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件(2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件(2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0 16:40:30

文档简介

姓名
李文洁
电话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山东省商河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4课,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在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推进,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 进程的需要,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学习本课,有助于认识从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 到实践的过程,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
2、教材的处理
教材分为三个子目录,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梳理绕索,我将教材整体处理为“一场悲壮的实验”第一目是马克思设计社会主义的实验理想;第二目是实验者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第三目是实验者斯大林————斯大林体制;第四目是现实中正在进行的实验----中国。探析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了解苏俄(联)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与发展过程,展示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家们对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永恒思考。马克思是一个实验设计者,虽然他本人不能再作任何回 答,可是无数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一次又一次地从他的著作中引经据典,试图解答现实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根据,从某种 意义上说,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实践、斗争都是在回应马克思关于人类终极理想的提问,既令人振奋又让人叹息。把这样一个至今还在持续的“实验”呈现在 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沉重历史中的鲜活、理论到实践的艰辛,或许能够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在一场场实验中认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人类 在反复思索与不断实践的过程,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体味这一探索的艰难与智慧,增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与信 心。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 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 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问题基本上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 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 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鉴于此,本课设计以“一场悲壮的实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 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这种对话不是 对历史的审判,不是一次性对话,也不是单向的对话,而是双向的、多次的对话。自从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后,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 与实践,这无形中是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是一个设计者,虽然他本人不能再作任何回答,可是无数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一次又一次地从他的著作中引经据 典,试图解答现实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根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实践、斗争都是在回应马克 思关于人类终极理想的提问,既令人振奋又让人叹息。把这样一个至今还在持续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沉重历史中的鲜活、理论到实践的艰辛,或 许能够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社会主义”一词学生耳熟能详,但是学生更多是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层面来理解的。从经济成长历程来说,社会主义如何成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的设计试图以“一场悲壮的实验”展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迁,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使学生理解伟人的思想与实践,把这段看似遥远却又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 的历史,变得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想象、可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内容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作用。
①“非常”政策的实行与中止。②制定国家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③中国经济建设改革与借鉴苏联(俄)经验教训。
①分析图表及文字材料
②经济政策比较
③历史现象联想
④问题探究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②经济建设要符合生产力水平。③以史为镜,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新经济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与意义。
斯大林体制
表现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利弊及影响。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是导入新课时利用《大国崛起》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苏联何以成为大国的兴趣。
二是:讲授新课的师生互动环节运用大量的史料教学方式,对于这样一节理论性 强,混淆性强的历史课,想借此通过学生自己分析、理解、辨析,对三种政策从本质上加以把握并加以区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现象的记忆。从而做到论从史出。重 难点的突破则运用了辨论方法,学生畅所欲言,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开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是对于最后的课堂小结则让学生进行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的形式。在微观的基础上最后再从宏观上把握整堂课。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教师点拨,苏联的探索之路正如一位音乐家所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验,激起了20世纪最大的幻想,同时又几乎毁灭了一切。”所以堪称一场“悲壮的实验”这节课我们便来探究一下这场“悲壮的实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创设历史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PPT课件、质疑苏联崛起的原因、激趣
视频《大国崛起》PPT
讲授
引用史料分析马克思设计的实验理想
分析探究概括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
PPT、史料教学方法
探究
利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体制“的历程
分析探究为什么分别是追随理想的实验,立足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PPT、图片、计量史学方法、史料教学方法
辩论
出示话题
小组辩论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辩论量规
建构
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基本功架构
学生自主构建
思维导图、板书
复习
明确讨论疑难题目
练习巩固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结合本地区有限的硬件环境,我主要采取的是以 史料为依托,学生自主建构出本堂课的知识体系,所以在设计时我着重突出了本课的主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实验”,并运用了大量史料,和多种可操作性强的 教学方法(小组辩论、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等)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合作学习。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 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此模式下,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知识体系。
?
课件25张PPT。商河一中
李 文 洁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内战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14课 社会主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
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实验理想结合材料分析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具备哪些特征?材料一、1918年,英法美日支持国内叛军挑起战争,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已经沦陷。
材料二、在首都彼得格勒,每人每天只有50克面包的口粮,列宁说“红色首都正因饥饿处于死亡边缘。”
材料三、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占总人口的82%
1.背景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外交困国内战争爆发,经济困难,生产力落后请回答: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当时的新政权面临着怎样的现实?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公有制按劳分配强制性计划经济这个政策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相比有什么共同点?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基本
特征: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战时;照搬2、措施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结合材料思考:
1、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达到什么目的?
2、这样的“共产主义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真正门径” 吗?为什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政策,更是一 个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不是
3、评价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农民来信:“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甚至征集了部分口粮,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材料一:1920年苏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2.8%,手工业仅为1913年的44.1%,农业产量仅为1913年的65%。企业倒闭,经济困难农民不满,甚至出现暴动3、评价
固定粮食税大企业归国家所有;
中小企业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分配余粮征集制
企业全面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强制劳动
1.措施:二、立足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请思考,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 (逐条比较)2、与马克思的设想比较?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基本
特征: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发展材料二:苏俄时期的一个村庄,它过去的照明用的是煤油,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装上了电灯。农民说:“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材料一:1922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6.6%,农业虽然经历了自然灾害,但产量仍然增加了20%。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二、立足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2、影响 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人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交流、探究:这些革命者害怕的是什么?新经济政策有没有背离对社会主义梦想的追求?3、实质:借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二、立足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1924年列宁带着未竟的理想离开了人世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斯大林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先要飞机大炮
后要面包胶鞋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优先发展重工业
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的确立1、确立途径请同学们分析,这种新政策有什么特点?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经济模式所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单一的公有制 一位莫斯科市民眼中的变化
自从伟大领袖斯大林开始新的政策后,阿里克谢又回到国营工厂里当工人,因为取缔了私人的工厂;私营商店也没有了。他发现所有莫斯科国营商店供应的东西种类都一样,他听说: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在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听别人说是国家有个全国计划经济委员会对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等都进行计划安排,全部集中管理。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的确立2、特点计划、照搬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基本
特征: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3 、评价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1953年) ,(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材料二: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 业 产 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名词一个令人心痛的问题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体制的确立1991年,克里姆林
宫的红旗悄然落下1936年,全国的工业生产总产值中,中央管理的企业占90%,地方管理的仅占10%,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无所不包 无所不在,甚至每一双皮鞋、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一个让人反思的现象结合材料及教材辩论:正方:斯大林模式功大于过 反方:斯大林模式过大于功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
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斯大林体制
立足现实的实验
追随理想的实验
回归理想的实验宏观看实验感悟历史 以史为鉴 那个年代是个充满硝烟的时代那个年代还是一个建设的年代那个年代是个零距离的年代那个年代还是一个膜拜的年代那个年代是个充满期待的年代那个年代也曾是饥肠辘辘的年代那个年代是个强国的年代那个年代也是个畸形的年代 同苏联一样,中国也是一个农民占优势的国家,我们也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从苏联社会主义实验中,我们能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呢?经验教训?合作探究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立足现实、关注民生
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式的终极追求,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得到最充分的最自由的解放。1.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 是否有利于:
A 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 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 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 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2. 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 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 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 农民对战时的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D. 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致AD
3. 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市场调节的指导性计划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B?4、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试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利用清明假期,搜集生活中与苏联有关的资料,体验苏联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00字左右)
拓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