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河流 第3课时【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河流 第3课时【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04 21: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河流
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新课导学  
  [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示黄河壶口瀑布壮丽景象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德育的目的。
[诗歌导入] 教师:很多同学都听过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说黄河的水真的来自天上吗 黄河的水到底流入什么海洋呢
学生讨论:不是。渤海。
教师:看来很多同学对黄河有一定了解,今天我们就真正近距离地感受黄河的雄浑之美,为其面临的问题出谋划策。
教学指导  
  一、比较记忆黄河和长江
很多同学对河流的学习摸不着头脑,河流怎么学 那么多要掌握的内容,从哪里入手 其实,河流的学习与学习其他内容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以黄河和长江为例谈谈河流的学习方法。
1.学习一条河流,我们首先要知道学习哪些内容(如下图所示)。
要了解一条河流,必须首先知道该河流的发源地和入海处,包括内流河,也应该知道其去处;其次,要清楚这条河流的河段,依据河流图从源头到入海处,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再次,我们还应该去掌握该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该地的地势、气候等,由这些自然环境特征概括出河流的水文特征;最后,我们还应该掌握该河流的开发和治理。
2.依据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列表学习长江和黄河。
河流 黄河 长江
源头 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
入海 渤海 东海
上游 内蒙古河口以上 湖北宜昌以上
中游 河口至河南桃花峪 宜昌至江西湖口
下游 桃花峪以下 湖口以下
由自然 环境造 成的水 文特征   上游多在高山、高原、峡谷中穿行,水能资源丰富,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但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地上河”   上游多在高山、高原、峡谷中穿行,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所以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但是一旦夏季风北进速度较慢,造成长江流域长时间降水,再加上中下游为平原,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缓,洪水下泄慢,往往造成洪涝灾害
开发和治理   上游合理放牧,修建水库、水电站;中游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下游引黄淤灌,加固大堤,疏通河道等   防洪是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在中下游加固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兴修水库;疏通河道,重点治理荆江河段;在上游及各支流的上游开展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
二、歌谣记忆
本节许多重要知识可以总结为歌谣,这样容易记忆。如黄河的内容可以总结为:源于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湾; 流经青蜀陇和宁,内蒙晋陕豫东山。 第二长河五千五,河口桃花(峪)分段三; 上游一二阶梯过,龙羊青铜峡水电; 中游河水多泥沙,支流汾渭三门峡。
情境素材  
  详见电子资源
  1.地上河
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通常的河道是河道底要低于其流经的地面的。而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流速快,且所经地段植被情况差,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带走,到了下游,流速变缓,于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积了下去,几千年常此积累,堆积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地上河就此形成了。
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上升,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黄河在山东省境内突出的表现是全部为地上河。何为地上河 地上河就是我们所说的高于地平面的悬河,不少河段的地表水位高出堤外地面8~10米,也就是说黄河在三四层楼房那么高的空中流动,而且悬河的长度占到黄河流经之地总悬河面积的80%。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一方面,黄河中上游因环境保护不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河流含沙量过大,到下游地区,因地势平坦,流速降低,泥沙沉积,使河床抬高,久而久之,就成为地上河了;另一方面,高低是相对而言的,黄河下游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海拔低,地势平坦,所以更增加了人们对黄河的恐惧感。
治理措施:上游坡陡流急,以修水库、发电、养鱼为主,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中游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以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为主,大力发展林木果品和畜牧业。中上游大量退耕还林还草,所需粮食和生活用品及用电、鱼、肉、畜产品、果品,计划伐木向下游交易。下游地上河越垒越高,威胁最为严重,最难治理。必须重新开掘两条规范的、多功能的人造黄河,两条河轮换通水、通航、轮换掏淤,掏淤后不需再建设就能及时种植养殖。遇到特大洪水,两条黄河同时排洪,确保下游安全。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于灌溉,灌溉渠还可分洪。
  [试题设计]
黄河养育华夏子孙,孕育中华文明。根据已学知识,完成(1)~(2)题。
(1)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数量巨大的泥沙对下游产生了影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A.①—洪水泛滥 B.②—枯水时期,河床暴露
C.③—风沙源地 D.④—水质浑浊,引水灌溉
(2)治理黄河泥沙问题的关键是 (C)
A.上游开垦农田,扩大耕地面积 B.河套平原修建水库,拦洪蓄水
C.黄土高原植树种草,增加植被 D.下游加固堤坝,减轻洪涝灾害
2.黄河凌汛
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也较大。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冷空气的影响,偏北风较多,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流域内冬季气温的分布是:西部低于东部,北部低于南部,高山低于平原。1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上游-25~-52.3 ℃,中游-20~-40 ℃,下游-15~-23 ℃。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冰情现象出现。这些冰情除对冬季的水运交通、供水、发电及水工建筑物等有直接影响外,尤其在河流中出现冰塞、冰坝这种特殊冰情以后,还会导致凌洪泛滥成灾。
[试题设计]
受寒潮影响,2023年12月17日,黄河宁夏段石嘴山河段首次出现流凌,长度35千米,密度10%至20%。黄河宁夏段进入2023年至2024年凌汛期。据此完成(3)~(4)题。
注:流凌是指河流封冻前或在解冻后,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的现象。
(3)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有 (C)
A.源头,兰州—河口 B.兰州—河口,河口—桃花峪
C.兰州—河口,开封—入海口 D.河口—桃花峪,开封—入海口
(4)上述河段形成凌汛的主要原因是 (D)
①冬季气温在0 ℃以下 ②多暴雨 ③河道曲折水流不畅 ④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描写黄河的诗句
·渡黄河
[清] 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
[宋] 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黄河
[宋] 苏轼
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
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
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
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试题设计]
某学校组织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语文老师为地理老师提供了有关黄河的学习资料。下图为“黄河诗文”的时间轴,下表为黄河潼关站的水文资料。据此完成(5)~(6)题。
潼关站 多年平均 2021年
年输沙量(万吨) 92100 17100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335.3 395.1
  (5)自汉到宋,从对黄河的描述上反映出黄河最典型的水文特征是 (B)
A.水量大 B.含沙量大 C.流速快 D.无结冰期
(6)潼关站水文资料显示,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 (C)
A.河流年输沙量变大 B.河流年径流量变小
C.水土流失减少 D.植被破坏加剧
4.小浪底水利枢纽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是黄河干流在三门峡以下惟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工程。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87。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后,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电站总装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
5.宁夏平原
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西北,地处东经104°17'-107°39',北纬35°14'--39°23'之间,东连陕西,东南、 南面至西南部接甘肃;西面、北面至东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土地面积51800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从地貌类型来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计有土地、丘陵、平原、台地和风沙地貌。一般海拔为1090米--2000米,最高海拔3556米。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流程397公里,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黄两岸地势平坦,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板书设计  
环境保护人水和谐
教材活动参考答案  
  [教材P52~53活动·参考答案]
1. 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泥沙淤积旺盛,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初春易发生凌汛,易泛滥成灾。
2. 自然因素:上游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纬度位置偏北,冬季气温偏低;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稀少,中游地区夏季多暴雨;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在河床上。
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严重。
3. 可能产生的影响:断流;初春形成凌汛;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的泥沙量增多,形成“地上河”,暴雨季节,易发生水灾。
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利设施;中游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水利工程,调水调沙;下游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黄河的形状。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题目,共同探究黄河的概况。   学生合作探究:   (1)用红笔描绘黄河干流,用蓝笔描绘黄河的主要支流。   (2)在图中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   (3)在图中找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按照从发源地到入海口的顺序)。   (4)阅读教材第49页正文第2自然段内容,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黄河水系图,描绘黄河干支流是本环节的重点,通过小组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能搞清楚黄河干支流的位置,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成果展示):  黄河的概况如下表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海洋渤海长度5464千米主要支流渭河、汾河上、中、下游划分从河口到源头为上游,河口到桃花 峪为中游,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流经省级行政区域(简称)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水量较小,汛期较短,含沙量大,有凌汛。   精讲点拨:黄河全长5464千米,长度居全国河流第二,但是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水量少,流域面积较小,因此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转承   我们经常称呼黄河为“母亲河”,说明黄河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贡献,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母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9页正文第3~5自然段,分组完成下列题目,探究黄河带给我们什么,比较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的开发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合作探究:   (1)黄河是塑造哪些平原的主力   (2)为什么黄河水对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作用   (3)在教材第50页“黄河流域水系图”中找出黄河上建有哪些著名水电站,讨论黄河水能主要分布在哪里。   (成果展示)   (1)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还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2)黄河流经地区降水较少,因此黄河水对于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3)黄河上主要的水电站有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黄河水能主要分布在上游和中游地区。   精讲点拨: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宁夏平原、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图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黄河带给我们丰富的水能和水源,和长江相比,黄河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因此其灌溉作用非常重要,由于黄河水量较小,冬季有结冰期,因此航运价值不大。
转承    我们的“母亲”虽然对我们有巨大的奉献,但本身也是“百病缠身”,下面我们一起为“母亲”“把脉”。
  教师:黄河面临的问题要比长江严重得多,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3页图文资料,独立完成教材第52页活动第1题,初步了解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1)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分别存在什么问题   (2)这些问题能够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先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上述比较简单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为下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成果展示)   (1)黄河上游存在草地退化、荒漠化和凌汛等问题,中游主要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下游存在泥沙淤积严重和凌汛等问题。(教材第52页活动第1题答案)   (2)草地退化和荒漠化能够影响农业生产,加剧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会导致耕地减少,使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下游泥沙淤积严重会加剧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凌汛能够导致河流决口。   教师安排学生以分组活动的形式探究黄河泥沙的来源和危害。   教师(展示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和黄河“地上河”示意图)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教材第52页活动第2题。   学生合作探究:   (1)计算从兰州到河口,从河口到陕州,从陕州到利津黄河含沙量的变化。   (2)讨论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阅读教材第51页图文资料,分析“地上河”给下游带来哪些危害。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计算真正了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果展示)   (1)从兰州到河口含沙量有所增加,从河口到陕州含沙量急剧增加,从陕州到利津含沙量有所减少。   (2)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教材第52页活动第2题答案)   (3)下游地区的“地上河”景观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   精讲点拨:通过我们的“诊断”发现,黄河是满目疮痍,其中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出现问题就要解决,下面我们一起为“母亲”开“药方”。
  教师:黄河的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不同河段的不同措施,也要有统一的规划,我们一起探究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1~53页图文内容,分组合作完成教材第52页活动第3题,了解治理黄河的措施。   学生合作探究:   (1)黄河上游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出现的问题   (2)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   (3)对于下游地区“地上河”问题应该怎样治理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加深对治理黄河不同河段措施的了解,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成果展示)   (1)在黄河上游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如植树造林等。   (2)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3)在下游地区要加固大堤,也可利用大型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来减少黄河河道中的泥沙。   精讲点拨:治理黄河的重点在于治理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针对引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要对该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教材第52页活动第3题答案)。而治理黄河的关键就在于治沙,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52页材料,了解治沙的具体措施。而对于凌汛问题,可以采取飞机、大炮轰炸冰坝的方式来排除凌汛带来的危害。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黄河的概况、开发和治理,其中黄河面临的问题和治理措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主要为我们冲积出肥沃的土地,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和水能。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危害,因此治理黄河的重点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关键是治沙。
  本节课教学过程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对于黄河了解较多,加之黄河干流形状较简单,因此容易从图中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等概况,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使学生能够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树立环保意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纵观本课的教学过程,还是有一些遗憾,就是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讲解时,没有安排学生做地形坡度和水土流失关系的试验,这样的试验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的关系,再结合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就能够更容易理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能提升地理实践力。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