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史学视野
【主题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自1938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实施战略转移,逐步转入敌后,不断打击、消灭日军,不仅有力地配合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作战,还不断地大量收复国民政府所辖中国军队丧失的大片国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华中等大批抗日根据地。这些战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做出的重大贡献,也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不断地抵制蒋介石、国民党制造的种种反共摩擦行为,以保证国共合作的基础,向着有利于共同抗日的方向发展。八路军、新四军及各地游击队,不仅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同时消灭日伪军达171万人,解放区遍及19个省市区,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军队数量发展到130万人,民兵也有268万人。特别是面对国民党不断发生的反共企图和摩擦,以及对日作战的摇摆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国共合作,坚持抗日战争的大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 ——摘编自张宪文《关于抗日战争几个观点的认识》(载《河北学刊》2017年第3期) 【解读】说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因为它倡导、推动并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能够维持下来,而且,共产党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动员敌后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产党还团结各民主党派,利用各种宣传文化的形式,对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形成了全国高涨的抗战热情,这种抗战热情又转化成抗日战争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这一点来说,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是中流砥柱,是符合历史事实的。[footnoteRef:0] [0: 张海鹏:《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 中共是中流砥柱》,载《环球日报》2015年3月23日]
【主题 2】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的凝聚 比较一下抗日战争前与抗战胜利时,就会看到:中国的状况特别是人心的趋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只有置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前后相续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特定阶段去考察,才能真正得到理解。民族自觉的提高,使人们思想境界变得大大开阔,超越过去仅仅局限于个人和家庭小圈子的狭隘眼光,更多地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成为鼓舞人们万众一心、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推动力量。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深刻改变了众多人的生活态度。他们抛弃以前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消极心态,不再满足于对旧社会秩序作枝节的改良,而是期待着建立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许多原来在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对国民党当局强烈失望,转而对以往还比较生疏甚至抱有若干怀疑的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寄以信任和期望。抗日战争结束时,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已成为中国的两大政党,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同情、支持共产党。这对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抗日战争不只是军事行动。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这个战争促使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 【解读】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抗日战争的胜利使我们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是得到弘扬和发展,它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也是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解读以及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设置四个子目: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三个子目是并列关系,教材分别介绍了每个战场的基本情况,但抗日战争在战争形态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艰苦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教师可适当整合教材,把几个战场放在同一时空背景下进行讲述,这样学生更能清楚的理解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全民族的坚持抗战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最后一个字目抗日战争的胜利介绍了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经过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通过材料深入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教科书对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已经有详细的介绍,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些或多或少的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抗日战争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对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已经比较熟悉。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和求知热情都很高,但又不满足于课本既有知识和传统的历史认识,这一课中通过适当补充材料重点引导他们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通过选取的典型史料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理性的理解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生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出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2.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教材和补充的史料,学生能从3个不同的角度说出抗战胜利的原因,理解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3.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能列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对比抗战后期国民党的表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4.通过研读补充材料学生能说出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5.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从中国抗战对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等不同角度说出抗战胜利的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主要史实;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道具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材料研究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从论持久战看抗日进程 一、从论持久战看抗日进程 一、从论持久战看抗日进程 二、从反法西斯战线合作看战争胜利 二、从反法西斯战线合作看战争胜利 二、从反法西斯战线合作看战争胜利 三、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朗诵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 我们是一个弱国,在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不能速胜然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在共产党及 其领导下的军队,是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日本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中国的战争是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 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总之,只要战略得当,中国完全有获胜的希望。 (一)论持久战 (1)依据材料提问:怎样进行持久战? 材料:从理论上和需要上说来,中国在防御阶段中,应该利用运动战(敌后)之主要的歼灭性,游击战(敌后)之部分的歼灭性,加上辅助性质的阵地战(正面)之主要的消耗性和游击战之部分的消耗性,在相持阶段中,继续利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歼灭性和消耗性,再行大量地消耗敌人。 (二)抗日进程 (1)组织学生活动:播报战地具体情况。 展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正面战场的地图,指出这些战役取得的成果,对抗战胜利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示敌后战场百团大战的地图: 学生活动结束后,用板书式时间轴展示: (三)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展示“妇女纺织支援前线”的图片、云南各族同胞修建滇缅公路资料图片、川军死字旗图片、海外侨胞主要抗日救亡力量图片等。 (一)东方主战场: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地图: 展示史料: (一)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奔溃,而能防止上诉局势的出现的只有中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二)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的进攻中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三)中国人继续积极作战,对于阻止日军向南方扩张陆海军行动,是大大值得欢迎的。 ——美国联合局第355号文件 探究: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对侵略者的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 第二阶段,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军主力,有力地支持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有力支援了盟军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战后秩序的设计与战后国际组织的创建。 抗战胜利 1、胜利的过程 2、胜利意义及校本资源题库题型讲解 材料: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国家,而且跻身到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抗日战争最深远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三是中国共产党抵抗外来侵略的高度民族自信和提出正确主张,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了解和接受。 ——金冲及《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解题指导:角度分析法—个人、国家、国际 审设问 ①判断题型(常规题); ②明确问题(信息=证据)(意义=是什么) 第二步:提取并概括材料有效信息 第三步:构建踩分点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按照角度分类整理,写成表达清晰、语言规范的答案。 总结得出问题答案: ①促进了中国人民族精神的觉醒。 ②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维护了主权完整。 ③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利用AI技术演绎抗战英雄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望勿以我为念。 ——戴安澜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一封信中写到 讲解云南腾冲幼童抗日的英雄事迹: 国殇墓园中,有着3000余座墓碑,这里最早是为收复腾冲而牺牲的9618名牺牲将士而设立。在守护中国大后方的缅北滇西抗战中,中国远征军和滇西人们的功绩,终将永垂不朽。 聆听演讲 感悟历史 思考中国如何应对日本的侵略 展示课前预习成果,进行阶段划分、战场确定。 展开战地记者播报活动,展示战争的过程。 阅读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思考问题 总结学习成果 观看史料图片,感悟历史痕迹 观看地图 阅读相关史料 思考问题 配合教师梳理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习解题方法 总结答案 体悟抗战中民族精神的内涵:万众一心,团结抗战的大局意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抵御外敌的精神;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神:坚定爱国,理性爱国。团结合作,要有大局观和团队协作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珍惜和平,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抗战的战略战法。 得出进行持久战的结论 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图片和文字,理解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 梳理知识体系,以便于更好的把握本课内容。 同时时间轴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理解全民族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通过补充相关史料,这样学生更能清楚的理解抗日战争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 通过层次化设问引导,训练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通过挑选校本资源库选择符合现阶段学情的试题,趁热打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方式训练和归纳。 增强学生应试能力。 尝试研究AI技术与历史课堂的结合与实践,为历史组教学方向方法改变尝试新的思路。 创设历史情境,体悟抗战中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