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0:3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下)期中
语 文
本试卷共 8页,150分。考试时长 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
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除对现实
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
事。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
《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
料。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
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于
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
不可混淆的区别。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
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
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
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为
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新中国成立
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
子”。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
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
其实,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再现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
涵,但其诗史之作又不是忠君爱民所能概括的。
(取材于孙明君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第1页/共20页
清人对于诗史研究多有贡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
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
不过,“诗史”概念亦曾受到质疑。王夫之认为诗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裁,如同嘴巴与眼睛不
同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他强调“以诗解诗”,或如今人所说,“诗歌如果沦为记载历史的工具,就会牺
牲诗歌自己的特质”。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
当代学者钱锺书也指出,或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记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
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反之,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
那么,即使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他倡导把握
作品的审美特性,反对只重视作品与历史现实关系的探究。钱锺书将文学与历史加以区别是对的,却没有
相应地建立相互关联的认识方法。
事实上,文学的审美性与其他社会特性是有交流、对话和融合的。有意或无意地孤立审美论,就很难
把握文学史的全貌。正确地认识“诗史”,是要在充分尊重文学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来认识文学与历史的关
系,即历史融入到诗中,而非诗成为历史的一种表达方式。
王国维着力区分文学与历史,以建立文学独立论,与王夫之的思路相近。但他更具有“通观意识”,
看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通透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还指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
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文学中的情感,不再是个人化的,而是人类化的;不再是一时的体验,而
成为永久的沉思。基于此,后人可以从“实录”角度理解“诗史”。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
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
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
(取材于刘锋杰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诗史”特点的一项是( )
A. 描写和记录了现实生活 B. 所写历史事件有据可循
C. 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D. 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的一项是( )
A. 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陈寅恪)
B. 诗歌的“真”是要记载隐藏在这些事件、人物背后的普遍意义。(张晖)
C. 《春秋》万世之史也。孔子具万世之眼,马、班具一代之眼。(钱谦益)
D. 杜甫一人之心,即可表现出当时人人所同具之心。(钱穆)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绍虞认为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杜诗的理解。
B. 黑格尔认为历史著作有诗歌的外在形式,也不能算作真正的诗。
C. 吴伟业认为“诗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写史”是假,“写心”是真。
D. 作者认为王国维“诗人之眼”的观点,实在地丰富了“诗史”传统。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史互证的方法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2页/共20页
B. 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C. 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
D. 学者王夫之强调“以诗解诗”,反对把诗歌与历史混为一谈。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
二、本大题共 14小题,共 34分。
(一)(共 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
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
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②云霄间;又有
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钟鼓不绝。舟人大
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④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
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
⑤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
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⑥.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
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②磔磔:鸟鸣声。③噌吰:形容钟鼓的声音。④涵
澹澎湃:水波动荡,波浪相激。⑤窾坎镗鞳:击物声与钟鼓声。⑥无射:钟名。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B. 水石相搏. 搏:击、拍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到
D. 汝识.之乎 识:认识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说也 所在皆是.也
B. 自以为得.之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 而此独以.钟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第3页/共20页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而臆断其.有无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空.中.而多窍 C. 此世所.以.不传也 D. 自以为得其.实.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0.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世所以不传也
A. 得双石于潭上 B.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11. 对本文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构不同于一般记游性散文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B. 行文富于曲折变化,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也有曲折。
C. 夜泊绝壁之下部分,运用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夜色中栖鹘、鹳鹤的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D. 本文多处使用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更显得韵律和谐。
12. “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笑李渤之陋也”三句中,“笑”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并结合原
文分别分析笑的原因。
(二)《论语》(共 7小题,10分)
为选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13-16题,每题 1分)
13. 子路愠.见( )
A. yùn B. wēn
14. 馁.在其中矣( )
A. tuǒ B. něi
15. 君子固.穷( )
A. 固守 B. 固然
16. 言忠信,行笃.敬 ( )
A. 忠厚 B. 病重
17. 下列对《论语》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孔子为人为学的基本态度。
B.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是强调为仁取决于主观努力。
C. “当仁,不让于师。”本章孔子是在强调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D.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意思是以敬事为先,得利在后。
18. 以下不.能.体现孔子知人的原则的一项是( )
A.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B.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第4页/共20页
C.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D. “道不同,不相为谋。”
19. 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条概括孔子对军事的认识。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三、课内基础部分(20分)
20.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舂.米(chōng) 逋.慢(bǔ) 口讷.(nè) 小觑.(xū)
B. 泅.水(qiú) 茶峒.(tóng) 傩.送(tān) 棕榈.(lǘ)
C. 荆棘.(jí) 忸怩.(ní) 凌侮.(wǔ) 叱.骂(chì)
D. 自诩.(xǔ) 荷.枪(hé) 埋.怨(mán) 叱咤.(chà)
2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煨.炖 喂.饭 相偎.相依 B. 耍赖. 天籁. 癞.疮疤
C. 口碑. 裨.益 稗.官野史 D. 峨嵋. 妩媚. 湄.公河
2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赢弱 晦气 方枘圆凿 B. 滇池 揽活 初见端倪
C. 睨视 绊嘴 拘泥古板 D. 陷井 稠密 偃旗息鼓
2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夙.遭闵凶(早年) 慈父见.背(我)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B. 门衰祚.薄(福分) 形影相吊.(凭吊) 察.臣孝廉(观察)
C. 臣以.险衅(凭借) 猥以.微贱(因为) 具以.表闻(用)
D. 责臣逋.慢(拖延) 刘病日笃.(深厚) 犹蒙矜.育(自夸)
2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著有三部小说集《呐喊》《野草》《故事新编》。
B.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研究家,有“文字魔术师”的美誉。
C.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和闻一多都是“新月诗社”的发起人和主将。
D. “表”是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也用于对皇帝陈述、请求、建议。
25. 默写。
(1)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
(2)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登快阁》)
(3)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临安春雨初霁》)
(4)____________,形影相吊。____________,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第5页/共20页
(5)《望海潮》中“____________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6)《扬州慢》中“____________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表明杜牧也无法用优美诗句来抒发对
扬州城深情。
(7)李白《蜀道难》中借杜鹃啼月渲染了环境的苍凉之后,感慨道:“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雨落槐花点地
六七月,群芳谢尽,却正是北京槐花盛放的日子。往往一场骤雨过后,槐花打落一片,如筛过的黍
米,细细簌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实为盛
夏北京一道胜景。
说起槐树,人们往往会在前面缀上一个“老”字,这讲的不仅是情怀深,更直接的就是指年岁大,槐
树生命力极强,根深蒂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农谚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
歇一歇”,说的是松柏虽能活千年,却不及槐树“歇一歇”的功夫。这是说槐树有“休眠”的特性,一旦
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通入“自我保护”状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熟又会重萌新枝、举
树芳华。因此,古槐不死,枯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槐别名挺多,如金药材,六年香等,但民间叫得多的是“家槐”“老槐”“护屋树”。也许正是源于
槐之“老”,槐之“旧”,槐之“大”,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慎.终.
追.远.的共同图腾。槐者,怀也。人们立于高槐浓阴之下,举目四望,俯仰天地,不免逸兴遄飞,思接古
今,神游万端,于是一股忠恭、慎远、望怀之情自然升腾。这时天和地、家与国、故乡与远方,悄然贯通
联结为一体,实现了天地君亲师的统一。槐寄托太多,国人选择把槐树作为社树,甚至拜为神树,意蕴家
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安,其情结之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间,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又多了坚韧不
拔的个性,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孔庆镕在《五柏抱槐》中就有赞誉:“曲径阴遮暑,
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槐在北京,实乃一介具有磁.化.力.的“清流”“雅秀”,纵然时
风浮躁,但每每走到槐阴下,人心也自然安凉;即便胡同逼仄,但只要,有了高大盛槐,心境也自然高
远。
老北京有着悠久的植槐史,从幽燕至今,槐与北京如风雨伉俪,一伴千年。在老北京庭院中,总不乏
那些上了年岁的老槐树的身影,而在北京街巷上,你要见到没有槐树的胡同更是极少。张恨水在《五月的
北平》中描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
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京人爱
槐、敬槐、种槐,槐之于京,实为储存于历史和人心中的一份特有“资产”,正如梧桐之于金陵,凤凰木
之于南粤,已经成为古都北京千年风雅薪火相传的“活化石”与历史符号。
老槐树下是生活。“一树繁阴澹古姿,秋来黄叶点阶墀,月明贪玩疏疏影,坐到露凉人睡时。”每逢
得暑,夏雨初歇,当微风拂过,槐花落英缤纷的时候,街头巷尾、胡同深处、朝暮之间,总能生出北京人
第6页/共20页
对过往最温暖的记忆。这时,人们纷纷溜出屋来,趿拉着拖鞋,晃摇着蒲扇,耷拉着白毛巾,一家人或邻
友围在老槐树下听广播、侃大山、下象棋,或者吃西瓜、喝啤酒、撸烤串,那是最快意的事儿。此情此
境,让人不禁想到宋人洪皓在《咏槐》中所描述的,“弛担披襟岸帻斜,庭阴雅称酌流霞,三槐只许三公
面,作记名堂有几家”。
身边一位北京长大的朋友说,小时候听来的故事多半是姥爷在大槐树下讲的,现在斯人已去,对他而
言,老槐树就是姥爷和自己的童年,过去日子清苦,人们就地取材,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春天采槐
米,夏天吃槐花,酿槐花蜜。秋天收槐豆,晒药材,如果槐树枯死了,枝干又成为制作农具桌凳的材料。
50 年代闹饥荒,老人们甚至还把槐豆制成酱油和醋调剂生活。作为 80后,我听罢顿觉口舌酸涩,然而说
的人脸上,洋溢的分明却是芬芳……斗转星移,今非昔比,然而作为网评的“新燕京八景”之一,“呼童
采槐花,落英满空庭”,“槐花满地无人扫,半在墙根印紫苔”,仍是当代北京人内心无法离舍的美好情
愫,这是人们找寻“北京”的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
槐树与胡同巷陌分不开,也就与市井民生分不开。槐下生活琐碎且认真,正如槐米一样朴素细密,也
如槐花一样粲然芬芳,所有的平凡与珍重,都一一化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恩怨情仇里。从初春洋槐春讯,
到盛夏国槐花开,再到秋凉槐黄子落,大半年的光景里,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灭的希冀,无声的见证和
长情的陪伴。
槐不择水土,一旦扎下根,便与时光俱老。在北京千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老槐树以生生不息的顽强以
及对脚下大地的执着坚守,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时空流转……
北京七月,繁华褪尽,月季将息。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那些缀满黄花的树,那就是国槐了。
(取材于宁显福的同名文章)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夏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腾 慎终追远:怀念故土先人
B. 具有磁.化.力.的“清流”“雅秀” 磁化力:感染力,影响力
C. 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 参差:纵横交错地排布
D. 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 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得非常充分
2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骤雨打落槐花满地之景,为全文创设了幽远而感伤的氛围。
B. 槐树生命力强,寄托深远,能唤起慎终追远之情,实为树中“君子”。
C. 槐树浑身都是宝,是北京人的好伙伴,因而成为“新燕京八景”之一。
D. 本文为读者更好地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珍重北京提供了视角和通道。
28. 请从两个不同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29. 本文以文化的眼光关照自然,品味槐树象征的气质人格及代表的民族文化心理,请结合全文,分条概
括槐树的文化内涵。
五、作文(本大题共两小题,总计 60分)
30. 微写作。
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
第7页/共20页
内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他的经历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 字左右。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50分)
31. 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
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其实不仅仅是现当代文学,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作家将目光凝聚在国家
命运和人民的悲欢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也担负起见证时代的重
任。
这些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见附表)及你的知识积累,以“时代映像”为
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
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32. 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地点,一处风景,一群人,一种风俗……
请在附表中最.后.一.列.中选择一处,以“ ,我为你拍照”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
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附表:
创作年
课文 作者 家乡 体裁 作品中的地域

浙江绍
阿 Q 正传 鲁迅 1921 小说 未庄

沈从 湖南凤
边城 1923 小说 湘西茶峒
文 凰
大堰河——我的 浙江金
艾青 1933 诗歌 大叶荷
保姆 华
徐志 浙江海
再别康桥 1928 诗歌 英国康桥
摩 宁
浙江乌
风景谈 茅盾 1940 散文 陕西延安

贾平 陕西丹
秦腔 1983 散文 秦地(陕西)
凹 凤
第8页/共20页
茶馆 老舍 北京 1956 戏剧 老北京
第9页/共20页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分。
【答案】1. D 2. A
3. C 4. D
5. ①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忽视文学审美特性。
②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③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
④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错,依据“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
史之阙”,可知“诗史”可以佐证历史,但不一定是其“主要价值”。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属于“以诗证史”的方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诗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写史’是假,‘写心’是真”错,依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
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
现‘写史’的目的”,可知吴伟业认为“写心”是实现“写史”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写史’是假,
‘写心’是真”。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错,依据“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
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知诗史互证的方法在近代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而
不是在“晚唐”。
B.“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错,依据“何为‘诗史’?”“普遍的
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可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
料价值,而关于“诗圣”,则未提及。
C.“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错,依据“从表面看,‘忠君说’与
‘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
教”,可知原文的意思是“忠君”与“人民诗人”针锋相对,而没有断定“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
第10页/共20页
‘人民诗人’”。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依据“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
学研究之外的意义”,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只重视诗史的史料价值,
忽视文学审美特性。
②依据“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
务’于政教”,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把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忽
略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③依据“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可知历代学者对
“诗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独立地看待诗史的文学审美特性,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
④依据“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
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诗史’内涵”,可知历代学者对“诗史”
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或不足有:不能以“通观意识”认识诗史,造成对“诗史”的限制与误解。
二、本大题共 14小题,共 34分。
(一)(共 24分)
【答案】6. D 7. C
8. A 9. A
10. C 11. C
12. “笑”的内涵: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不以为然的笑;
②“因笑谓迈曰”,轻松愉快的笑。
③“而笑李渤之陋也”,轻视讥讽的笑。
“笑”的原因:
①苏轼已明确表明怀疑李渤的观点,山上的老和尚却让小童子以这种方式向游人证明其正确,苏轼当然感
到这种做法好笑,不以为然;
②在历经了艰难的探访,终于弄清了石钟山之发声原因,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轻松喜悦,因此笑着与儿子
交流;
③李渤用“斧斤考击”的办法来探询石钟山命名的缘由,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作者嘲笑是
觉得他缺乏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微风激荡波浪。
第11页/共20页
B.正确。句意:水和石头互相拍打。
C.正确。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
D.错误。知道、了解。句意: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同。代词,这。/代词,这样。句意:这种说法。/所在的地方都是这样。
B.不同。动词,找到、得到。/动词,能够。句意: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因而能够看到
所说的石钟山。
C.相同。介词,用。句意:而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
名的原因。
D.不同。代词,其中。/代词,它,它的。句意:在乱石中间选其中一两处敲打它。/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
它的有或没有。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为,认为,古今同义。句意: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
B.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句意:中间是空的,而且有很多窟窿。
C.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
来的原因。
D.其实,古义:那事实真相况/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
命名的真相。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鸣”,使动用法,使……鸣响。句意: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B.“舟”,名词作状语,乘舟。句意: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C.“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句意: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
或没有。
D.“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句意: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
第12页/共20页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C.“以动衬静的手法”错误,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
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等各种声音;绘声绘形,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逼真
生动。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余固笑而不信也”——不以为然的笑。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因由,当时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石钟山的
石头能发出声音。山上的老和尚对此也深信不疑,而具有质疑精神的苏轼却不愿人云亦云、轻信盲从,他
曾明确地表示了对此说的怀疑态度。因此,当他有机缘来到山上,当寺庙里的老和尚一如既往地让小童子
以一种可笑的方式向游人证明某种在他们看来是确定不移的“真理”时,苏轼感到这种庸俗做法的好笑,
因此这里的“笑”,是一种不以为然的笑。
“因笑谓迈曰”——轻松愉快的笑。在历经了艰难的探访,终于弄清了石钟山之发声是因为“微波”入
“石穴罅”“与风水相吞吐”之后,作者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存在于作者心中的那个悬而未决的
疑问也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激动喜悦的呢?因此,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急于
要把这一重大的发现告诉儿子。这里的“笑”,显然是一种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而笑李渤之陋也”——轻视讥讽的笑。李渤的浅陋,在于他是以“斧斤考击”的办法来探询石钟山命名
的缘由,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正如作者在文章开头所驳斥的那样:“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它不过是主观臆断性的穿凿,丝毫经不起推敲和反驳。“笑李渤之
陋”的“笑”不仅仅是嘲笑李渤一人的浅陋,更是嘲笑他缺乏应有的严谨科学的态度。
参考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
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
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
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
亮,鼓槌停止了敲击,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尤
其怀疑它。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
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
声响。我本来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
第13页/共20页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
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
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
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
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
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
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
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
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
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
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
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二)《论语》(共 7小题,10分)
为选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13-16题,每题 1分)
13.【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子路愠见”的“愠”应读作 yùn。句意:子路不高兴地来见孔子。
故选 A。
14.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馁”应读作 něi。句意:饥饿在其中了。
故选 B。
15.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固”:固守。句意: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故选 A。
16.【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句意:说话忠诚守信,行为忠厚恭敬。
故选 A。
1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名著思想内涵的能力。
C.“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担当实
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而非强调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第14页/共20页
故选 C。
18.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思想内涵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句意: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体现孔子知人的
原则。
B.句意: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体现孔子知人的原则。
C.句意: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
考验他。体现孔子知人的原则。
D.句意: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有不同志向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
不同的人无法共事;也比喻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很多。这是交友共事的原则,不能体现孔子知人的原则。
故选 D。
19. 【答案】①孔子对战争持有警惕和不认同态度。②战争必须以“仁义”或“民心”为前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第三则中,当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虽然知道,却以“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
过”来回答。这是因为,他并不愿意卫灵公陷入战争,而更愿意让人们通过礼仪来达到和平友好的相处。
由此可见出,孔子对战争持有警惕和不认同态度。
但尽管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暴力和带有侵略性质的兼并战争;但他也知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
理,故同意保卫国家、抵抗外侵的战争。他认为必须保持民众的忧患意识,要加强人民保卫国家的教育和
训练,做好战争的准备。那么如何准备呢?第一、二则材料给了我们启示。一方面,孔子认为若必须要有
战争,孔子认为战争必须以“仁义”或“民心”为前提,必要时仍可以先舍“足兵”。并且,他认为如果
让没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人去打仗,无异于漠视他们的生命,违背了仁德。
参考译文:
12.7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
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13.29 孔子说:“善人教导训练百姓七年时间,就可以叫他们去作战了。”孔子说:“让没有受过训练
的人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让他们去送死。”
15.1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
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三、课内基础部分(20分)
20.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逋慢”的“逋”应读作 bū;“小觑”的“觑”应读作 qù;
B.“茶峒”的“峒”应读作 dòng;“傩送”的“傩”应读作 nuó;
第15页/共20页
D.“荷枪”的“荷”应读作 hè;“叱咤”的“咤”应读作 zhà。
故选 C。
21.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该项三个字的读音分别是 wēi、wèi、wēi。
B.该项三个字的读音都是 lài。
C.该项三个字的读音分别是 bēi、bì、bài。
D.该项三个字的读音分别是 méi、mèi、méi。
故选 C。
22.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赢弱”的“赢”应写作“羸”;
C.“绊嘴”的“绊”应写作“拌”;
D.“陷井”的“井”应写作“阱”。
故选 B。
23.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的能力。
A.见:是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如何。句意:父亲就去世了。
B.吊:慰问。句意: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察:察举。句意:察举臣为孝廉。
D.笃:病重。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矜:怜悯。句意:还受到怜悯和抚养。
故选 C。
24.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著有三部小说集《呐喊》《野草》《故事新编》”错误,《野草》是散文诗集。
故选 A。
25. 【答案】 ①.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②. 此心吾与白鸥盟 ③. 深巷明朝卖杏花 ④. 茕茕孑立 ⑤. 而刘
夙婴疾病 ⑥. 风帘翠幕 ⑦. 纵豆蔻词工 ⑧. 蜀道之难 ⑨. 难于上青天 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飧”“鸥”“茕”“孑”“夙婴”“蔻”。
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8分。
【答案】26. C 27. D
28. 示例:①多用短句,口语化。文章在表现北京人槐树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场景时,大多用短句,口
语化,语言既活泼灵动,又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第16页/共20页
②引用诗句。引用诗句的内容更好的诠释了人们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以及北京人槐树下最快意之事。既丰富
文章的内容,又使表意简洁凝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9. ①不惧艰难,顽强生存的象征;②家园故土与慎终追远的象征;③君子之风的象征;④古都北京的历史
符号;⑤市井民生与平凡生活的象征。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其语境义。
C.“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中“参差”的意思是“掩映、遮掩”之意,结合语境来看,“这绿海就大
部分是槐树造成的”意在强调槐树之多,故“市房”被槐树遮掩着,若隐若现。如果解释为“纵横交错地
排布”,给人只见“市房”、不见“槐树”之感,不能体现槐树多而有韵致。
故选 C。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幽远而感伤的氛围”错,文章开头“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实
为盛夏北京一道胜景”一句,“胜景”表达的是喜爱,而非“感伤”。
B.“能唤起慎终追远之情,实为树中‘君子’”错,依据原文“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
盖广间,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又多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
风’”来看,被认为槐树“有君子之风”是因为:槐树枝繁叶茂,又有坚韧不拔的个性。
C.“槐树浑身都是宝,……因而成为‘新燕京八景’之一”错,槐树成为新燕京八景之一的原因是槐树之
多,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且“是当代北京人内心无法离舍的美好情愫”,并非是过去困难时期槐树的用
途。
故选 D。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多用短句,口语化。“每逢得暑,夏雨初歇”“街头巷尾、胡同深处、朝暮之间”“听广播、侃大山、
下象棋,或者吃西瓜、喝啤酒、撸烤串”等句子,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槐树下的生活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语言简短,口语化的形式,既活泼灵动,又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②引用诗句。划线句子引用了明代李之世的诗句“一树繁阴澹古姿,秋来黄叶点阶墀,月明贪玩疏疏影,
坐到露凉人睡时”,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月下槐树的清凉疏朗的景象以及人们树下的美好享受,成为人们美
好的回忆;又引用了宋人洪皓在《咏槐》中描述的情景,平民百姓闲暇时光树下独酌的闲适,切合北京人
槐树下最快意之事。引用诗句既丰富文章的内容,又可使所表达的意思简洁凝练,具有文化底蕴,增强作
品的感染力。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说到“槐树生命力极强,根深蒂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古槐不死,枯
第17页/共20页
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可见,槐树生命力极强,具有“休眠”特性,能在艰难环境中重萌新
枝、焕发芳华。而这就像人遭遇困难时不畏艰险,既有静待时机成熟的智慧,又有顽强生存的勇气。
第三段中,作者直言“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
腾”“槐寄托太多……意蕴家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安”,可见槐树因其“老”“旧”“大”的特点,
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和慎终追远情感的共同图腾。
第四段中,作者重点描绘了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的形象特征,并说明其加之多植于北方,
具有坚韧不拔的个性,因而自古被认为“有君子之风”。
第五段中,作者在段首就说明“槐与北京如风雨伉俪,一伴千年”,然后描述了老北京庭院、北京胡同等
地遍植古槐的现实事例,更是借助张恨水的作品加以佐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槐树与北京有着悠久的历
史渊源,成为古都北京千年风雅薪火相传的“活化石”与历史符号。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着重展现了槐树与胡同巷陌、市井民生的紧密相连。对此,作者直言“槐下生活琐碎
且认真,正如槐米一样朴素细密,也如槐花一样粲然芬芳,所有的平凡与珍重,都一一化入人们的衣食住
行和恩怨情仇里”,可见槐花朴素细密的花朵和坚韧不拔的品格,正象征着人们平凡而珍重的生活,给予
人们不灭的希冀和长情的陪伴。
五、作文(本大题共两小题,总计 60分)
30.【答案】翠翠是《边城》中爱与美的化身,她被湘西的美景和美好人情养育,有着不知世事的天真。但
她却经历了爱人出走、爷爷去世的人生打击,翠翠仿佛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离别和苦痛,不全是憾事,它
教会了我们在分离中珍惜拥有的幸福,在失去中领略得到的欢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另外一种成
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人或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解答此
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首先,审读题干注意几个关键点:(1)选材范围是“《呐喊》《边
城》中选择一个人物”;(2)中心内容是谈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3)具体要
求是“写出人物姓名,150 字左右”。
然后,选择作品人物,确定中心内容,比如,《边城》中天真善良、温柔清纯、集“爱”与“美”于一身
的翠翠,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爱的执着和人性之美。《呐喊》中的阿 Q 是一个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
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十分麻木不仁的人物。他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独特的自我
安慰方式。现代社会压力巨大,偶尔使用“精神胜利法”减压是可以的,但不能真的被其自我蒙蔽,失去
奋斗的动力。
写作思路:比如选择《呐喊》中的孔乙己,他是一个贫穷潦倒、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
人、死要面子、好吃懒做的读书人。他常常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但他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身份和自尊。
给我们的启示,可以谈当代青年不能成为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尤其在择业之时,不能盯着大城市的工作
岗位,而应该结合自身所学选择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尤其是到基层锻炼,是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50分)
第18页/共20页
31.【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材料作文题。
本题要求考生在研读《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分析自己对
于文艺作品见证反映时代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材料中提到的现当代文学,它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
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也就是
说,他们的“时代映像”不仅仅只是表面的,更能鞭辟入里,挖掘到深层次的时代心理与文化内蕴。就比
如沈从文通过《边城》中人物的正直与热情,呼吁保留这些品质在年轻人的血里和梦里,重新燃起年轻人
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老舍则通过一个大茶馆展现小社会,用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而对于试题所给的“时代映像”这一标题,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所观察和思考的“时代”,不能仅仅是
附表中所列的那些过往时代,而更应以古鉴今,思考过往文艺作品所映照的社会现实又能够为当今时代给
予怎样的历史经验。对此,考生可以借助附表所列的一些文学作品,或自己的阅读经验或影视作品欣赏经
验,去探讨文学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心理、传达时代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比如,从整体时代的
宏观角度,可以说文艺作品能够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历程、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人的自觉和个性
等;从个人发展的微观角度,可以说文艺作品的映像作用在于能够启迪年轻人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情感,
培养个体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等。
立意:
1.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
2.用文艺作品记录历史。
3.染乎世情,系于时变。
32.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试题材料以一组简单的排比句,向我们展现了“地点”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一个地点,首先让我们映入眼
帘的,自然是这里的独特风景,比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杏花疏雨,比如西北边塞的大漠孤烟、长河落
日。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风采各异的独特风景。自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地点里,我们也能
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在这一个地方成长、劳作、相亲相爱、繁衍生息,既孕育了生命,也创造
了历史。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人群在这里聚族而居,长此以往,也就产生了独属于该地的
风俗特色。由此可见,只要抓住这一个地方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文,我们也自能找好角度,拍下一张完美
的照片。
试题要求以“ ,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作记叙文,也就是要求考生从一张照片的角度,切入到
对这个地点风景、人、风俗等的感受中去。而哪些地点可以成为我们的观察对象呢?对此,试题也给出了
限制,要求考生从表格中任选一项,如未庄、湘西茶峒等。考生要注意结合课文所学,找准角度,虚拟自
第19页/共20页
己回到历史现场,或故地重游的经历,抓住其中的风景、人、风俗等,展现自己对于此地的独特感悟。比
如,若选未庄,可以介绍照片中未庄的小桥流水,阿 Q 等人的人物图像,表达自己的历史反思。若选秦地
(陕西),则可以抓拍一张人们在农忙后齐聚看秦腔戏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这一群勤劳朴实、热爱生活
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立意:
1.湘西茶峒,我为你拍照。(描绘湘西淳朴热情的风土人文)
2.陕西延安,我为你拍照。(重游革命故地,传承红色精神)
3.英国康桥,我为你拍照。(叙述在康桥遇见梦与美的经历)
第20页/共2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