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3 23: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面是三幅出土于四川的汉代画像砖的图片,它们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制盐画像砖 薅秧画像砖 放筏画像砖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生产工具的多元化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图中出现在唐朝的生产工具是

A.石锄 B.骨耜 C.耦犁 D.曲辕犁
3.下图为古代的坞堡图。坞堡内房屋栉比,有二十几个院落,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孕内置鼓,用来打更报警。西晋末年,坞堡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动荡不安 B.中央集权强化
C.租佃关系普及 D.城市布局合理
4.东汉明帝时期,“天下安宁,民无横徭,岁比登稔。永平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于(洛阳)城东,粟斛直钱二十”。由此可见,当时政府( )
A.垄断粮食贸易 B.保障粮食安全 C.抑制土地兼并 D.收缴地方财政
5.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提到:汉朝农业产量高于中世纪的欧洲,欧洲每英亩500磅的产量就被视为高产,而且由于种植的谷物品种产出率低,收成中的1/3必须留作种子。中国人留种要少得多,而得到的回报却要多得多。汉朝农业高产是由于
①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②龙首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④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聋(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B.铁器使用比较广泛
C.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政府大力推广铁器
7.如图展现了二牛牵犁耕地的场景。汉武帝以前的犁铧,重量较轻,经不起牛拉;之后出现大型犁铧,至少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从而使牛耕变得必不可少。由此可见( )
A.大土地所有制有所发展 B.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完善
C.小农经济阻碍农业进步 D.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8.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至七腿耧多种。观察下图,“耧” 的主要功能是
A.耕地 B.除草 C.播种 D.施肥
9.相传“七夕”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因牛郎织女传说融入方作为一个纪念性节日而存在;七夕节的习俗也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七夕节民俗的形成( )
A.折射出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B.反映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期许
C.根源于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 D.体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
10.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 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
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
11.河北辉县战国墓出土铁器179件,其中有锄36件,犁4件,镰1件;在石家庄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中,铁制农具占到65%;北到辽宁、南到广东、东到山东、西到四川和陕西均有战国中期的铁农具出土。这些材料能说明战国时期( )
A.广泛使用铁农具生产 B.法律保护官营冶铁业发展
C.牛耕提高了生产效率 D.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
12.有学者指出,只有在动植物驯化的基础上,人类文化的突飞猛进才成为可能;富有成效的食物生产技术的获得或许不能预定后来的发展,但这些发展实在来得太快了,第一批城市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就诞生了,现代工业文明也是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该学者强调( )
A.动植物驯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B.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C.动植物驯化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D.早期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缓慢
13.下图为东汉田庄画像石拓片。拓片图案分三层:上层为山间猎鹿,一人正弯弓射鹿;中层为兵器林立,两侧各有一妇女操作织机;下层为完整的酿酒过程,周围散养猪狗鸡鹅等家禽家畜。此画像石拓片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小农经济比较发达 B.田庄实行个体劳动
C.农业与手工业分离 D.豪强地主势力较大
14.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
A.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模式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封闭性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15.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多样的考古遗物展示了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农业活动及较高的建筑技术与手工艺水平,彰显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有( )
①最早使用骨针缝制兽皮 ②饲养猪和狗
③制作精美的玉器 ④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6.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陈列猪肉祭祀殷王祖先的场所,在西周和春秋金文中指“宗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一家一户“个体家庭”的含义。“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 )
A.宗族血缘观念淡化 B.文字逐渐走向统一
C.生产方式发展变化 D.家国同构观念萌生
17.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表。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时间 成就
战国 都江堰
汉代 漕渠、白渠、龙首渠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A.注重农业精耕细作 B.农业成就最为突出
C.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D.农业工具不断更新
18.西汉开始出现了间作套种。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西汉的间作套种技术( )
A.严重打击了自然经济 B.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C.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D.助推农业庄园式劳作的推广
19.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下列对古代农耕技术演进的表述,符合汉代的是
①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
②在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③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④出现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的曲辕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
A.礼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
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 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展览一 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
展览二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有何内在联系?
展览三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2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22年2月4日立春之时,经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让全世界为之惊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立春);雁北乡;鱼陟负冰;田鼠出;梅、杏、他桃则华。
商代卜辞里有分至日的完整记录,并以“析”“彝”指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又以“因”“九”指夏至和冬至,意思是白昼极长和极短。
战国后期成书的《礼记·月令》中有八个节气的名称:(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
汉武帝在位时颁行《太初历》,将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
汉代是节气风俗文化成熟的重要时期,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
唐代高僧一行发明了“复矩”测量仪,能准确测出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
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
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但是,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却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
——整理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作为申遗代表团成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阐述申遗理由。(要求:史论结合,简明扼要,表述清晰)
23.[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 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B C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C C C C B B C
1.B
2.D
3.A
4.B
5.B
6.C
7.D
8.C
9.A
10.C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C
18.B
19.B
20.C
21.(1)作物培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其他例子,如有代表性,符合史实,均可给分)
(2)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促成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22.(1)原因: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受到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天文学发达;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任意四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推动农耕经济发展;推动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经验和借鉴。(任意两点即可)
(2)
理由: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原因: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政策推动。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