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 18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上 18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2:0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六上第18课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
2.通过抓住景物、想象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和江南春天的秀美,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3.借助资料,小组合作,探寻古诗背后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景物、想象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和江南春天的秀美,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小组合作,探寻古诗背后的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篇章页)这节课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学生读单元导语。教师引导:我们与大地是融为一体的,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中华大地之美。学生齐读课题。
2.读诗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前两首,谁来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
(出示注释)相机指导:浪淘沙是唐代曲名,刘禹锡写了一组九首浪淘沙,我们今天要学的是第一首。
3.齐读诗题。
聚焦景物,整体感知
1.读通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学习任务一: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2)指名读《浪淘沙》,相机正音,齐读《浪淘沙》。
(3)指名读《江南春》,相机正音,男女生合作着读《江南春》。
2.圈画景物
(1)出示学习任务二:默读这两首古诗,圈出诗中的景物。
(2)交流景物:《浪淘沙》:黄河、沙、浪、风
《江南春》: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寺、风、楼台、烟雨
3.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是怎么样的?用一个词来形容。
(2)反馈交流:读着《浪淘沙》,你想到了什么词?《江南春》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选取学生板贴)
(3)小结: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起,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三、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聚焦“风”:这两首诗中有一个景物是相同的——风。同样是风,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2.体会《浪淘沙》中的风
(1)交流感受:自由读一读《浪淘沙》,你感受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风?
(2)想象画面:如果此时你就站在黄河岸边,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聚焦“簸”,语言运用,加深体悟
“簸”原指谷物被高高颠起,这里指的是什么?(浪被高高扬起)
拓展课内外积累的关于黄河的词句,选用词句,把脑海中的画面讲具体。
(4)齐读古诗前两句。
(5)欣赏视频,加深集体朗诵。
3.聚焦《江南春》的“风”
(1)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着杜牧的脚步下江南,《江南春》的风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自己读一读,交流。
(3)想象画面:自由读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名读:入目是桃红柳绿,入耳是黄莺歌唱,烟雨蒙蒙的江南春景是多么迷人!推荐一位我们班的朗诵达人美美地来读一读。
4.配乐对比诵读:黄河的壮美给人以震撼,江南的秀美又别有一番滋味。男生来读《浪淘沙》,女生读《江南春》,把两首诗带给人不同的感觉读出来。
5.体悟诗情:
这两首诗让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相机板书)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品味诗中美景,来体悟诗人的情感。(板贴:赏景悟情)
四、小组合作,探究文化
1.过渡:这两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不仅仅是因为景美、情浓,还因为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来探究。(板贴:探寻文化)
2.出示学习任务三:小组合作,选择一首诗,完成《文化探究卡》。
(1)自学:默读资料,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黄河文化或江南文化,圈画并体会。
(2)共学:小组讨论完成《文化探究卡》。
3.交流反馈,结合资料说理由。
五、拓展生活,总结提升
1.结合冬奥会开幕式和亚运会开幕式,背诵古诗,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同学们,黄河的壮丽之美、江南的婉约之秀不单单藏在古诗中,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在22年的冬奥会开幕式中,我国就向世界呈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播放视频),学生背诵《浪淘沙》;
在今年的亚运会开幕式中,古韵江南尽在眼中(播放视频),学生背诵《江南春》。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式浪漫,这就是中华文化之美!它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让我们一起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2.作业布置
出示学习任务四: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把它端正、整洁地抄写在书签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