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分层作业
考向1.秦的暴政是重要考向,常考查暴政的表现与影响,与秦末农民战争联系起来。
考向2.陈胜、吴广起义属于高频考点,侧重其革命的首创精神与大无畏精神。
考向3.巨鹿之战属于高频考点,考查战争的特点与影响;秦朝的灭亡的标志是易错点,备考需要关注。
1.【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说明当时秦朝( )
A.刑罚残酷 B.赋税沉重 C.徭役繁重 D.经济遭到破坏
2.【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有学者指出,“秦的很多做法恰恰是法家所反对的,韩非《亡征》篇中列举的一百多种国家灭亡的征兆,秦始皇的做法就占了好几条。”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的速亡( )
A.与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B.在于摒弃了法家的治国思想
C.起因于反秦势力的日益壮大 D.源于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3.【跨学科 数学】如图可知,秦朝( )
A.徭役十分繁重 B.赋税非常沉重 C.妇女人口过多 D.人口结构复杂
4.【跨学科 语文】“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手法来统一舆论,控制思想,是不可能成功的。”与该材料观点相同的诗句是( )
A.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B.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C.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D.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材料反映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A.遇雨误期 B.法律严苛 C.兵役繁重 D.交通阻断
6.【跨学科 美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 D.西汉建立初期
7.【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破釜沉舟的典故来源。与破釜沉舟相关的战役是( )
A.楚汉之争 B.垓下战役 C.漠北战役 D.巨鹿之战
8.【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命令将士破釜沉舟,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里的“主将”领导了(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9.【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忽视思想建设
10.【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据此可知秦朝( )
A.兵役繁重 B.刑罚残酷 C.强征赋税 D.劳役繁重
11.【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国民素质不高 C.刑法严酷 D.民法制观念淡薄
12.【跨学科 语文】“以诗证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所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①修建长城 ②秦末农民大起义 ③长平之战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跨学科 综合】七年级(1)班同学们开展研讨活动时收集到如下图片,由此判断同学们研讨的主题是( )
儒家思想的发展 B.秦朝的巩固措施
C.秦朝灭亡的原因 D.严刑峻法的危害
14.【跨学科 语文】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起义的领袖是( )
A.项羽、刘邦 B.陈胜、吴广 C.韩信、张良 D.刘秀、朱元璋
15.【核心素养 时空概念】同一历史事件可以使用不同的纪年方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20世纪夏朝建立 B.公元前7世纪晚期西周灭亡
C.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统一 D.公元前3世纪早期陈胜吴广起义
16.【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的统治起决定作用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
B.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C.刘邦率兵直逼咸阳
D.秦二世被逼自杀
17.【跨学科 综合】下列能够证明秦朝速亡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三字经》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B 秦朝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C 《汉书·武五子传》 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
D 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二世之后,于这一年九月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
A.A B.B C.C D.D
18.【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他们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按法律应当斩首。‘将军您讨伐残暴的秦朝,按功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张楚王。各郡县中吃尽官吏苦头的百姓,都纷纷响应。”(摘编自《史记》中《陈涉世家》的白话译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恰巧遇到天下大雨致道路不通 B.天下百姓受秦朝逼迫已经很久
C.陈胜十分想被拥立为张楚之王 D.郡县受苦的官吏百姓支持陈涉
19.【新素养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级上册
材料二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走到大泽乡,他们当中的两位领导人号召大家说,我们因雨误期,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去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的统治状况。
(2)材料二所述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怎样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20.【跨学科 综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
图一统一文字 图二统一货币
【秦之亡】
材料二 ①“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腰斩”“枭首”“弃市”“车裂”“凌迟”……
②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1)分别从文化、经济角度概括图一、图二在“秦之兴”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二者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归纳概括材料二中①、②所体现的秦的暴政。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4)结合所学和以上问题的回答,总结秦之亡给我们留下的教训。
21.【新素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二 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翦伯赞评价秦始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归纳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B A C D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B C B C B B A
1.A
【知识点】秦朝的暴政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可知,反映的是秦朝时期刑罚残酷,监狱里到处都是犯人,A项正确;赋税沉重是指人民需要缴纳给国家的赋税比较多,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徭役繁重是指人民需要承担繁重的徭役、兵役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经济遭到破坏,与题干“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知识点】秦朝的暴政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一些做法是法家所反对的,且这些做法被视为国家灭亡的征兆。考虑到秦始皇的许多政策,如沉重的赋税、徭役、严酷的刑罚等,这些都与“暴政”紧密相关。因此,学者的论断很可能在暗示秦朝的速亡与这些暴政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秦朝摒弃了法家的治国思想,而是指出秦始皇的某些做法与法家理念相悖,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反秦势力的壮大与秦朝速亡之间的直接关系。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秦始皇的某些做法与法家理念的冲突,以及这些做法可能导致的国家灭亡,排除C项;学者的论述主要围绕秦始皇的做法与法家理念的冲突展开,并未涉及社会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3.A
【知识点】秦朝的暴政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阿房宫、修骊山墓、筑长城、戍五岭、修驰道、运粮饷等每年服役的人接近五百万,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故题干反映了秦朝徭役十分繁重,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赋税,无法得出赋税是否沉重,排除B项;题干图示妇女占一半,不能说明秦朝妇女人口过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结构复杂,排除D项。故选A项。
4.B
【知识点】焚书坑儒
【详解】根据题干“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手法来统一舆论,控制思想,是不可能成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诗句“坑灰未冷山东乱”提到的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刘项原来不读书”提到的历史事件是刘邦和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B项正确;“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反映的是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的妇女身上的观点,排除A项;“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表达的是对蜀地佳人的深深思念,排除C项;“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批评了南宋君臣苟且偷安,偏安于江左,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排除D项。故选B项。
5.A
【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由题干材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知,其意思是因为下大雨,道路不通,导致误了期限,而误期按照法律是要被斩首的。这直接说明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遇到大雨,导致误期,面临被斩首的威胁,A项正确;法律严苛和兵役繁重都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BC项;题干没有涉及交通阻断,排除D项。故选A项。
6.C
【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据图片信息“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这是在秦二世统治时期,C项正确;秦王嬴政建立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在秦朝建立后,排除A项;秦始皇统治时期,其在公元前210年去世,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与西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D
【知识点】巨鹿之战与秦灭亡
【详解】根据题干“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和所学知识可知,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成语由此而来,D项正确;楚汉之争指的是项羽和刘邦的斗争,与破釜沉舟无关,排除A项;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被围,突围后自刎,排除B项;通过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排除C项。故选D项。
8.A
【知识点】巨鹿之战与秦灭亡
【详解】由题干材料“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命令将士破釜沉舟,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开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以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这次战役被称为巨鹿之战,A项正确;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383年,东晋与前秦之间发生的一场著名战役,排除C项;南宋初年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排除D项。故选A项。
9.B
【知识点】巨鹿之战与秦灭亡
【详解】根据题干“秦统一后,原六国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胜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秦帝国在施政过程中对传统的改变过速,激化了与原六国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矛盾,多个因素导致了秦朝的覆灭,B项正确;题干主旨是探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诸多因素,“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以偏概全,排除A项;精英知识分子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秦瓦解的原因之一,这和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项;秦朝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不忽视思想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知识点】秦朝的暴政
【详解】根据材料“秦简……盗窃……断去左足……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和所学所学可知,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可知,秦朝的刑罚残酷,B项正确;兵役繁重指的是人民经常被统治者征调入伍作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强征赋税指的是统治者强制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劳役繁重指的是统治者经常强迫人民出劳力当差服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知识点】秦朝的暴政
【详解】据题干“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大量的人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刑关押,这与“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描述相符,即体现了秦朝时期刑刑法严酷,C项正确;社会治安混乱通常指的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暴力、犯罪和混乱状态,“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主要反映的是犯罪现象较多,不一定是社会治安整体混乱,排除A项;犯人多与国民素质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国民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教育水平、道德观念等,与监狱中的人数多少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法制观念淡薄可能导致人们不遵守法律,但题干并未直接提及人们对法律的态度或观念,只是描述了犯人的数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知识点】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根据材料“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的意思是烧书的火坑还未冷下来,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所以其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秦末农民大起义,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修建长城是秦始皇的贡献,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长平之战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知识点】焚书坑儒、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坑儒谷”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地,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及文化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包含多种残害肢体的肉刑等,引起人民极大不满;大泽乡起义是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农民大起义。以上图片共同反映的主旨是秦朝灭亡的原因,B项正确;A、D两项表述片面,排除AD项;B项与大泽乡起义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14.B
【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起义的领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在反秦的浪潮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可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韩信、张良是刘邦身边有两位智谋非凡的谋士,排除C项;刘秀建立东汉、朱元璋建立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纪年方法
【详解】据题干图示时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换算为世纪的方法是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C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属于公元前21世纪早期,排除A项;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属于公元前8世纪,排除B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知识点】巨鹿之战与秦灭亡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7年,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刘邦率军逼近咸阳、秦二世被逼自杀奠定了基础。从此秦朝一蹶不振。因此,项羽率军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对推翻统治者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不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之后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败,没有对秦朝统治造成决定性的威胁,A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决定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据所学,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秦朝从此一蹶不振。对推翻秦朝统治者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此确定答案。
17.B
【知识点】秦朝的暴政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等类型,实物史料相对可信度最高,具有客观真实性,而文献史料由于当事人的立场等因素,可能带有主观色彩,需要更多的史料加以验证,据此分析,《三字经》《汉书·武五子传》属于文献史料,而秦朝刑具属于实物史料,相对可信度最高,B项正确,排除AC项;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是后世学者依据史料而写的著作,不能说可信度最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根据“陈胜于是被拥立为张楚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根据“他们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按法律应当斩首”可知,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恰巧遇到天下大雨致道路不通,A项正确;BD项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排除。故选A项。
19.(1)赋税沉重、徭役与兵役沉重、法律严苛。
(2)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3)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治国要关注民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等。
【知识点】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可归纳出赋税沉重;根据“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可归纳出徭役与兵役沉重;根据“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可归纳出法律严苛。
(2)事件:根据材料二“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所述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关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秦的暴政是材料二反映的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3)启示:根据材料反映的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发生可从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治国要关注民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0.(1)作用:图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二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或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影响:巩固国家统一。
(2)①刑法残酷(严苛)②兵役、徭役重。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暴政亡国;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从秦亡原因得出,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图一统一文字”结合所学可知,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一“图二统一货币”结合所学可知,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或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统一文字和货币有利于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国家的统一。
(2)暴政:根据材料二“‘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腰斩’‘枭首’‘弃市’‘车裂’‘凌迟’……”可知,秦朝刑法严苛;根据材料二“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可知,秦朝兵役、徭役繁重。
(3)事件:根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夏,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领队的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地位: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教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暴政亡国、关注民生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暴政亡国;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21.(1)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2)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3)功与过: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秦始皇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他又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
基本方面:全面;一分为二。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朝的暴政
【详解】(1)看法:根据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
(2)依据:根据材料二“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主要是因为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3)功与过: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秦始皇的功在于: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的过在于: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他对人民实行暴政,采用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秦朝走向灭亡。
基本方法:结合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人物要具有全面性,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