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民族
【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第三节 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各民族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民族分布各有特色,有必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我国的民族状况,所以教材在疆域和人口后面,安排了民族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我国民族的概况,包括民族数量、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篇幅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图文并茂,介绍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借此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我国民族的分布,教材安排了我国民族分布图并通过活动来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使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但是缺乏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学生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这样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以举办班级民族文化图片展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活动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内容要求 1.了解我国的民族数量、构成。 2.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掌握典型的民族文化形式。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地理素养 通过开展地理调查,了解班级或家庭民族构成情况。(地理实践力)
通过阅读我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我国民族分布及特点。(区域认知)
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建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个民族的有关资料,如该民族的地域分布、饮食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体育活动等,上课时进行讨论和展示。
新课导学
[跨学科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有哪些吗 (元朝、清朝)他们又都是哪些少数民族建立的 (蒙古族、满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我国的民族。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听完歌曲,大家想不想了解这“56个兄弟姐妹呢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56个民族如鲜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她们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运动充满了梦幻般的力量。你们想去了解吗 导入新课。
教学指导
中国的民族及其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其中,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有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不到1万人。
我国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列举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乐器、重大节日或传统活动,便于同学们学习本节知识时参考。
民族 乐器举例 重大节日或传统活动举例
朝鲜族 长鼓
蒙古族 马头琴
藏族 扎木聂
傣族 象脚鼓
苗族 芦笙
维吾尔族 手鼓
各民族的风情、文化特色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如:蒙古族居住在地势平坦、草原广阔的内蒙古高原上,畜牧业发达。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节上,骑马、摔跤是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傣族的泼水节与当地湿热的气候相适应等。
情境素材
一、跨学科类素材
1.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三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午日节等。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甚多。过去比较通行的解释为了纪念屈原。近代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其起源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赛龙舟与古人对龙的图腾崇拜有关。后来各地又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端午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释,而纪念屈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泼水节
泼水节是云南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汉族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跳孔雀舞等活动。
那达慕节
那达慕节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节,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镌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1225年,为庆祝蒙古军西征胜利,曾举行盛大的那达慕节。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时也举行过那达慕。到元、明时期,射箭、赛马、摔跤(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艺”)比赛结合在一起,成为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节逐步形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那达慕节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马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现代那达慕节除举行传统的“男儿三艺”、蒙古象棋等赛事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和建设成就展示、商贸物资交流等内容。
那达慕节在蒙古草原上流传和发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那达慕节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全面地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综合素质。那达慕节也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成为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厚重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蒙古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试题设计]
下面四幅图示意我国四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代表傣族的是 (D)
二、拓展素材
2.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四年举行一届。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近年来,民族运动会沿着继承革新、继往开来的方向迈进,发掘了一大批新项目,并在探索普及与提高结合、群众性与专业化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上了普及、提高、规范、科学的道路。
3.彝族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手工艺和音乐舞蹈艺术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羊角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和“打歌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
4.中国少数民族之最
人口最多:壮族。
人口最少:珞巴族。
分布最广:回族。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云南省,居住着25个民族。
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面积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元代蒙古族忽思慧所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月令记述农事活动的农业专著:《农桑衣食撮要》,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所撰。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明代云南昆明回族人。
中国最早创造出冰冻麻醉法进行手术的人:墨尔根,蒙古族外科医生。
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弹:“葫芦飞雷”,彝族人民发明。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史诗。
中国第一部民族舞谱:《纳西族东巴舞谱》,也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画象形文字舞谱,它与唐代的《敦煌舞谱》和宋代的《德寿宫舞谱》同为国宝。
[试题设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每四年我国都会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下图是少数民族运动会纪念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①图中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B.②图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C.③图中的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D.④图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元宵节
板书设计
活动参考答案
[教材P17~18活动·参考答案]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日本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主要是大和族,此外日本还生存和繁衍着别具民族特征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2.略。3.略。
[教材P20活动·参考答案]
1. (1)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2)我国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云南省。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为集中;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东南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
(3)汉族人口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
2.略。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第三节 民族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民族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限时2分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学生自主学习: (1)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其中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民族 人口超过500万的有哪些少数民族 (3)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提示)比如我们班级就有汉族、回族等民族。升学时少数民族同学可以加分,这反映了我国的民族政策。 精讲点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点和日本不同,日本是一个以大和民族为主的单一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人口差异较大,根据宪法规定,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转承: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艺术,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民族文化的长廊,感受各地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教师:我们采用分组演示的方法来探究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展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传统文体活动。 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一:展示不同民族语言书写的“我是中国人”五个字的写法。 小组二:展示汉族的元宵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的图片。 小组三:展示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摔跤、汉族的赛龙舟的图片(如下图)。 本环节的题目设计比较简单,让学生限时完成,是为了培养其快速阅读和查找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少数民族文化图片资料,分析讨论教材中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中 华 民 族 大 家 庭 教师精讲点拨: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关注。同学们展示的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体活动图片,是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考试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这些图片,并且能够通过媒体等搜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料。 延伸拓展: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大家可以阅读教材第18页活动第3题内容,了解我国几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给大家展示两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多媒体展示): (1)朝鲜族农乐舞:“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 (2)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在蒙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此处的点拨和延伸对我国的民族文化起到总结和深化的效果,通过点拨使学生认识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转承 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师:我国拥有56个民族,我们如同兄弟姐妹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国的民族分布是否均匀呢 同学们通过下面几个题目来探究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教师(展示我国民族的分布图)安排学生合作探究下列题目。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20页活动第1题。 (1)在图中找出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2)找出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指出其中5个民族大致分布的位置。 (3)说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成果展示教材第20页活动第1题答案) (1)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 (2)我国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云南省,其中傣族和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南部,苗族分布在云南省的东南部,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北部。 通过查找典型少数民族的分布,归纳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通过观察汉族的分布地区,总结汉族的分布特点,然后探究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这样逐步深入地完成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学习。从而养成利用地理工具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从教材图1.19中可以看出,汉族遍及全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 精讲点拨: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没有一个县或者市的人口是由单一民族构成,因此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民族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云南省。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自治,设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等行政单位,在行政单位内部实行民族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被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各民族分布不均匀,汉族遍及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本节重点内容是我国民族文化形式和民族分布特征,希望学生课下通过读图和做题加以巩固。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很多资料和图片,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学学习不够认真,没有积极思考和讨论,有的同学不能积极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堂调控,想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过程中,还要多设计一些搜集整理资料的任务,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达到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