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八上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课堂】八上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4 15:3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新课导入
先进中国人面对民族危机的早期探索
倾销鸦片→战争
19世纪40年代
地主阶级抵抗派:
提出学西方技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19世纪6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实践学西方技术
19世纪60年代
早期维新派:
提出学西方制度
未学
只学技术未学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瓜分中国狂潮
何去何从?
知识目标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成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知识结构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P28-30)
二、百日维新(P30-31)
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康有为
康有为
人物扫描: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園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读书+游历→钻研西学→变法图强
视频:康有为与梁启超
2、公车上书
(1)原因: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以失败告终!
3、思想宣传:
(1)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蜀学会等
(2)创办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等
(3)翻译著作:
《天演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梁启超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严复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二 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1、直接原因: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狂潮
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皇帝决心变法
2、维新概况:
(1)时间:
1898.6-9月年
(2)开始标志: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主要内容:
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④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角色体验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三个角色,谈谈百日维新对其影响?
实业家
读书人
八旗
问题探究
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
得到哪些人的拥护?
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
地主阶级顽固派
3、失败:
戊戌政变
罢免守旧臣子,大力提拔维新人士为军机章京。
罢免帝师翁同龢,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
3、失败:
戊戌政变
密诏杨锐,拉拢袁世凯。
袁世凯“告密”,倒向慈禧。
3、失败:
戊戌政变
重新训政,尽废新法。



视频:戊戌六君子
读一读
请同学们从历史的角度朗读谭嗣同所说的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4、失败原因:
议一议:阅读材料,思考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材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了各种谕旨约108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难以接受,以至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材料二: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材料三: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在束手无策之中。
①操之过急,触动顽固派利益;
②脱离人民群众;
③皇帝无实权,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5、评价: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①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最突出功绩);②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性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2)意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教训:
维新时期的遗产
奏定大学堂章程
(1903)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
维新时期的遗产
旧式私塾
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课后巩固
【答案】D
【详解】
根据“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的观点是要改革政治制度,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不符,排除。故选D项。
2.李鸿章曾打算捐银参加强学会,被康有为拒绝。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李鸿章奉旨到广东挖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祖坟。这说明( )
A.李鸿章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B.李鸿章变法无门,便起歹心
C.李鸿章从维新派变成顽固派
D.李鸿章也想图变,但他毕竟还是维护清廷利益
课后巩固
【答案】D
【详解】在当时的局势下,变革是大势所趋,连李鸿章这样的地主阶级也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但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马上站在了清廷这边,疯狂地镇压维新派,这暴露了他地主阶级反动的一面,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李鸿章的个人品行,排除AB项;李鸿章并不是维新派,排除C。故选D项。
3.“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奔涌,不可遏抑也”,此语描述了戊戌变法对束缚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藩篱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 戊戌变法在这一层面的成功之处是(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课后巩固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蔚然成风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过程中,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所以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没有改革君主专制政体,所以排除C项;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排除D项。故选B项。
4.康有为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风雨既至,终必倾坠;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由材料可知,康有为( )
A.肯定洋务派学西方技术能富强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更要变革政治制度
C.认为只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否定洋务派开办铁路、矿务等行为
课后巩固
4.
课后巩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工业文明,更要变革政治制度。在其推动下,1898年中国进行了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肯定洋务派学西方技术能富强,排除A项;认为只需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否定洋务派开办铁路、矿务等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