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自然灾害【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自然灾害【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04 21:3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自然灾害
【2024秋人教八上地理精简课堂(教案+素材)】
  本节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分类和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还有政府和个人的一些防灾减灾措施。本节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原来零散出现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现在拿出来集中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灾害进行系统认识和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提升地理实践力,很好地体现了初中地理新课标中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理念。
  学生在七年级时学习了板块构造的知识,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常见的避震知识有一定了解,在这学期又学习了我国地形和气候的知识,对我国发生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原因不难理解,因此学生学习这节课难度应该不大,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对七年级所学知识遗忘较多的现象,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复习,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内容要求   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安全防护技能。
地理素养   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区域认知)   2.结合不同的情境,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危害。
教学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教学建议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的能力,渗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新课导学  
  [情景导入] 选取近期发生的某一气象灾害的视频、图片或文字材料,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灾害是怎样发生的 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我们该怎么应对
  [复习导入] 复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从季风气候显著引入我国的气象灾害,复习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以及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引入我国的地质灾害,从而引入对自然灾害的学习。
教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本节知识和前面所学内容联系密切,温故知新法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复习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复习我国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等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主要地区。
二、歌谣记忆
本章的防灾减灾知识可以总结为歌谣,这样容易记忆。如防震歌: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 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 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情境素材  
  详见电子资源
  1.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影响
(1)特点
①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自然灾害的不重复性主要是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④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比如,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象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例如,火山活动就是一个灾害群或灾害链。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造成破坏的近千次,而里氏7级以上足以造成惨重损失的强烈地震,每年约发生15次,干旱、洪涝两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全球每年可达数百亿美元。
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通过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2)主要影响
①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②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③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④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⑤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试题设计]
2023年2月,土耳其一日内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震中位于山区,震中附近城市、人口密集,地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根据已学知识,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影响有 (B)
①基础设施受损 ②建筑物倒塌 ③农作物遭受冻害 ④人员伤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此次地震最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C)
A.滑坡、寒潮 B.台风、洪涝
C.滑坡、泥石流 D.寒潮、泥石流
2.防灾减灾歌
(1)震灾:遇到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寻空隙,曲身抱头靠墙角,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2)火灾:火灾现场莫直立,打湿毛巾捂口鼻,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3)洪灾:洪水来袭高处行,土房顶上莫栖身,木头大盆做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备足食物手电筒,穿暖衣物度险情。
(4)风灾:台风来前听预报,加固堤坝疏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看网报。
(5)泥石流:暴雨易发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先要看气候。
(6)雷灾:夏秋雨季多雷电,避雨莫把树下选,铁塔线杆要远离,家中事先要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屋里窜闪电。
(7)雪灾:暴雪天气莫快跑,背着风向别歇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8)龙卷风:龙卷风催大风暴,一旦袭来进地窖,室内躲避离门窗,电源水源全关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车里面不可靠。
[试题设计]
2023年12月2日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发生7.6级地震,根据已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地震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C)
A.岛上基础设施受损,但建筑物不会倒塌 B.引发台风,海啸等灾害
C.岛屿的山区发生滑坡、泥石流 D.不会影响鱼类的迁徙和繁殖
(4)地震发生时,通常正确的做法有 (B)
①在高楼,尽快乘坐电梯下楼 ②在室外,迅速跑到空旷场所
③被困时,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④在室内,迅速躲到三角区
⑤在公共场所应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⑥在家里,找出贵重物品躲进衣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5)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
A.台风天气居家关紧门窗 B.发生泥石流,顺着山坡向下跑
C.沙尘暴天气进行户外体育活动 D.地震发生时,在室外躲在高大建筑下面
板书设计  
教材活动参考答案  
  [教材P55~56活动·参考答案]
1. A、D为气象灾害,属于自然灾害;B、C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2. 根据实际情况回答,答案不唯一。
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如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地震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中断、人员伤亡等。
[教材P58活动·参考答案]
1.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2. (1)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亚欧板块的结果。
(2)我国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充沛多暴雨;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陕甘晋等地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差,当夏季突降暴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会发生滑坡、泥石流。
(3)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所以平原地区和河谷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3. 台风、洪水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大量岩石、土体在河谷堆积,会阻断河道,形成洪涝灾害等。
[教材P60活动·参考答案]
1.发生地震时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可以避免被地震时倒塌的物体砸伤;躲在小开间的房间,可以有较多支撑,形成“活命三角区”,降低对身体的伤害。
发生泥石流时,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跑,可以避开向下冲的泥石流,不被掩埋或卷走造成伤害。
2.略。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第四节 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自然灾害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图片):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一些灾害,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4~55页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分为哪两类 各包括什么自然灾害   (成果展示)   (1)自然环境中发生的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叫作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类如下表所示: 分类含义气象 灾害干旱  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形成干旱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台风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寒潮  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地质 灾害地震  地震是地下深处岩层发生断裂,产生震动的现象,会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中断、人员伤亡等滑坡  滑坡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的现象,会冲毁甚至掩埋山麓的交通线、房屋、农田等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坡度较陡的沟谷中形成的饱含石块和泥土的特殊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下列问题,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学生合作探究:   (1)讨论教材第55~56页活动第1题中列举的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原因。   (2)交流自己见过的自然灾害及造成的损失。   【设计意图】   对自然灾害的理解是本教学环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先作点拨,再安排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成果展示教材第55~56页活动题答案)   (1)A和D所示的事件属于自然灾害,因为造成灾害的冰雹和风都来自于自然环境中,也产生了损失。B和C所示的事件造成损失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2)学生自由发言。   精讲点拨: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也就是说,导致异常变化的因素必须是自然因素,发生的灾害才是自然灾害。
转承   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和类型,下面就来讨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教师: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57页文字内容,总结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成果展示)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有两大特点:一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在同一时间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自然灾害可以连续发生;二是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第56~57页图2.48和2.49):不同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发生的地区是不同的,下面同学们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探究我国不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和主要原因。完成教材第58页活动题。   学生合作探究:分为两个小组,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小组一:阅读教材图2.48和2.49,在图中找出洪涝、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   小组二:参考教材第58页活动第2题对台风和干旱分布区形成原因的解释,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析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洪涝灾害分布区形成的原因。   小组三:讨论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能够重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成果展示教材第58页活动题答案)   小组一:洪涝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小组二: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多地震。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集中,因此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小组三:台风和洪水会造成泥石流和滑坡。山区的河谷地带发生地震会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大量岩石、土体在河谷堆积,会阻断河道,形成洪涝灾害等。   精讲点拨: 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因此多发生滑坡、泥石流和旱涝灾害,我国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都是地震多发区。而且自然灾害往往连续发生,一种自然灾害能够引发一种甚至几种其他自然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自然灾害的形成主要归结于自然原因,但是有些人为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会加剧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因此我们要尽量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转承   面临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下面我们一起为减灾防灾献计献策。
  教师: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8~59页图文资料,总结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采取的措施。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采取的措施。   (成果展示)   (1)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及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动向。   (2)建立防灾工程。   (3)储备救灾物资。   (4)及时进行救援。   教师(展示发生地震和泥石流时的自救漫画):发生自然灾害时,我们不能只等政府进行救援,要及时自救,因此需要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同学们分组讨论教材第60页活动题漫画中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完成活动题。   学生合作探究:   (1)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撤离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撤离就躲在小开间的墙角,头上可以顶枕头等柔软物体,然后及时撤离。   (2)发生泥石流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设计意图】   利用教材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方法。   (成果展示教材第60页活动题答案)   (1)地震时及时撤离到空旷地带,可以防止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小开间的墙角处因建筑物相互支撑能够形成一定空间,头顶柔软物体可以减轻砸落的物体造成的伤害。   (2)往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能够避开泥石流,防止被泥石流卷走造成伤害。   精讲点拨:为了防灾减灾,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自己也要多掌握防灾减灾方法,做到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先要自救,然后才是等待救援。
教师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还知道了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常见的防灾减灾方法。我们要结合具体实例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知道常见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能够在地图中找出我国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结合原来学习的板块构造、地形、气候等知识理解这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还要多搜集关于防灾减灾的措施,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本节难点就是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地区的影响因素,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通过分析一些实例加深理解。
教学 反思   本节课资料性较强,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内容学生在前面都学过,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教学目标落实比较理想,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同学只顾看视频资料,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通过图文分析问题时不能回答,这反映了学生通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