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教学设计)
01课标解读 02教材分析 03学情分析
04学习目标 05情境任务 06课时安排(八课时)
07难点突破 08跨学科学习 09背诵清单
10复习设计 11大事年表 12单元评价
01【课标解读】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02【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七节正课组成。
本单元由七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汉朝)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得到发展。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介绍秦朝如何通过征服其他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包括秦始皇的统治和制度创新,以及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重要措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讲述了秦朝末年由于严苛的法律、重税和劳役导致的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统治。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以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发展和实行宽政而著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这一课探讨了西汉后期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这一课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以及最终的衰落。东汉是西汉之后的一个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经历了自己的兴衰过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这一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这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探讨了秦汉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纸术的发明、天文学的进步、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单元大概念架构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三单元: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9课引语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第10课引语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课引语旁配有《“汉并天下”瓦当》和《“与天久长”瓦当》,第12课引语旁配有《史记 平准书(书影)》,第13课引语旁配有《东汉宅院画像砖》,第14课引语旁配有《玉门关遗址》,第15课引语旁配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0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尽管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历史典故,但是缺乏系统性,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缺乏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所以处理教材的原则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根据2022年课程标准,教师要尽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开展教学。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尝试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还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等,尽量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的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可通过下列一些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04【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目标1.秦的统一与灭亡:
简述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结果,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措施及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2.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与结果、意义;知道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3.西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道西汉王朝的建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内容;通过秦亡汉兴对比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评价汉武帝。(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东汉的兴衰:
知道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的表现;知道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的衰落;知道黄巾起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5.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通过张骞凿空西域的主要史实,通过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历经的千辛万苦,让学生体会其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解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教材相关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体会大汉王朝的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对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拓展,把古代历史拉进现实之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6.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张仲景、华佗等历史人物的贡献,体会秦汉时期的我国科技取得较高的成就;通过《史记》与佛教、道教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05【情境任务】
情境1、通过设计历史年代尺,梳理秦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初步了解中国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情境2、识读图文资料:秦皇陵兵马俑、秦灭六国形势图、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铜量、铜权、秦朝形势图、知识拓展(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坑儒谷碑、《陈胜吴广大起义》、《秦末起义形势图》、知识拓展(各路反秦势力)、“汉并天下”瓦当、“与天久长”瓦当、汉高祖像、汉文帝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和帛画、《史记--平准书》书影、汉武帝像、汉朝耧车、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五铢钱、董仲舒像、卫青墓、霍去病墓、西汉形势图、知识拓展(汉武帝确立察举制)、东汉宅院画像砖、光武帝像、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东汉形势图》、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东汉击鼓说唱俑、知识拓展(州牧割据)、玉门关遗址、张骞拜别汉文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西汉鎏金铜马、东汉锦袜、《丝绸之路图》、《汉朝海上航路图》、西汉鎏金铜马、东汉锦袜、知识拓展(南海诸岛)、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纸地图、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河南南阳医圣祠、西汉经络漆人、秦简九九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四川成都青城山、河南洛阳白马寺、《论衡》书影、知识拓展(汉赋与乐府诗),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情境3、通过秦汉时期历史典故、历史人物故事会(如秦始皇、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汉文帝、汉景帝、卫青、霍去病、刘秀、张骞、班超、蔡伦、张仲景等)及相关视频的搜集、播放,体会历史人物身上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情境4、介绍秦朝疆域图、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西汉形势图、东汉形势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等资料,通过历史时序演变,明确历史发展进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情境5、创设生活情境,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医、《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等传统文化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情境6、运用详实的史料,立足唯物史观,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张骞、蔡伦、张仲景等人的功过是非——唯物史观。
情境7、搜集秦汉时期出土的秦皇陵兵马俑、秦坑儒谷碑、“汉并天下”瓦当、“与天久长”瓦当、金缕玉衣、东汉宅院画像砖、·四川成都青城山、河南洛阳宝马寺、《论衡》书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唐朝敦煌壁画-局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和素纱单衣和帛画、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史记》书影等举办出土文物鉴赏会,认识出土文物在考古中的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情境8、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卫青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的脚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成熟后在班级或校内演出。
情境9、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展开讨论,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秦汉时期的具体表现”等。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情境10、新教材新增了“学史崇德”,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情境11、课堂活动示例:
活动主题:从秦陵兵马俑看秦的统一与灭亡
活动目标:
①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②学会根据历史信息解释历史现象,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③感悟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①播放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的片段,了解秦陵兵马俑被发现的过程及概况,认识秦陵兵马俑蕴藏着的历史信息,为当下研究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②分析秦陵兵马俑的兵种、军阵布置、武器装备等,感受秦朝的强盛国力,理解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③分析建造秦陵兵马俑所反映出来的浩大工程量,并结合秦朝百姓承担各种徭役、兵役的人数,认识民众的负担沉重,得出秦亡于暴政的结论。
④分析秦陵兵马俑神态逼真、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引入学者对秦陵兵马俑的赞叹,感受秦陵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活动说明:
本活动旨在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对历史遗迹进行考察分析,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历史学习。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有助于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历史解释,并涵养家国情怀。
06【课时安排】(七课时同步教案——见同步教案+一课时单元复习)
8课时
第1课时:第9课 秦统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2课时: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第3课时: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第4课时: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武帝的文韬武略)
第5课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6课时: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第7课时: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科技先进、文化勃兴)
第8课时:单元复习
07【难点突破】
难点一: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难点二:秦朝与西汉初年在治国思想方面的异同?
项目 秦朝 西汉初年
治国思想 法家思想 黄老学说(道家)
原因 全国刚刚统一,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一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汉初民生凋敝,急需恢复社会生产力
表现 加强中央集权,严刑重典,横征暴敛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结果 成为短命王朝 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启示 政府要重视民生,要以人为本,要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
难点三:汉武帝为什么要实施“推恩令”来加强中央集权?
(1)减少阻力。如果直接撤销诸侯国,诸侯王势必抵制。而采取“推恩”的办法,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推恩”分封合情合理,诸侯王不好抵制,削藩的阻力就减小了。
(2)效果好。一方面,通过“推恩”分封,王国势力越分越弱,无力对抗中央;另一方面,诸侯王其他子弟由于也能分封土地并授爵为列侯,对中央心存感激。
难点四: 东汉衰败的原因
(1)统治阶级的腐化:东汉末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到灵帝时,公开卖官鬻爵;官员为了攀升,开始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几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交替专权。由于中央政府的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势力开始逐渐膨胀。
难点五: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
①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
②西域的核桃、葡萄、宝石、乐器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④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为以后汉对西域进行行政管辖打下了基础。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当今中国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商贸要道。
08【跨学科学习】
地理学科:《秦朝形势图》《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西汉形势图》《东汉形势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金融学:秦朝统一货币、西汉盐铁专卖
建筑学:秦始皇陵兵马俑、灵渠、东汉宅院画像砖
地理学科:农历和节气、南海诸岛
哲学:道家、佛教
医学:张仲景、华佗
09【背诵清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背诵清单与思维导图】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1)社会因素: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政治因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3.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1)时间: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
(2)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始确立】
1.开创: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
3.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统一货币(在全国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来流行隶书)。
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4.军事: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防御匈奴进攻)。
5.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名师点拨】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秦国是周朝时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朝是秦国国君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秦朝推行的郡县制是由商鞅变法开创的县制演变而来的。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 秦的暴政
1.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3.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4.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史称“焚书坑儒"。
5.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闷杀工匠,残杀兄妹,四处巡游,穷奢极欲等)(宦官赵高更是飞扬跋扈,连秦二世也不放在眼里,在他的身上还产生了一个成语:指鹿为马)。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公元前209年(公元前三世纪末)夏,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直接原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2.经过:起义军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一度直逼咸阳。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由于缺乏后援,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起义失败。
3.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秦朝灭亡(2024年教材新增)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名师点拨】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秦末农民起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
3.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失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4.项羽、刘邦起义:项羽巨鹿之战击败秦军;公元前207年,刘邦推翻秦朝。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
(一) 楚汉之争
1.人物: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
2.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
3.性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4.结果: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语: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规律探究】一般情况下,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个朝代末期出现农民起义的原因大多是基本相似的,主要表现为统治者残暴或无能、朝政腐败、人民负担沉重,流离失所(主观原因)、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客观原因),最终爆发起义。
(二)、西汉的建立
1.概况:①时间:公元前202年 ②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③都城:长安;
2.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①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②表现:西汉建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③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规律探究】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大多开明,他们往往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通过采取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同时辅以兴修水利、减轻刑罚等举措,使社会局势迅速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进而出现盛世局面。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实施者:汉高祖及其继任者
3.措施: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4.结果: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5.和亲政策: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三、“文景之治”
1.人物:汉文帝和汉景帝。
2.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苛刑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地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规律探究】一般情况下,盛世局面的表现表述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文教昌盛;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往兴盛等。
4.地位:“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5.影响:为西汉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规律探究】文景之治的出现,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轻徭薄赋;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
【名师点拨】
1.项羽和刘邦进行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战争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战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2.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3.治世,即和平昌盛之世,通常是指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统治局面。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一、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统一国家内部的离心力量。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于是,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还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这样,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加强经济管控(2024年教材新增)
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当时,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他还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1、背景: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3.推行: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影响: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四、北击匈奴
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 Modu )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政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经过河南、河西战役,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率军穿越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决战,取得胜利。霍去病也挥师北进,痛击匈奴军队,大获全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名师点拨】
1.汉武帝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而非大学。
2.西汉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西周分封制借各地诸侯来保卫周王,西汉推恩令是逐步削弱藩王的实力,二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4.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尊崇儒,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5.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则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王莽建新: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2、东汉建立: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乘机起兵,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还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当时,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一)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人。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二)豪强大族势力壮大
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此时势力不断壮大。他们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特点: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3)爆发时间:184年
4)领导人:(创立太平道)张角。
5)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6)结果及影响: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名师点拨】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张骞( qiān)通西域 (史称“凿空”)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过程:(1)第一次: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②时间:公元前138年;③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2)第二次:①目的: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②时间:公元前119年 ③结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意义: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2)内容: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马、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原。
(3)意义:①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②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
路线:(1)山东——黄海——朝鲜、日本
(2)中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设置西域都护 时间 汉宣帝在位时
概况 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 (1)管辖新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2)推动西域发展:加速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2)对东西方交流: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往来商旅的安全,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超通西域 概况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受阻于安息(古代波斯),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影响 使西域各民族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名师点拨】
1.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并没有开辟丝绸之路。
2.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它有力地证实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变化:(甲骨文)龟甲、兽骨——青铜器——简帛——纸
发明纸的原因:用简帛做书写材料有何弊端?
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纸的发明:西汉时期 。西汉早期的麻纸。甘肃天水(说明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 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3.造纸术的改进: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扩大原料来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4.造纸术传播的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2024年教材新增)
(一)医学成就:
1.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①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发展了“治未病”理论。 ②地位: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③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2.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①擅长针灸、汤药,能实施外科手术;②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③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二)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至迟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有今天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三)农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氾胜之书》代表了农学的成就。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三、司马迁与《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评价《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学习司马迁勤奋好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道教能够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①道教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
②治病传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3.佛教: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帝令在洛阳建的白马寺;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及建筑、雕刻、绘画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思考: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利用宗教?
①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等级秩序。
②消磨劳苦大众的斗争意识。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名师点拨】
1.造纸基本方法在西汉已经掌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道教是一种宗教,而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不能将二者混淆。
3.佛教诞生于印度,西汉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4.《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思维导图
10【复习设计】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目标1.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目标2.了解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基本史实。目标3.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目标4.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原理分析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巩固统一的措施。2.时空观念:通过中外的时间轴,能把秦汉时期放在世界中整体来看,让学生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将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等引入教学,用史实说话,培养实证意识。4.家国情怀:研读史料,进一步理解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方面: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并完善。2.经济方面:秦朝推行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3.思想文化方面: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作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秦汉时期科技文化都有突出成就。
课时 1
教学重点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光武中兴”;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因为是复习,所以更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进一步的整合,重视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敏感和掌握,重视答题技巧的掌握。在这一学情分析下,这一课的学习将重点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基本知识,通过研读丰富的史料来提高阅读素养;通过习题来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的重视,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本节课希望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并能整合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考向定位 1.关于秦的统一意义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备考的重点,以多种题型进行考查;也常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2.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属于高频考点。能力要求多为识记、阅读、理解等,主要注重根据史料记载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也常常通过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归类进行考查。3.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这两个考点在近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其中,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与意义是考查重点。4.丝绸之路的考点在近年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考查其路线、意义,也常与当今的一带一路联系起来,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等题型。5联系史实,对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张骞的评价是本单元的重点。6.考查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常与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联系在一起考查,以选择题形式为主。
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地图、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动,提升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提前制作课件及评价检测
【复习过程】
【复习导入】
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一片段,提问:影视片中汉武大帝文韬武略,历史现实中的汉武帝是这个样子吗?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以视频导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环节】
环节一、自主复习(限时)
【教师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至第15课的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秦统一中国
1、公元前230—— ,秦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长期的 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
2、秦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有如下一些条件: ,秦国实力最强;顺应民心,符合 ;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3、为巩固统治与维护统一,秦始皇建立一套 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 ”,中央设 、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与 ,地方上推行 ,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统一货币,将 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还统一度量衡;文化上以 作为标准文字,为加强思想统治,实行了 ;在民族关系方面,为防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 的万里长城 。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朝的 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 。秦朝的暴政表现在“沉重的 ;繁重的 和兵役; 严酷; 的统治更加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209年,直接原因是 ,按律当斩;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陈胜、吴广率众在 起义,后陈胜称王,在陈建立“ ”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结果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 精神,鼓舞后世人民反抗残暴。公元前207年, 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公元前207年,刘邦直逼咸阳, 秦朝。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斗争,最终以 的胜利告终。
三、西汉的兴衰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成为 ,定都长安。刘邦是 。
2、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实行了 政策。其主要措施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 ”,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将 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 (鼓励生产);采取 的政策(轻徭薄赋)。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 ,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3、汉文帝、 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 ”。“文景之治”的取得得益于 、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②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③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 (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4、汉武帝统治时期面临的问题有:政治方面 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发展起来,横行乡里。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颁布“ ”;找各种理由削爵、夺地、除国;把全国分十三州部,各州部设 ,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思想方面思想不统一,混乱。汉武帝采取董仲舒“ 、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使 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经济方面 没有禁绝;富商大贾控制国家 。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将 、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统一调配物资,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军事方面, 统一蒙古草原,南下侵扰中原。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沉重的打击了 ,使之无力与西汉对抗。
四、东汉的兴衰
1、公元25年, (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 ,史称“ ”。
2、 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③合并郡县,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
3、东汉后期,出现了 交替专权,主要表现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4、东汉末年,东汉政治腐败, 频发,民不聊生,爆发了张角率领的 ,动摇了东汉统治,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 。
五、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古代西域指甘肃 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 ,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 。公元前119年,为联系西域各国,加强汉朝同西域的联系,汉武帝派 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5、汉武帝时,开通了通往西方的“ ”,这条路从 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中亚、西亚,直到 ,这条路成为东西方 交流的桥梁。同样是汉武帝时,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从中国 出发,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通过 ,孟加拉湾沿岸,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6、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 西汉王朝设置 ,今 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班勇继承父业, 出使大秦。
六、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
宦官 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蔡侯纸的优点是原料易找,价格便宜, 。
2、张仲景和华佗是 的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提出了“ ”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界尊称他为“ ”。华佗发明了“ ”,被誉为是“外科鼻祖”,创“五禽戏”。
3、西汉时期的 著作《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通史,书中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 时期历史。其特点是体例完备,史料翔实, ,文笔生动。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 上也有崇高的地位,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4、道教是我国的 ,创立于 ,创始人是太平道的张角和 的张陵。
5、佛教起源与公元前6世纪的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 传入中国。佛教的主要教义有人生如 ,熄灭各种欲望与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佛教兴盛的原因在于它符合统治阶级的 ;也可以成为劳动人民的 。佛教的传播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给同学们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自主复习】中的相关问题。
请小组代表(3个学生)来公布你的答案和认识(8—1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
参考答案
一、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争战混战;多民族;
商鞅变法;历史潮流
3.专制主义;皇帝;丞相 ;监察 ; 郡县制;圆形方孔钱;小篆;焚书坑儒;辽东。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1.暴政;反抗 ; 赋税;徭役; 刑罚 ;秦二世
2.遇雨误期;大泽乡;张楚;第一次;革命首创;巨鹿;灭亡;刘邦
三、西汉的兴衰
1.西汉;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皆罢归家;奴婢;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恢复和发展
3.汉景帝;文景之治;汉文帝;以农为本;减轻刑罚;以身作则
4.诸侯王;主父偃;推恩令;刺史;控制;罢黜百家;儒学;私人铸币;经济命脉;煮盐;平抑物价;经济基础;冒顿单于;匈奴
四、东汉的兴衰
1.刘秀;恢复和发展;光武中兴
2.光武中兴;裁减冗官;民族矛盾;
3.外戚宦官
4.自然灾害;黄巾起义;衰亡
五、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玉门关;大月氏;西域;骞
2.丝绸之路;长安;欧洲 ; 经济文化;东南沿海;马六甲海峡
3.西域都护;新疆;甘英
六、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西汉;蔡伦;易于推广
2.东汉末年;治未病;医圣;麻沸散;
3.司马迁;汉武帝;叙事简洁;文学史;离骚
4.本土宗教;东汉末年;五斗米道
5.古印度;丝绸之路;苦海;利益;精神寄托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当堂进行检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能够巩固夯实基础知识: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一);了解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基本史实。(学习目标二);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学习目标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学习目标四)。同时学生回答完基础知识后,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对当堂的检测进行点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地修改并讲解。)
环节二、活动探究
刚才通过【自主复习】我们对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秦末农民战争、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张骞出使西域、“光武中兴”、东汉经营西域、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那么接下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结合【活动探究】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问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1:梳理秦汉时期的时空线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
(抓住时间节点,梳理重大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2:学生自主复习,完成以下知识归纳: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 城 灭亡时间 灭亡原因
秦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 城 灭亡时间 灭亡原因
秦朝 公元前221年 嬴政 咸阳 公元前207年 秦的暴政
西汉 公元前202年 刘邦 西安 9年 王莽篡权
新朝 9年 王莽 西安 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 25年 刘秀 洛阳 220年 曹丕篡权
(通过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展示,能够使得学生拓展思维,贯彻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3: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从中有何认识与启示?
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认识与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
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监察权。
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军事 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认识与启示:
①共同之处: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其举措对后世影响巨大并且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②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实现了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③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集权制度的设置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而且不断完善和加强。
④启示: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的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
(通过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展示,能够使得学生拓展思维,贯彻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本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4: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
项目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不同点 爆发时间
领导人
口号
特点
主要原因
相同点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
项目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不同点 爆发时间 公元前209年 184年
领导人 陈胜、吴广 张角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主要原因 秦朝沉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刑罚等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灾荒连年
相同点 都属于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的黑暗统治,但结果都失败了
(通过小组合作后的课堂展示,能够使得学生拓展思维,贯彻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5: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
材料1: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材料2:“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1)阅读材料1回答: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发现西域”后,西汉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管理的?
(2)结合材料2,分析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中学生,请你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5:
(1)张骞;设置西域都护。
(2)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
建议:在沿线各国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沿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保护沿线生态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落实学习目标中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6: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6:
(1)政治因素: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国家巩固。
(2)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3)民族因素: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4)中外交流:两汉时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
(5)群众因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发明创造,为两汉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条件。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能够落实学习目标中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7: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
评价方法:
①呈现观点-例:XXX是......的人
②按照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原则把人物活动分为积极、消极两方面。
③总结这些活动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7:
功:
(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首创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过: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广建宫殿,大修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
(3)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活动】(教师小结并升华),通过对于本节课的讲授,我们了解了且知道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1、秦统一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措施及影响。
2、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3、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4、“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6、司马迁和《史记》。造纸术的发明造成传播文化的作用。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上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主要内容和时空脉络来总结,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认识事物发展规律。)
【学生活动】完成第三部分【巩固提升】的相关练习题(3分钟左右)
1.秦朝设一官职“掌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纠察之任”。该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县令 D.郡守
2.下图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商、东周、清 B.商、西周、战国、清
C.商、西周、东周、秦 D.商、东周、战国、秦
3.面对压迫,中国人民自古都有勇于反抗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大泽乡起义 B.楚汉之争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4.汉文帝、汉景帝在初春,或在初夏的农忙时节赦免罪人。除此之外,他们还释放奴婢,下诏免官奴婢为庶人。这些举措( )
A.解决了北方匈奴袭扰 B.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
5.西汉某一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 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 算。这一时期史称( )
A.国人暴动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楚汉之争
6.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高祖时候 B.汉文帝时候 C.汉景帝时候 D.汉武帝时候
7.某班同学开展“小钱币,大历史”小型展览活动,以下这组钱币应归入的展览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起义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上两则材料所包含的共同意图是( )
A.不信天命,鼓动起义 B.反对国家户籍制度
C.反对宦官专权 D.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9.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西汉时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开封 D.大都
10.历史著作记载历史发展,人们从中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研究、总结进而形成文化认知。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是( )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汉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D C D B A B C
1.A;【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一,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A项正确;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县令是地方官员,与材料“掌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纠察之任”无关,排除C项;郡守是地方的长官,与材料“掌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纠察之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知识点】西周的灭亡和平王东迁、商汤灭夏、秦朝的建立
【详解】根据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之后是商,西周之后是东周分两段:春秋、战国,在汉朝之前,战国之后是秦朝,C项正确,东周之后是秦朝,而不是清朝,排除A项,战国之后是秦朝,而不是清朝,排除B项;西周之后是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东周之后是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3.A;【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率领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正确;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争夺封建统治权的地主阶级间的战争,不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其性质不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排除C项;黄巾起义发生于东汉晚期,其不符合第一次大规模的限定,排除D项。故选A项。
4.D;【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材料“在初夏的农忙时节赦免罪人”“他们还释放奴婢,下诏免官奴婢为庶人”分析可知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说明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促进了经济恢复与发展,D项正确;“在初夏的农忙时节赦免罪人”意在提供劳动力,解决了北方匈奴袭扰属于军事方面,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C;【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C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末年,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刘秀时期,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6.D;【知识点】王国问题的解决、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武帝的经济措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汉初的几个皇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特别是“文景之治”的形成为西汉鼎盛时期的到来打下基础,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武帝的经济措施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半两是秦朝货币,汉五铢是汉朝的货币,秦汉时期的时代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A;【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东汉衰败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明的是他们不满于所谓“天命所受”的皇权等级,要进行起义。黄巾起义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意思是,原本的天命皇权已经结束,应该通过起义建立新的政权。所以两者发出这样的口号的目的都是不信天命,鼓动人民起义,A项正确;材料中的口号和户籍无关,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当时并未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题干中的口号都是想要通过起义建立新的政权,而并没有提出把矛头指向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B;【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由题干材料“通过这条道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B项正确;洛阳是东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项;开封、大都都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D项。故选B项。
10.C;【知识点】司马迁与《史记》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的历史大事,排除A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排除B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课堂总结】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184年黄巾起义,主要包括:
秦朝、西汉与东汉的建立、秦汉统一措施与灭亡;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治方面:经过国家的统一、制度的创新,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方面:结束了诸侯混战局面,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发展。
民族关系:秦朝修筑长城北击匈奴、西汉开辟丝绸之路等,促进了民族交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发展;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进入初创时期。
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成就辉煌灿烂,世界领先。所以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亮点:
背诵清单的设计比较合理,很好地辅助了教学过程,结合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史料的选择内容广泛,既有文献史料,又有图片史料,通过试题形式的呈现既节省了时间,又落实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学环节还需要再精心设计,教学过渡语言还有待打磨。
11【大事年表】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时间 事件 作用/地位/重要史实
公元前 221 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区别秦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公元前 209 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 207 年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 年 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景帝继续推行,出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 汉武帝统治时期 巩固大一统措施:1.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刺史制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3.铸五铢钱、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加强经济上大一统4.讨伐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公元前 138 年 公元前 119 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公元前 60 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汉前202年-公元9年 司马迁著《史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记述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史事(范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佛教传入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 9 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
公元 25 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 “光武中兴”
公元 73 年 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东汉中后期 外戚宦官专权 出现根本原因:君主专制过度膨胀
公元 184 年 黄巾起义爆发 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东汉公元25-220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九章算术》 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已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华佗擅长针灸、汤药、外科手术
道教产生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2【单元评价】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其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直道等。这位政治家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2.“‘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毛公鼎 B.刀形币 C.半两钱 D.瓦当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胜的反抗精神跃然纸上。与这一呐喊直接相关的是( )
A.南凿灵渠,北筑长城 B.楚汉之争,战乱频繁
C.遇上大雨,戍守误期 D.国家分裂,经济凋敝
4.秦朝方士卢生评价:“始皇为人,天性刚愎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始皇帝想传万世的皇位却偏偏二世而亡。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繁重的徭役 B.推行郡县制 C.严苛的法律 D.沉重的赋税
5.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
A.项羽和刘邦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商纣王和周武王
6.如下农具组图,突出反映汉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 B. C. D.
7.“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8.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继续推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 B.“ 文景之治 ” C.“ 贞观之治” D.“ 开皇之治”
9.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10.下面是历史探究小组搜集的一组史料。据此判断,该小组探究的历史人物是( )
①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②建立刺史制度;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④实行盐铁专营;⑤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11.在历代君主都以严刑重典治天下的中国古代,他独辟蹊径,倡导“柔治天下”,推行释放奴婢,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政策,最终开创的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2.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公元前60年,西汉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轮台古城遗址位于我国的( )
A.西藏 B.甘肃 C.内蒙古 D.新疆
13.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 )
A.商鞅 B.董仲舒 C.张骞 D.郑和
14.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 B.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造纸原料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5.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展“治未病”思想,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辨证分析,对症治疗
C.针灸治疗,配合汤药 D.望闻问切,精准把脉
二、综合题
16.国家治理与制度创建、政治家的素养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诸侯国分布示意图 燕(今北京)等地在山水阻隔、交通困难的西周时期,近似于在遥远的边陲安营扎寨。每一个封出的诸侯国,既是就近控制当地的军事据点,又是代表西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摘编自胡新生《周初大分封与宗周礼制的传播》
(1)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政治制度名称。据材料,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图1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承上接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由中央任免郡县主官,使中央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集中力量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在南越、河套地区设置郡县,能有效地掌控新征服地区,完成从军事占领到行政统治的转变。郡县制开创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体系的先河,虽后世有所损益,但基本框架并未改变。
——摘编自黄栋法《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2)将图1补充完整。据材料二,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指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材料三 《史记》记载:变法前夕,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认为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则认为“治世不一道(办法),便国(对国家有利)不法(仿效)古。”
(3)政治家的个人品质与修养影响着改革的推进。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并比较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历史上把文景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18.海陆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交往、交流的重要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上的文物、遗迹(部分)
①西汉初年天水放马滩纸本地图 ②西汉鎏金蒜头瓶 ③《太初历》木简册 ④萨珊王朝银币 ⑤大雁塔 ⑥丝绸之路商旅图(敦煌壁画)
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质实物 整体造型为中国风格,瓶口采用中东地区的锤磨技术 出土于敦煌汉代烽燧遗址 在中国新疆、内蒙古、广东等地都有发现,萨珊是伊朗古代政权 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的 描绘了商人们组成的骆驼商队艰苦行军后到达水井边的情景
材料二:宋元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一条是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等地出发,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李宗胜《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下面主题,将材料一中的文物、遗迹进行分类。(要求:只写序号,每类不得少于2个文物、遗迹)
主题 分类
A.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
B.丝绸之路是一条科技交流之路
C.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
(2)根据材料二,在下面地图中绘制从福建泉州前往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还有哪些途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B A C A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C A
1.A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由题干材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其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直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提到的功绩包括并吞六国、开疆拓土、创立新制、统一货币、修筑驰道和直道等,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主要成就。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皇帝,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并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建设。因此,A项正确;汉武帝并没有并吞六国,排除B项;唐太宗没有并吞六国,排除C项;元世祖没有并吞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采用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全国,促进全国社会经济联系,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C项正确;毛公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属于秦朝,排除A项;刀形币是秦统一全国之前齐国等国的货币,排除B项;题干中“汉并天下”瓦当是汉朝时期的文物,与题干秦朝变为现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根据材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胜的反抗精神跃然纸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号召下爆发了农民起义,C项正确;南凿灵渠,北筑长城是秦统一后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A项;楚汉之争,战乱频繁是秦灭亡后出现的楚汉相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遇上大雨,戍守误期,最后导致陈胜吴广起义,与“国家分裂,经济凋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B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秦朝的暴政
【详解】此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而且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和发展,并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B符合题意,选择B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秦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具体表现有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A
【知识点】楚汉之争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的对阵双方是项羽和刘邦,A项正确;夏桀和商汤之间发生的是鸣条之战,排除B项;秦二世和陈胜、吴广之间是农民起义与统治者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商纣王和周武之间发生的是牧野之战,排除D项。故选A项。
6.C
【知识点】农业进步的表现
【详解】依据题干“汉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耧车是汉代出现的新型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反映了汉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骨耜是远古时代河姆渡人进行原始农耕生产的工具,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