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5 16: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在教材位置上上承前两课远古人类、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下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朝序上都起到过渡作用。在距今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形成联盟,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的发现也证明了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通过遗址的挖掘、文物的出土以及考古学家的发现都能够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先前学习了远古人类和原始农业等知识,对原始社会有了初步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良好基础。不过,七年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甚了解,多数学生只知道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对于当时的具体历史不够清楚,不能区分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等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从文物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道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了解炎黄联盟的形成、逐鹿之战,尧、舜、禹的禅让的概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掌握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发现的意义;知道炎帝、黄帝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区分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认识先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大禹的创新、奉献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典型代表、中华文明起源、部落联盟等史实。
五、教学难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板书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研读。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炎、黄二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么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三课,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知道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了解考古发现,思考脑海中有关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 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出示文字材料,界定“国家”形成的标志——何为“国家”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中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 【讲授】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 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阐述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请同学据此,并结合课本15页说出什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明晰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形成的标志。 【回答】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回答】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铺垫。 结合课本,归纳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设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并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贰·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遗址 出示图片和《良渚古城遗址》题纲,请学生结合课本16页,自主学习良渚古城遗址的时间、地点、构成、规模和水利工程意义。 出示良渚古城遗址的建筑、贵族墓地的特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这些特点,能够反映出什么信息? 【提问】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出示代表神权的玉琮、精美的手工玉器:嵌玉漆杯、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图、神人兽面纹、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图片,请同学结合图片,讨论交流,这些图片都反映出什么信息? 自主学习课本 【回答】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时间),位于浙江余杭(地点),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规模)。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 合作探究 【回答】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回答】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讨论交流 【回答】这些反映了神权崇拜、发达的宗教信仰体系;艺术发展,手工业水平提高;大型城市的出现;玉器是权力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贫富分化、阶级差异等等。 结合课本,主动找到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良渚古城遗址建筑墓地的特点中发些信息,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交流答案,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认识良渚古城的发现,对于我国文明的重要意义。 结合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从中发现哪个时期的一些关键信息,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
2.陶寺都城 出示陶寺都城示意图和《陶寺都城》题纲,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7页,找到陶寺都城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特征。 【提问】通过对比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这能够说明什么? 出示陶寺都城相关视频和出土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归纳陶寺都城发现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课本 【回答】陶寺都城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增、玉钺、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回答】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回答】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自主找到答案。 通过对比墓葬以及墓葬品的差异,发现当时社会的阶级性相当明显,提升历史解释和历史分析的能力。 认识陶寺都城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出示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学文化区,请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课本18页,能够得到哪些信息? 观察图片,阅读课本 【回答】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通过观察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学文化区,发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叁·远古的传说
1.部落联盟时期 【提问】出示地图,黄帝、炎帝、蚩尤图片,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当时在黄河流域有哪些较大的部落呢? 2.阪泉之战 出示阪泉之战地图,提问学生作战双方是何人?谁最终胜利了?结果怎么样? 图示阪泉之战的情况。 3.涿鹿之战 出示涿鹿之战地图和填空,图示涿鹿之战情况,请同学据此完成文字版填空内容。 4.华夏族的形成 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材料研读,并完成任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5.尧舜禹的禅让 【提问】出示尧舜禹人物图片及其在位主张。在黄帝之后比较有名的部落首领有哪几个?他们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该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6.大禹治水 【提问】出示大禹治水图片和史料、你能讲述大禹三过 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吗?从中你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回答】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 【回答】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回答】涿鹿之战后,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 炎黄部落逐渐形成为________。(华夏族)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_________ 。(人文初祖) 材料研读,完成任务。 【回答】华夏民族是众多错居杂处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 【回答】尧舜禹。禅让制,即通过民主推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回答】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材料、完成任务、回答问题等等方式,学习部落联盟时期的著名战役,华夏族的形成以及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通过了解大禹治水的事迹,学习大禹的创新、奉献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提问】问题思考: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思考问题,自由讨论 【回答】远古传说是口述史料,真实历史是实物史料。两者都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都有经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等等。 明确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辨析,明确传说与真实历史之前的区别。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了解了早期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部落联盟等相关内容,明确了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的关系,更是从中认识到先祖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感受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骄傲。 按照老师板书内容,回顾所学知识,并记录好笔记。 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加强学生记忆。
九、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