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七
上
历
史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二单元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约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
约公元前745年
战国时期开始
导入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说是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一篇:动荡之因——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动荡之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第三篇:动荡之果——春秋无义战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出土文物图片及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2.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
3.知道春秋时期主要霸主,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动荡之因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壹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1.春秋战国的由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开启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西周
商
夏
东周
前1046-前771
春秋
前770-前476
战国
前475-前221
《春秋》为鲁国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述了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发展的表现:
【任务一】:观察图片,春秋时期的农业发展主要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牺 (xī ) 尊
“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畎(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表现①:农业上: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发展的表现:
【任务一】:观察图片,春秋时期的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
表现②:手工业上: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等都有所发展
春
秋
珍
品
莲
鹤
方
壶
楚
国
漆
器
纺织业
煮盐业
影响:产品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发展的表现:
【任务一】:观察图片,春秋时期的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
表现③:商业上:金属货币广泛应用
商品交换市场
布钱、圆钱、刀钱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促进
促进
促进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青铜农具
青铜时代
铁制农具
铁器时代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铁犁牛耕,除了推动生产力,还对诸侯和东迁后的周天子带来什么影响?
贰
动荡之象
——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矛盾
分封制瓦解
设县、郡控制地方不再分封
周王室衰微
诸侯私田出现,实力增强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王室衰微
2.表现:
【任务二】: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试着写出周王室衰微的表现?
西周·分封制
春秋·王室衰微
授民授疆土
制度上
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国君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统治区域上
周王室管辖地区范围缩小,仅在洛邑一带;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政治地位上
诸侯王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经济上
诸侯王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使周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依赖诸侯国经济支持
诸侯定期纳贡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礼崩乐坏
二、王室衰微
平王之时(平王统治时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强并弱(诸侯变强,兼并弱小国家),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周本纪》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这。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篮,是帽(jian)越礼制的行为。)
状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结果
诸侯争霸
周天子:你们能不能别打了……
诸侯们:再废话连你一起打
3.结果:
三、诸侯争霸
1.原因:
【任务三】: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现象产生的原因。思考诸侯争霸为什么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春秋时期铜胄
春秋时期青铜戈
(1)原因:
(2)口号:
①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尊王攘夷
①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口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着保护角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三、诸侯争霸
晋文公
宋襄公
齐桓公
秦穆公
楚庄王
越王勾践
【任务四】:观看视频,归纳并说出春秋五霸及其相应的典故
三、诸侯争霸
2.春秋五霸:
齐桓公
秦穆公
晋文公
楚庄王
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
一鸣惊人
退避三舍
【任务四】:归纳并说出春秋五霸及其相应的典故。
春秋首霸
管仲改革
葵丘会盟
秦晋之好
卧薪尝胆
叁
动荡之果
——春秋无义战
四、春秋无义战
【任务五】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影响(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四、春秋无义战
【任务五】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简明春秋史》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此外,小国人民还得为大国统治者服兵役和劳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影响(积极):促进民族大交融
影响(消极):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
评价历史事件应坚持什么原则?
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思考。
知识拓展
弭(mǐ)兵大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戊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藤、邾、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
影响: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铁农具
牛耕
周王室仅直接管辖洛邑一带;
诸侯不再受周王控制,各自为政;
诸侯不再分封,设立县、郡直接管理;
诸侯不再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国家统治权从周天子转移到大国诸侯手里,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尊王攘夷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积极: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统一。
积极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表现
结果
生产力发展
分封制瓦解
霸主
名义
影响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化
课堂小结
1.(2024·河南·中考真题)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A
2.(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A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民族交融
4.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其目的主要是( )
①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 ②维护周天子的利益
③左右天下,号令诸侯 ④保障分封制度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A
A
感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