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4 11: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分层作业
考向1.秦的统一意义是重要考向,常与汉的大一统,隋朝、元朝的统一联系起来考查。
考向2.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与巩固统一的措施属于高频考点,侧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制度创新。
考向3.秦始皇的评价,侧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秦灭六国的过程
C.商鞅变法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2.【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其时间可以表示为(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3.【新材料 考古】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这说明秦朝( )
A.赋税徭役沉重 B.法律制度严苛
C.强化地方管理 D.地方权力过大
4.【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秦朝曾将更名规定以诏书形式颁行全国。湖南出土的秦朝简牍《更名诏书》,记载了秦朝更名的规定,如“以王令”改为“皇帝诏”,“受命”改为“制”等。秦朝这些更名规定旨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凸显皇帝威严 C.建立中央集权 D.加强文化控制
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发展,货币也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 )
A.“会子” B.五铢钱 C.“交子” D.圆形方孔半两钱
6.【跨学科 语文】秦始皇生于正月,名为政(通“正”);称帝以后,把“正”改为“端”,成为“秦讳正,谓之端”。全国人名、地名等,用政(正)者,亦要相应避讳,如“正月”改为“端月”。这些规定有利于( )
A.彰显礼乐文化 B.加强君主专制 C.贯彻统一文字 D.促进民族交融
7.【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8.【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凿灵渠 B.北击匈奴 C.修筑驰道 D.统一车轨
9.【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下列适合作为该示意图名称的是( )
A.秦朝形势图 B.灵渠示意图 C.大泽乡起义 D.西汉形势图
10.【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中央集权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独断性和随意性
11.【跨学科 地理】观察以下三幅地图,据此可以得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
由对峙走向分裂 B.由争霸走向联合
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由和平走向战争
12.【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制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新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3.【跨学科 语文】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型的车标使用了我国秦朝时统一全国的一种美观大方的书体(下图),彰显了文化自信。这种书体是( )
A.金文 B.小篆 C.宋体 D.楷书
14.【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征越族,把“西南夷”纳入帝国版图。这一举措( )
A.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期安定 B.违背了人民意愿,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C.意味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5.【新材料 时政】对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秦构筑“万里长城”的初衷是( )
A.守卫京师安全 B.抵御匈奴南下入侵
C.宣示疆域北界 D.凝聚民族力量
16.【跨学科 语文】“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写下的诗句,他把沟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比喻为“天道”,称其如同跨越天河的鹊桥一般壮观奇丽。这里的“天道”是指( )
A.灵渠 B.邗沟 C.大运河 D.都江堰
1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资治通鉴》的记载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18.【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 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商鞅虽死, “秦法未败”。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 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和影响。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2)材料二中的“秦王”指的是 这段材料赞赏的他的功绩是
材料三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类别 措施 影响
经济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文化 统一文字 B: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军事 C: 巩固边疆
(3)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填写材料三空白处。
材料四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19.【跨学科 综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林老师以“秦朝的兴亡”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秦之兴——树立唯物史观】
(1)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请将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格补充完整。分析C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 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秦之盛——彰显制度文明】
(2)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写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种政治制度?并比较两种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
图一 西周制度 图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任务三 【秦之思——全面评价人物】
(3)明末李贽在《藏书》中说:“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以“秦始皇的功与过”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D B D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A B D B A B
1.D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国家的正轨上来”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题干意在说明秦朝统一的意义,D项正确;王室衰微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但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D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纪年方法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是公元前1世纪,前200年~前101年的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说每100年为一个世纪,具体的算法就是在给出的公元纪年上加100年,是公元前的就记作公元前多少世纪,那公元前221年就属于公元前3世纪,而在公元前里,数字大是每个世纪的初期,相反是世纪末期,据此分析可知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D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早期大约是公元前190年左右,排除A项;公元前2世纪晚期是公元前110年左右,排除B项;公元前3世纪早期应该是公元前290年左右,排除C项。故选D项。
3.C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详解】据材料“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可知,这些都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材料强调“日常行政管理文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赋税负担沉重”的说法片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比较全面,但未体现“法律制度严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未体现其实施情况,不能说明地方权力过大。排除D项。 故选C项。
4.B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现了统一,实行皇帝制度。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秦朝这些更名规定是为了凸显皇帝威严,B项正确;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排除A项;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排除C项;秦为加强文化控制实行“焚书坑儒”,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D项正确;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会子”是南宋时期发行的纸币,与秦不符,排除A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货币,与秦不符,排除B项;“交子”是北宋时期发行的货币,与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据题干“秦始皇生于正月,名为政(通‘正’);称帝以后,把‘正’改为‘端’,成为‘秦讳正,谓之端’。全国人名、地名等,用政(正)者,亦要相应避讳,如‘正月’改为‘端月’。”可知,体现出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这些规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涉及彰显礼乐文化的信息,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题干上未出现贯彻统一文字小篆的信息,排除C项;促进民族交融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7.D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秦北筑长城
【详解】根据题干“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大型设备,所以修建大型工程只能用人力在群山峻岭中施工,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为修建大型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提供了保障,D项正确;秦统一后,社会环境相对战国时期稳定,但不是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最主要因素,排除A项;思想文化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与修建大型工程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秦统一后,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不是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最主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8.A
【知识点】秦开发南疆
【详解】根据题干“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采取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A项正确;北击匈奴是为了稳固北方边防,排除B项;秦驰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使得秦朝能够更好地统一全国,排除C项;统一车轨是面向全国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9.A
【知识点】秦朝的疆域及对后世的影响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长城”、“陇西”、“南海”、“东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形势图,A项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排除B项;示意图无大泽乡起义信息,排除C项;西汉形势图与题干内容“咸阳”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可知,皇帝自称、命令、印章等都有特有的名称,并且别人不许用,对皇帝名字也要避讳,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A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独尊,没有体现神权,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述特有的称谓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独尊,不能体现其随意性和独断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知识点】春秋争霸的评价、七雄征战、秦朝的建立
【详解】由图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最后变成大一统的秦朝,体现了统一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秦王嬴政拥有雄才大略,通过十年灭国战争,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因此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C项正确;图三是最后一幅图,体现了统一,走向分裂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经过争霸战争后实现了统一,不是联合,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体现了战争,秦朝体现了统一后的和平,应该是战争走向和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详解】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A项正确;推行郡县制的是秦始皇不是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使用了我国秦朝时统一全国的一种美观大方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字形长方,结构严谨,追求对称,B项正确;金文指铸刻在商、周、战国和秦汉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排除A项;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排除C项;楷书最早出现于汉代末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并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长期安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未违背了人民意愿,也不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在全国普遍建立,中央集权制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知识点】秦北筑长城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朝时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项正确;守卫京师安全,不符合史实,因为秦朝都城是咸阳,排除A项;宣誓疆域北界不符合史实,因为长城是在统一全国之后修筑的,排除C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民族力量,与秦构筑“万里长城”的初衷抵御匈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知识点】秦开发南疆
【详解】根据“胡曾把沟通湘江和漓江的运河比喻为“天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时期开通的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A项正确;邗沟是隋朝大运河中的一段,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从涿郡到余杭的运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都江堰是这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主持修建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知识点】秦朝的疆域及对后世的影响、史学理论
【详解】根据材料“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B项正确;《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的史学研究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1)目的: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任意一点即可)
影响: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秦始皇(或嬴政) 统一六国(或统一全国)
(3)A: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B: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意一点即可)。
C: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任意一点即可)。
(4)从分裂走向统一(或统一)。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朝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目的是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可知,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 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可知,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可知,秦始皇灭亡东方六国,因此①秦始皇(或嬴政)。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秦始皇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全国。因此②统一六国(或统一全国)
(3)A: 根据材料三“经济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可知,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B: 结合所学从政令传达、人民沟通、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意一点即可)。
C:结合所学从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了边疆可知,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根据材料四“战国形势图”可知,各诸侯分裂割据。根据材料四“秦朝形势图”可知,秦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完成了国家统一,因此比较两幅图可知我国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或统一)
19.(1)A:铁农具;B:新兴地主阶级;C:商鞅变法;D:封建。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制度:图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不同点:①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不同:西周是天子或王,秦朝是皇帝;②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同:西周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秦朝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③对地方的管理不同:西周是分封制,地方权力较大,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秦朝是郡县制,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等。
(3)示例:
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车辆、道路、开凿灵渠,沟通南北交通;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了边防。但他实行“焚书坑儒”,加强了对思想的禁锢,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繁重的徭役、兵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刑法,使得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等。我们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点】分封制、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秦朝的暴政
【详解】(1)根据思维导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私田产生,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以秦国为首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得出A:铁农具;B:新兴地主阶级;C:商鞅变法;D:封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变法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制度:根据图一“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信息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图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可知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地方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不同,得出①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不同:西周是天子或王,秦朝是皇帝;②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同:西周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秦朝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③对地方的管理不同:西周是分封制,地方权力较大,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秦朝是郡县制,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关于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主要是结合其实施的政策、做了什么事情进行分析,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分别从功和过两方面作答。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是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车辆、道路、开凿灵渠,沟通南北交通;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了边防。但他实行“焚书坑儒”,加强了对思想的禁锢,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繁重的徭役、兵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刑法,使得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等。我们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