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课导入
威武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
知识目标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本课知识结构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P114-115)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P115-118)
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积极抗日。
《五四指示》:变更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剥削。
2、法令:
《中国土地法大纲》
(1)时间:
1947年
(2)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宣读《中国土地法大纲》
3、土改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视频:土地改革
4、影响:
(1)结果:
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2)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农民分到牲畜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二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
(1)时间:
1947年夏
(2)主力: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3)过程:
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4)影响: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南京
大别山
刘
邓
大
军
武汉
陈毅、粟裕
华东解放军挺进苏鲁豫皖
陈赓、谢富治晋冀鲁豫挺进豫西
视频: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示意图
沈阳
北平
徐州
2、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1)决战背景: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了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决战概况: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地点
部队
指挥
概况
1948.9-1948.11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
1948.11-1949.1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1948.11.29-1949.1.31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华北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视频: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人物扫描
董存瑞
董存瑞(1929-1948 ),河北怀来人,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不久加入中
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他参加
隆化战斗,被选为爆破组长,率全班
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随即发
起冲锋,突然遭到一座隐蔽的桥型暗
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突
击受阻。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1950年9月,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董存瑞战斗英雄”。
(2)决战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55万余人
合共歼灭改编150多万人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47万余人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52万余人
相关事实
七届二中全会
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3、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年4月
(2)进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3)影响:
南京解放,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视频: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战争分阶段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胜利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合作探究
1.周恩来曾指出:“在新解放区约三万万人口中实施土地改革,这是紧接着人民解放战争而来的中国第二场最激烈的阶级斗争。”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地运动的发展。1948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了深入发展,到年底,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的发展得以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废除了几千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力保障
课后巩固
1.
课后巩固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得到农民阶级的拥护,所以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项正确;从材料“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一地”可知部分农民群众分得了十地,但分得士地的并不是“广大”农民群众,且这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A项错误,排除A项;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些信息从材料中都无法得出,故CD项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2.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人民群众高唱“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的歌谣,与国民党展开殊死的战斗。60万人民军队的身后是543万支前民工。一兵九夫,是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支撑起战争的需要,是广大的人民陷国民党军队于失败的汪洋大海之中。”纪录片《决战淮海》中的这段话揭示了淮海战役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民众的大力支援
C.国民党部队战斗力低下
D.我党作战方针正确
课后巩固
2.
课后巩固
【答案】B
【详解】
根据“60万人民军队的身后是543万支前民工。一兵九夫,是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支撑起战争的需要,是广大的人民陷国民党军队于失败的汪洋大海之中”等内容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大图支援前线,因此反映的根源是人民群众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强调群众的支持,因此AC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
3.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课后巩固
3.
课后巩固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淮河岸边”“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描述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可知选B;A项与渡江战役相关,排除A项;C项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排除C项;D项指的是百团大战,排除D项。故选B项。
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