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4 09: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
政权更迭--西晋短存
西晋时期全图
八王之乱示意图
五胡乱华示意图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惠帝纪》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自此,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政权更迭--东晋士族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门阀与皇权共天下--士族政治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士族专权: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门阀政治: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府要职,通过家族联姻构成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权更迭--东晋士族
士族沿革
东汉 豪强地主 源头
三国 九品中正制 (士族制度的重要保障) 形成
东晋 鼎盛
南朝 低级士族刘裕夺权 衰落
隋唐 科举制均田制 逐渐消失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3)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4)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形成原因
经济发展--江南开发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民族南迁示意图
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中国北部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之间从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 ,就是农牧分界线。
——史念海《河山集》
经济发展--江南开发
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2)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3)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经济发展--江南开发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牛耕图
施肥图
龙骨翻车
玉器
陶器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1)促进民族交融
(2)缩小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民族交融: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胡汉对立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
民族交融加强
(1)北方胡汉交融
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
②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建立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2)南方蛮汉交融
民族交融的表现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特征与方式
双向互动、汉化为主、方式多样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烙饼砖画
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
民族交融的方式:
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
自下而上的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
时期 民族交融大事记
三国 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东晋 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贪污现象严重。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北魏孝文帝改革
——草原与中原的交融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经济
文化
迁都城至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均田制、租调制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均田制。①原因: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②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授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兵役和租税。
③作用: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土地兼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赋税和徭役的征收,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游牧→农耕)。均田制先后被北齐、北周、隋、唐沿用。
(2)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粮食和布帛)。
②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原来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性质
积极: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影响
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无论如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就是中国政治的“常态”,这个“常态”是秦汉帝国所奠定的。中古时代的帝国衰败低落,中国历史的其他一些可能性,得以显露出来,出现了较大浮动的政治波动和“变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北方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的更大动量,在经历了政治低谷之后,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历史的轨迹回归于它“常态”的中轴线,并继续前行了。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小结
秦汉
大一统构建
魏晋南北朝
大一统崩溃与新生
政权更迭,局部统一
民族交融,文化互鉴
江南开发,差距缩小
隋唐
大一统重塑
专制加强,皇权回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