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此消彼长——儒道佛的动态发展
1
CONTENTS
目录
2
3
辉煌璀璨——文艺与科技硕果累累
中外交流——佛教东传与对外开放
形象上:
在佛教,须菩提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也称“须菩提尊者”,号称“解空”第一,而《西游记》则为“须菩提祖师”,以道士形象出现。
讲习内容: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
儒佛道三教融合
活动:阅读课本第45页子目一前两个段落的文本内容,尝试梳理并总结出儒道佛在汉至唐这一时期内的发展概况。
此消彼长——儒道佛的动态发展
思想特点:
思想活跃
多元共生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朝代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朝代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为中国本土宗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玄学) 民间广泛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唐朝 前期三教并行;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统治者推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问题1:儒学正统地位为何会受到挑战?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
君权神授
纲常礼仪
大一统
弑君篡权,政权更迭
社会动荡,道德沦丧
国家分裂,天下大乱
①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学理论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客观 社会环境)
问题1:儒学正统地位为何会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柏杨:《中国人史纲》,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张三:天天打仗,天天换皇帝。我家上有老下有小,赋税也太沉重了,吃饱了上顿没下顿。我好痛苦啊,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②儒学自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主观 儒学本身问题)
儒学的回答
儒者:按纲常伦理来讲,你是家庭里的顶梁柱,你可不能抱怨埋怨,要好好从事生产,尊奉君主,不可违背了纲常……
张三:我不是来听你说教的,你好烦啊!
正因为两汉经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整体秩序规范,缺乏关于个体人格方面的理论……所以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变化,其苍白贫困的本质便立即暴露出来了。——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魏晋南北朝的动乱不已,使人们普遍感到“人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在魏晋乱世,佛教能够给人以战胜恐惧、逃避困难的精神力量,填补人的精神空白。——王立:《中国文化简史》,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
僧侣:不要担心不要焦虑,你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众生皆苦,多行善事多多积德,死后便可前往极乐世界,摆脱轮回的苦难。
问题1:儒学正统地位为何会受到挑战?
张三:天天打仗,天天换皇帝。我家上有老下有小,赋税也太沉重了,吃饱了上顿没下顿。我好痛苦啊,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佛教的回答
佛教关注
因果轮回
善恶报应
众生皆苦
出家修行
削发为僧
一切皆空
超脱尘世
道教的回答
道教关注
得道升仙
长生不老
命运穷达
前途吉凶
祛病消灾
炼丹捉鬼
张三:天天打仗,天天换皇帝。我家上有老下有小,赋税也太沉重了,吃饱了上顿没下顿。我好痛苦啊,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道士:不要再被这尘世的俗事所束缚了!快快与我一同修仙炼丹,寻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修成便可超凡脱俗,逍遥神游。
③佛教和道教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对儒学产生冲击。(主观 佛道的优势)
轮回归宿
现世归宿
问题2:为什么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得以盛行?
①佛教和道教本身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佛教与儒、道结合,渐趋中国化;
(东晋慧远大师)其言略云:“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答桓玄书》
道家哲学中有:“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生为人羁,死为反真”,慧远将此引入他的佛教学说中,证明形尽神不灭,并巧妙地说明人死后是如何轮回转世和超脱果报,为他的佛教三世因果报应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
自唐高祖以老子李聃为始祖,以后诸帝皆推崇道教,甚至尊老子为“玄元皇帝”。隋唐皇帝除唐武宗之外,也都程度不同地信仰佛教。唐太宗以盛大仪式欢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从贞观五年法门寺开启地宫、出示佛骨,其后历代皇帝“六迎佛骨”,总称“七迎佛骨”。——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梁武帝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第二次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由群臣捐钱一亿,请求赎回“皇帝菩萨”;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第四次出家,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皇帝菩萨
②统治者扶持佛教、道教以巩固自身统治;
问题2:为什么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得以盛行?
③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
南北朝时期,佛教势力发展很快,僧侣不须纳税服役,部分寺院积聚起雄厚财富,控制着大量土地和劳动力。
——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论》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1)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2)寺院经济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3)出世态度不利于社会生产;
(4)寺院势力壮大,不利于统治稳定;
时间 僧尼数额 寺院数额 史料出处
贞观后期(648) 18500 有额371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053号,卷7,第259页
武后时期(650-683) 60000 国寺4000余 《大正藏》53 册,《兴福部·五》,第 1027 页
玄宗开元后期 (713-755) 126100 有额5358 《唐六典》卷4“祠部郎中”,第 125 页
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魏书·释老志》
佛教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
问题3:针对佛教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时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武宗时已经是王朝从鼎盛走向没落的衰退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寺院经济却膨胀加剧,寺院经济的兴盛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形成了鲜明对比,就使得国家和统治者难以忍受了。因此,武宗灭佛的目的就在于收回寺院经济特权,促进世俗社会经济的发展。——杨杰:《唐武宗灭佛与佛教的本土化研究》
按照他的旨意,西京只许留四寺,东京只留二寺,天下所有的节度观察所治州三十四处都各留一寺,其它刺史所在州一律不得有寺。——陈少峰:《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唐武宗灭佛
官方:灭佛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主要措施为拆毁寺院、毁坏佛像、勒令大批僧侣还俗,这些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称为“法难”。
民间:反佛
其曾两次面对大兴佛教的王公朝贵,他沉着应战,据理驳斥。王公朝贵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
魏晋南北朝:
范缜
隋唐:
韩愈
“道统论”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
“斥佛老”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韩愈:《原道》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谏迎佛骨表》
重建儒家道统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从“三教鼎立”到融合并存,闭门造车不可取
一、文学
1、魏晋南北朝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敕勒歌
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北朝民歌
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辉煌璀璨——文艺与科技硕果累累
活动:通读课本第46—48页“文学艺术”“科技”子目,梳理其中的人名、成就、特点等相关内容。
2、唐朝
初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气象万千,雄浑博大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盛唐 李白、杜甫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唐 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 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晚唐 李商隐、杜牧 凝重忧郁、深婉精丽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
二、艺术
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实用功能走向实用、审美功能兼具
三体石经
古文小篆隶书
(东汉末)赵仪碑
颜真卿:颜勤礼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筋柳骨
书法 东汉末年 成为一种艺术
1、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
2、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皆精,世称“书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1、融汇了南朝的秀美与北朝的雄健;(国家统一的影响)
2、颜真卿“颜体”与柳公权“柳体”最为出名;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二、艺术
绘画 东晋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画圣”吴道子。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唐)阎立本:步辇图
(隋)展子虔:游春图
雕塑 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建的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加之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名窟)
乐舞 受西域与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如胡旋舞。
三、科技
领域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 李春 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学 僧一行 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 孙思邈 所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 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特点:世界领先、实用价值高
问题4:这一时期的文艺、科技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①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②政治: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对科技给予相当的重视;
③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社会:隋唐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⑤文化: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础。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宋)杨万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曹顺仙:《世界文明史》
一、佛教东传
东晋——从长安前往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
鉴真
空海
唐朝——天竺取经,在那烂陀钻研多年,成为佛学大师。
唐朝——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唐朝——来长安求法,携佛经、诗文集回日本。
法显
活动:阅读课本第48—49页佛教东传相关文本内容,尝试自己梳理出这四位人物在哪个朝代做了哪些事。
中外交流——佛教东传与对外开放
二、万国来华
阎立本:职贡图
日本遣唐使
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以及留学生;
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文字 日本文字的创制受汉字影响,在朝鲜汉字被广泛使用。
社会习俗 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传入朝鲜和日本;日本和服深受唐朝影响。
城市与建筑 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都城平城京均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模仿唐朝式样。
科技 造纸术、印刷术、瓷器烧制、中国茶种等技术传入朝鲜、日本。
制度 日本仿唐朝均田制与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加强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对形成“东亚文化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对外交流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道佛的
动态发展
文艺与科技
中外交流
儒学危机
佛教盛行
的问题
儒学复兴
成就达到高峰
佛教东传
万国来华
对外交流
灭佛
反佛
原因
课堂小结:
随堂小练:
1、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
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2、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
C.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
D.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
A
C
随堂小练:
3、唐朝时期,国子监招收了大量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唐政府不仅允许这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还对其学习时间予以宽限,如监生九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新罗、日本留学生可分别延长至十年和二十年。这反映了唐朝( )
A.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
C.科举考试并没有身份限制
D.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