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单元(或主题)名称 单元名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单元主题: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人对民族复兴的探索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年级
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外历史纲要(上)》内容主旨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大趋势。因此本主题需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认识中国人的探索历程及其成就。本主题蕴含丰富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近代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二是为探索近代中国的出路,中国社会各阶级开眼看世界,积极学习借鉴先进思想,进行艰难探索,感悟中国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艰难曲折历程,认识到其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从而加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其次,本单元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空间范围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涉及奏折、档案、电报、日记、报刊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史料,便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单元(或主题)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课时分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炮舰和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北方城乡民众参加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迈开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相继进行;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工业发展,社会生活出现各种新现象,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变革。以上探索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未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二、学生情况分析采取问卷的方式。本主题的内容在初中涉及较多且相对详细。高中教材更加突出1840-1919年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因此问卷的设计思路是,第1、2题是调查同学们喜爱的上课形式,第3-6问题主要是考察初中教科书上的知识,看看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把握。再根据同学们的问卷情况,对侵华的部分史实进行详略讲解。第7、8题是对应高中教材的题目,一个是强调晚清时期的不同阶级救亡图存运动的史实 ,另一个是强调救亡图存运动呈现出由浅入深的规律。主要考察同学们对于本主题是否有一定的基础。
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
单元(或主题)教学过程设计
第5课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能够提取不同史料信息,分析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能够运用时间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政治势力的主要政治活动。通过史料说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政治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够通过对比多种史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作出合理解释,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能够从近代化视角归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沉沦”与“上升”,认识这一时期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感悟中国人民在觉醒中不屈不挠、顺时而动地向近代化转型的努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洋军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 “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5课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教师依据地图讲解西城区现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遗存。 引入乡土资源,贴近学生,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学习 1.学习任务一:民国初年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趋势,及经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小结梳理】2.任务二: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主与独裁的斗争,概括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特点。【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小结梳理】3.学习任务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情境创设】【问题引领】 教师出示三个时期前门大街的图片,学生对比城市面貌和交通工具有何。教师出示三则史料,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表现、原因和影响,以及制约因素。教师利用时间轴带领学生进行经济方面的梳理。教师出示报刊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梳理民主斗争与独裁。教师出示材料,学生作答。教师利用时间轴带领学生进行经济方面的梳理。教师出示报刊材料,学生阅读报刊内容,感受文体不同。教师出示四期《新青年》的封面以及目录,学生进行对比、解读。教师出示图片和材料,学生进行解读。 对比图像史料不同时期前门大街的繁华程度和交通工具的改变,引出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新气象”。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完成任务一。通过制约因素,呼应“新旧交替”。知识梳理,将经济放在最下方,培养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引出这一时期政治,完成任务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完成任务四。呼应“新旧交替”。知识梳理,呈现出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光明与黑暗,同时通过对于政治方面原因的探究,巩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出新文化运动。学生通过对封面的解读,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通过目录的解读,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任务五。通过《北大钟声》体现兼容并包,通过两幅图片对比得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手持报刊引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通过毛泽东与《新青年》读者、作者、代表了一代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三重关系,阐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