沙就完全将其填满。2018年,台特玛湖特大桥(下图)建成,成功解决风沙流问题,为格库铁路全线通车奠定基础。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草方格沙障防治风沙的原理是( )
①增大地表粗糙度②增大水平气压差③提高沙层含水量④短时间恢复植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草方格沙障不到半年即被积沙填满,其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往年弱 B.地面植被茂盛
C.风沙活动活跃 D.高度设计不足
读某西北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15.该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物理风化 C.风力侵蚀 D.化学溶蚀
16.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A.黄土高原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份 D.南方低山丘陵区
营建人工植被是防治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风蚀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但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作用因风向、植被类型等的不同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吉兰泰盐湖(105°9'35"E~105°9'46"E,39°38'N~39°49'N)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其防护体系显著减轻当地土壤风蚀、减少盐湖湖面积沙。某研究团队在该防护体系中依次在流动沙垄、白刺灌丛、防护林带(乔灌草复层林带)、盐碱滩地(盐湖周边生长植被地区)、盐湖湖心(盐湖边缘无植被地带)由北向南各设置一个样地,研究防护体系不同部位的防风阻沙效应。下图示意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部位不同风向下风速衰减速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中防风效果受风向影响最小的是( )
A.白刺灌丛 B.防护林带 C.盐碱滩地 D.盐湖湖心
18.白刺灌丛和盐碱滩地防风效果最佳的高度范围是( )
A.0~50cm B.50~85cm C.85~200cm D.200cm以上
19.推测该防护体系中从流动沙垄至盐湖湖心,西北风向下输沙量变化最可能表现为( )
A.缓慢增加—降低—急剧降低 B.急剧增加—增加—缓慢降低
C.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 D.缓慢降低—增加—急剧增加
20.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云贵高原
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河西走廊土壤盐渍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使盐分集聚于地表的主要环节是( )
A.人类灌溉 B.大气降水 C.毛管水 D.太阳辐射
2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
A.水资源减少 B.农作物减产 C.水土流失 D.风化作用强
23.能够有效预防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是( )
A.引淡淋盐 B.种植耐盐作物
C.生物覆盖 D.客土置换
24.生物固沙,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下列属于生物固沙的措施有( )
①沙障固沙 ②封沙育草 ③沙地飞播 ④“三北”防护林工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D.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12月3日,由中国设计建造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对于促进两国经贸往来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1为中老铁路示意图。
材料二云南省文山自治州西畴县地处石漠化生态脆弱核心区,近年来探索形成了“六子登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图2为“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示意图。
(1)与河运相比,铁路运输的优点有 、 和 等。
(2)从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中老铁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3)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概述“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产生的有利影响。
27.荒漠化是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土地出现退化并呈现荒漠景观的现象。在我国南方丘陵的局部地区,因土地退化,红壤母质暴露,呈现出了红色荒漠景观,这一现象被称为“红漠化”,但与我国北方的沙漠化相比,红漠化受到的关注度明显较低。
简述“红漠化”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受到的关注度低的原因。
28.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林业局公布,中国目前沙化土地已经达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影响着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每年由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材料三: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的分布图。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的气候为主,试分析西北地区以气候干旱的形成原因。
(2)简述我国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3)土壤盐渍(盐碱)化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答案】3.B
4.A
5.C
【答案】6.C
7.B
8.D
【答案】9.D
10.C
【答案】11.B
12.D
【答案】13.B
14.C
【答案】15.C
16.B
【答案】17.B
18.A
19.C
20.【答案】A
【答案】21.D
22.B
23.C
24.【答案】B
25.【答案】D
26.【答案】(1)速度较快;连续性较好;受天气影响较小
(2)人口流动和交往频繁;商品等贸易活跃;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3)生态:保持水土,开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经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改造居住条件,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27.【答案】南方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对地表覆被的干扰强度大;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表层土壤流失,红壤母质暴露;土地肥力降低,难以生长植被,呈现红色荒漠景观。红漠化在局部地区发生,其规模较小;南方丘陵地区聚落及工农产业主要集中在山间盆地、平原地区,红漠化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小。
28.【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地区。
(2)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任答两点)
(3)蒸发旺盛;地下水位过高;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