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2.结合指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会研究具体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指数函数增长变化迅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A,B两地景区自2001年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A地提高了景区门票价格,而B地则取消了景区门票.下表给出了A,B两地景区2001年至2015年的游客人次以及逐年增加量.
时间/年 A地景区 B地景区
人次/万次 年增加量/万次 人次/万次 年增加量/万次
2001 600 278
2002 609 9 309 31
2003 620 11 344 35
2004 631 11 383 39
2005 641 10 427 44
2006 650 9 475 48
2007 661 11 528 53
2008 671 10 588 60
2009 681 10 655 67
2010 691 10 729 74
2011 702 11 811 82
2012 711 9 903 92
2013 721 10 1005 102
2014 732 11 1118 113
2015 743 11 1244 126
比较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怎样的变化规律?
学生直观感知:两地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A地增加相对缓慢,B地增加要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数据的变化情况.
追问:(1)能否作出A,B两地景区游客人次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并结合年增加量,说明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
师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两地景区数据散点图的制作.如上图,基于图形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A地景区数据散点图趋近于一条直线,B地景区数据散点图趋近于一条曲线.
A地景区数据散点图散落在一条直线周围,你能用数量关系解释这一直观现象吗?B地景区数据散点图散落在一条曲线周围,它又应该用什么数量关系进行合理的解释?
A地景区数据散点图散落在一条直线周围,即说明每经过一年,A地增加的旅游人次大致相等,也就是说旅游人次的年增加量大致相等. 而B地景区数据散点图散落在一条曲线周围,也就是说B地景区旅游人次的年增加量与A地景区数据将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师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快速计算A,B两地景区数据的年增加量(如下表),发现A地景区数据的年增加量大致相等(约为10万次),而B地景区数据的年增加量相差较大.
我们发现,用“增加量”不能刻画B地景区人次的变化规律,能不能换一个量来刻画?例如用“增长率”,即从2002年起,将B地景区每年的游客人次除以上一年的游客人次,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如下表,对于B地景区数据,从2002年起将每年的旅游人次除以上一年的
旅游人次,可以发现.结果标明B地景区旅游人次的年增长率约为0.11,为常数.像这样,增长率为常数的变化形式,我们称为指数增长.
(4)能否求出两地景区游客人次随时间(经过的年数)变化的函数解析式,并根据解析式说明两地景区游客人次的变化情况?
对于A地景区数据的年增加量大致相等,引导学生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并写出经过x年后,A地景区旅游人次y的函数y=10x+600.;B地景区的旅游人次近似于指数增长,引导学生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并写出经过x年后,B地景区旅游人次y的函数.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问题,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画出图象直观感受A,B两地景区游客增长的情况;为进一步刻画和比较两地游客人次的变化规律,需要通过对相邻两年游客人次进行运算,得到B地景区游客人次年增长率为常数,进而将其用函数来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寻求A,B两地景区游客人次增加的规律,引出用函数刻画指数增长的问题,为抽象出指数函数作准备.
问题2: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会按确定的比率(简称为衰减率)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生物体内碳14含量与死亡年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1)能否求出生物体内碳14含量随死亡年数变化的函数解析式?
若记衰减率为.
生物死亡后体内碳14含量每年衰减的比例是什么?
根据条件,得,因此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类比问题1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函数刻画碳14衰减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碳14衰减的规律,引出用函数刻画指数衰减的问题,为抽象得到指数函数作准备.
(二)归纳特征,生成概念
问题3:比较问题1,2中的两个实例:B地景区游客人次增长与碳14衰减,它们所反映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共同特征?
追问:(1)B地景区游客人次增长规律和碳14衰减的数据看,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
当 自 变 量(年数)增加1时,因变量都以一个确定的比例增加或减少,即: (当>1时,为指数增长;当时,为指数衰减).
(2)B地景区游客人次增长的函数解析式与碳14衰减的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可以写出统一的形式.
底数a小于0可以吗?如果底数a等于1呢?
底数a小于0时,自变量x不能为偶数分之1.如果底数a等于 1,y恒为1,没有研究的意义.
(4)自变量x可以取负数吗?
可以,因为,所以自变量x可以取负数.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据、解析式等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发现刻画问题1中的指数增长和问题2中的指数衰减的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解析式上来看,如果用字母a代替底数1.11和,那么上述函数和就都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其中指数是自变量,底数a是一个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从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是自变量,定义域为 R.
在指数函数中,当时,函数还可以表示为,其中)表示增长率;函数还可以表示为,其中表示衰减率.因此,指数函数是刻画呈指数增长或指数衰减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两个实例,概括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得到指数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三)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例1. 已知函数,且,求 f(0),f(1),f(-3)的值.
解:因为,且,则,解得. 于是,所以,,.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要求出f(0),f(1),f(-3)的值,应先求出的解析式,即先求a的值.而已知,可由此求出a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求函数解析式,并根据解析式求不同的函数值,从指数函数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角度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
练习1. 下列图象中,有可能表示指数函数的是().
【答案】C (由指数函数的增长速度及定义,可知C正确)
练习2. 已知函数,,且 ,求函数的一个解析式.
解:因为,
则,故.
【设计意图】利用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概念,学会表示指数函数,体会指数增长或衰减.
例2. 若函数是指数函数,求a的值.
解:因为是指数函数,所以,解得.
例3. (1)在问题1中,如果平均每位游客出游一次可给当地带来1000元门票之外的收入,A 地景区的门票价格为 150元,比较这15年间A,B两地旅游收入变化情况.
在问题2中,某生物死亡后,过了10000年,它体内碳14的含量衰减为原来的百分之几?
解:(1)设经过x年,游客给A,B两地带来的收入分别为f(x)和g(x),则,.
当时,.
当时,.
结合图可知:当时,,
当时,.
当时,347303.
(2)设生物死亡x年后,它体内碳14含量为h(x).如果把刚死亡的生物体内碳14含量看成1个单位,那么.当x=10000时,利用图形计算器求得h(10000)≈0.30.
【设计意图】在引入概念的两个实例基础上,利用指数函数概念进一步解决与两个实例有关的问题,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3. 在某个时期,某湖泊中的蓝藻每天以6.25%的增长率呈指数增长,那么经过30天,该湖泊的蓝藻会变为原来的多少倍?(可以使用计算工具)
解:设现在的蓝藻量为a,经过30天后蓝藻的量为y,则,所以,所以经过30天,该湖泊的蓝藻会变为原来的6.16倍.
【设计意图】熟悉不同的指数增长的函数模型,并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4.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T定义为每经过时间T,该物质的质量会衰退原来的一半,铅制容器中有两种放射性物质A,B,开始记录时容器中物质A的质量是物质B的质量的2倍,而120小时后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已知物质A的半衰期为7.5小时,则物质B的半衰期为()
A.10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15小时
解:由题意得.又不妨设,则.
设物质B的半衰期为t,由题意可得:,解得,
故选B.
练习5. 已知,则_________.
解:,
因为,所以,.
练习6. 已知的图象过点(-2,16).
求函数的解析式;
若,求m的取值范围.
解:(1)因为的图象过点(-2,16),
所以,,即.
(2)因为为减函数,,
所以>,解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
指数函数的概念是什么?
指数函数的概念是如何抽象出来的?简单描述抽象课程.
本节课多次用到数形结合思想,你能否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