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同学们,请看课题,发现与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指名回答。预设:序号右上角有朵小花。)对了。从这一课开始,我们会读到一种新的类型的课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要求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翻开课文P8,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课文里是讲谁不懂 哪儿不懂 要问谁 “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
师简介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读读“导读提示”,再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1.课件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写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三、深入学习,质疑解惑。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私塾”。
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师:私塾是我国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你觉得私塾与现在的学校教学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2.自读第二自然段,弄清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学生讨论:“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 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结合第三至九自然段,想一想: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先生各是什么态度?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示:“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以上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思考: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为什么他认为“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师:是呀,孙中山对知识十分渴望,他觉得只要能学到知识、提高自己,就是挨打也不怕。
4.交流体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四、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3 不懂就要问
只背书,不讲解
先生 孙中山
不理解,大胆提问 不懂就要问,挨打也值得
先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