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国近代史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视频导入:黄埔军校1924年开学典礼真实录像
目标导航
标准解读
学习要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学习提示:理解国共合作是推进国民革命的重要条件。
知识结构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政治上:
(1)背景:
①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②孙中山:多次失败,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
(2)时间、地点:
1924年1月 广州
(3)内容:
①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②确定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民党一大会场
孙中山等人走出会场
教学视频:《档案》·暗涌
2、军事上:
(1)时间:
1924年5月
(2)地点:
广州黄埔
(3)领导机构: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
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意义: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孙中山 总理
蒋介石 校长
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
知识拓展——黄埔师生
李宗仁
校务委员
白崇禧
校务委员
李济深
教练部主任
叶剑英
教授部副主任
陈毅
武汉分校政治部
聂荣臻
政治教官
何应钦
战术总教官
老 师
蒋先云 1期
陈赓 1期
徐向前 1期
左权 1期
胡宗南 1期
黄维 1期
杜聿明 1期
宋希濂 1期
卢德铭 2期
戴安南 3期
林彪 4期
刘志丹 4期
谢晋元 4期
张灵甫 4期
优 秀 学 员
廖耀湘 6期
赵一曼 6期
知识拓展——国共合作重要人物
刘少奇 工人运动
毛泽东 宣传、农民运动
朱德 军事
刘伯承 军事
陈独秀 组织
李大钊 组织
贺龙 军事
彭德怀 军事
廖仲恺
胡汉民
汪精卫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孙中山接受邀北上,扶病抵上海绕日本赴天津最终到达北京。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二、北伐胜利进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1、概况:
(1)时间:
1926-1927年
(2)领导力量:
广州国民政府
(3)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4)讨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5)主战场:
湖南、湖北
(6)先锋:
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
(7)结果:
基本消灭吴、孙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人物扫描
叶挺,广东惠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孙中山侍卫营营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名将。
教学视频:国防军事早报-北伐胜利进军
2、工农革命运动:
[1]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
[2]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农民武装队伍
工人武装队伍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叛变革命: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
在街头被捕的革命群众
关押、屠杀共产党
被枪决的进步人士
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头颅
群众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
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教学视频: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
1927年
(2)地点:
南京
(3)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宁汉合流 蒋介石与汪精卫
3、东北易帜
(1)时间:
1928年
(2)概况:
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3)影响: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夯实基础
1.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
A.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B.发动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D 【详解】由材料“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可知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项正确;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排除A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排除B项;井冈山时期,中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夯实基础
2.1924年6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指出:“……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成功。”这表明黄埔军校的建立是为了( )
A.培养军事人才,完成祖国统一 B.学习西方军事,增强国防实力
C.成立革命军,挽救民族危亡 D.发展学校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题中“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成立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可知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成立革命军,挽救民族危亡,C选正确;成立黄埔军校是为了组建革命军,实现革命胜利,并不是单纯培养军事人才,实现祖国统一,排除A项;题中孙中山只提到了通过黄埔学生成立革命军,促进革命事业的胜利,并未提及学习西方军事,增强国防实力,排除B项;创立黄埔军校并不是为了发展学校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3.在北伐战争中,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他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从而成为北伐名将。他是
A.周恩来 B.陈独秀 C.叶挺 D.蒋介石
【答案】C 【详解】在北伐战争中,叶挺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他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从而成为北伐名将。C项正确;周恩来、陈独秀和蒋介石都不是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夯实基础
4.毛泽东曾回忆道:“在1927年的革命刚刚由于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胜利之际,他们(大资产阶级)就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胜利果实,而和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结成了反革命联盟”。毛泽东回忆的事件是关于
A.北洋军阀政府成立 B.武汉国民政府成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张学良东北易帜
【答案】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这是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他们(大资产阶级)就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C项正确;北洋军阀政府成立是在1912年,排除A项;武汉国民政府1926年12月成立,排除B项;张学良东北易帜是192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中国近代史
谢 谢!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