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言行,识人物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接受指导员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英勇牺牲的故事。作者通过文字展示的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尽忠职守的、忠于革命的共产党员形象——炊事班长。金色的鱼钩不只是那枚能够钓鱼饱腹用的工具,而是许多像炊事班长一样为了革命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们。
这篇小说生动感人,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尤其是“我”发现炊事班长嚼着几根草根和战士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时,炊事班长和“我”的一番对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整个故事以炊事班长的英勇牺牲结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炊事班长记挂的依然是“看,你们都瘦得……”。这一言一行,让人动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和着、威胁、收敛、搀扶、抽噎”等词语。
2.借助情节绳,梳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3.紧扣高潮部分,抓住典型的言行、外貌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利用拓展资料,感受烈士形象,激发敬畏英雄、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小说,走进长征历史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跟长征有关的历史小说——《金色的鱼钩》(板书课题)关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2.出示长征“过草地”相关资料。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碾成面粉炒熟,做成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板块二:快速默读,了解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完成学习活动单(一)
学习活动单(一)
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和(hé huò)着 收敛(lián liǎn)
搀(chān chán)扶 抽噎(yè yē)
2.同学们,《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辨认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的地方;
②层层设疑最后解释的地方;
③最能体现出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地方;
④作者思想感情最强烈的地方;
⑤高潮一般居后不居前。
3.快速浏览课文,你觉得这个故事的高潮应该是哪一部分?你能一个词或者短语概括吗?
学习活动单(二)
高潮
接受任务 找野菜挖草根 ( ) ( ) ( )
2.交流反馈:6-22段 嚼草根咽鱼骨
3.试着以老班长为主线,将情节绳填完整,用简洁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
4.交流反馈:
学习活动单(一)
接受任务 找野菜挖草根 鱼钩钓鱼做鱼汤 嚼草根咽鱼骨 英勇牺牲
板块三:聚焦高潮,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6-2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在相关句段旁边做批注。
2.交流反馈,(预设:舍己为人 尽忠职守 忠于革命 牢记使命 关爱战友 善于鼓励)随机板书
3.作者对炊事班长的一言一行描写细致入微,炊事班长的形象立体丰满。其中,有一处描写让我特别感动。
4.聚焦“嚼草根咽鱼骨”,学习品析人物写法: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了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1)师生分角色朗读
(2)这部分有没有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3)有人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出示: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皱紧眉头”“硬咽”这几处动作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这扎喉咙的鱼骨头该有多少难以下咽啊!“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又从侧面描写了这难以下咽,我也不由得吞了一口唾沫!在被“我”发现了“秘密”之后,老班长“支吾”着说自己已经吃过了,他竟然还想瞒着“我”,目的就是不想让“我”担心,让三个病号安心吃鱼肉、喝鱼汤,能顺利走出这片无边无涯的大草地。这一言一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关爱战友的老班长形象。
(4)读,师:其实,这就是对故事人物形象的品析。再次默读,思考:上述文字是如何品析人物形象的?
(5)小结,板书:抓关键词 关注写法(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表达感受 概括品质
5.方法迁移,练笔:抓文中一处让你感动的地方,试着品析人物形象。
6.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言行句子一:
“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言行句子二: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凝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言行句子三: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得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容。
7.评价:
★能准确概括人物品质。
★★能抓住关键词品析人物形象。
★★★能抓住关键词表达自己的感受,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8.小结:
同学们,一篇小说是否成功,人物形象刻画至关重要。这篇小说,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展开细致的描写,一个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关爱战友的老班长形象跃然纸上,深深的烙印在我们脑海里。
板块四:关注结尾,体会“金色”含义
1.师:最后一段这样说: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
2.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这鱼钩“闪烁着金色光芒”?
3.师:是的,这金色的光芒就是老班长那令人感动的精神呀!虽然小说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文学加工,可这枚鱼钩却是真实的,它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让我们瞻仰这枚已经生锈了的闪着金色光芒的鱼钩吧!
4.出示图片,读课题。
板块六:拓展阅读,加深英雄形象
1.同学们,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在中国革命史上,像《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这样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读读其他作品,感受这些无名英雄的精神吧!
2.课后阅读《翻阅大雪山》《马背上的小红军》,品析故事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接受任务 饥饿威胁 鱼钩解困 嚼草根咽鱼骨 英勇牺牲
舍己为人
品析人物形象 尽忠职守
抓关键词句 忠于革命
关注写法(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关爱战友
表达感受 善于鼓励
概括品质 ……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