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依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在诵读优秀诗文时,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在课后,鲜少有人会去进行拓展阅读,去收集、积累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
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插图,感受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画面。
3.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感受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与教法:
诗歌的诵读与鉴赏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要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设计:
一、激发兴趣
1.播放一段山林美景的视频,学生欣赏后谈感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居”“暝”两个字。
课题的意思是作者隐居山里时在秋天的黄昏所看到的美景。(再读课题)
3.请学生汇报预习单,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汇报预习单、教师补充的形式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解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背景,通过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缩减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二、学习古诗
学习任务一:诵读古诗
(一)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读古诗。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指导。指名学生读,对比读,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介绍诵读技巧:注意停顿,前两个字后面要延长,如空山是什么样子,留想象的空间,每行最后一个字押韵,也要延长。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诵读。
【设计意图:诵读诗歌时有层次,从读准、读通到读出韵律;诵读的形式多样、有趣,学生可以熟读成诵,为后续的解读诗文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学习任务二:理解诗意
1.作者在山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用笔做上记号。
学生汇报(空山、新雨、天气、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喧、浣女、莲叶、渔舟、春芳)
2.“春芳”是什么?(春天的花草、芬芳)
它还在吗、作者留恋吗?(随意、歇)
作者为什么不留恋?(秋芳在)
3.观察句子,“春芳”、“王孙”为什么位置要倒过来?(平仄)
4.除了王维,还有谁也留在山中?(浣女、渔夫)他们有什么不同?(王维是隐居在此,他们是山民)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插图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找出诗中的八个景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学习任务三:感受画面
过渡: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读出诗中的画面,苏东坡曾说:“读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这些景物组合成两幅画,请同学们思考以后来交流。
第一幅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女同学)
第二幅图: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男同学)
2.汇报
3.你喜欢那幅图?为什么?(静态之美、动态之美)
4.教师小结:一景一人,一静一动,组词了一幅图。
5.你想住在这个地方吗?为什么?
6.你读懂作者的意思了吗?(介绍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7.播放音乐,学唱古诗。
【引导学生思考,集中交流,训练表达能力的同时又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动态美与静态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
拓展
出示王维其他与空山相关的诗句(《鸟鸣涧》、《鹿柴》)
【设计意图:拓展王维的另外两首关于“空山”的诗,找出与《山居秋暝》的共同之处,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写作特点: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四、作业布置
把古诗配上插图,在此感受“诗中有画”的意境。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造、审美能力。】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山林美景幽静 静态
山林生活悠闲 动态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课堂氛围较好,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教学目标完成较好。这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古诗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错,只要能多加引导、鼓励,他们也可以表现的很好。但由于古诗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微课、吟唱视频等丰富教学方法,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透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贴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诗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从形象入手,运用鉴赏的方法,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