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基础积累练课时巩固 夯实基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为人的自然的真zhì① 的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神超理得”(宗炳《画山水序》)。
朝朝暮暮,高山顶峰与峡谷自将光辉xuàn② 丽与晦暗混沌形成一种意境、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而不是惆怅,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设身处地地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
水无根,山有根。人不能长久生活在水上,而要生活在大地上。静观山水、临摹山水,而不浮光lüè yǐng③ ,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朝朝暮暮 B. 意境 C. 惆怅 D. 设身处地
课内赏读练探本究源 突出重点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山水画家只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就能够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
B.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不能简单地重复别人,要有自身的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4.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答:
常识积累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主题理解
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这一主题,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文脉梳理
山水画的意境
名师点拨
事实胜于雄辩
为了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往往习惯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文章第8段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注重表现其精神实质,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阅读议论文,经常要求我们分析举例论证所起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如下答题模板来作答: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概括事例),证明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拓展阅读练课外延伸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书法作品靠什么表情达意
黄建林
①作为一门艺术,书法是需要表情达意的,这样才能抒发书写者的情怀,才能构建完整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人问,书法靠什么表情达意,靠线条吗 书法的线条是不能单独表达书写者思想感情的。靠文字吗 是的,靠文字,靠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来表情达意。这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抒情法则。
②我们看欧阳询的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楷书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③《九成宫醴泉铭》是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徵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夏历四月撰写的,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倡导一种珍惜民力的文治风范。而欧阳询用这种平稳而险绝、方整而紧凑的书法气韵,正好表达了书写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透彻理解,对那种珍惜民力的“帝王之心”的崇敬和敬仰。如果换成草书来书写,恐怕这种崇敬之情就很难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了。
④毛泽东《沁园春·雪》,如果用娟秀的楷书或隶书书写,那种气壮山河、挥斥方遒、“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就无法从字里行间表达出来,而看毛泽东自己用草书书写的这首词,那种磅礴大气、信心满怀的情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再看王羲之《兰亭序》。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兰亭雅集”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慨。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王羲之临场现作,用典雅、流畅、潇洒、清丽的行书书写了这篇《序》文,而且书法布局疏朗有致,风神挺秀爽逸,笔法变化多端,取势纵横自如,给人一种“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的感觉。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书写的风格气韵交相融合,相映成趣,于是构建这篇“天下第一行书”的杰作。难怪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也要将其陪葬了。
⑥《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同样是借助文章、诗歌的力量来表情达意的。颜真卿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即758年,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子季明的首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携归,颜真卿援笔作文,悲愤交加,情不能自已:“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这种表现在书法层面上的萦行郁怒、哀思勃发的情感也是借助于文章,从笔墨之间倾泻而出的。苏东坡流放黄州时那种缠绵多情、激越悲愤的情怀,同样是通过他的诗句“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表达出来的。
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三大行书名帖,都是因为文章与书法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充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成为历久不朽的名篇佳作。可见,书法艺术的表情达意是不能脱离文学这个根本的。当下一些人临习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书写的技艺日渐增长,而且作品也频繁入展一些大型书法展览,就开始认为“书法应该摆脱文学的局限”了,其实这种想法只是作为“写字匠”的托词,这并非是书法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
(选自《书法报》,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书法作品靠题词表情达意
B.书法作品靠文字表情达意
C.书法作品靠线条表情达意
D.书法作品靠笔画表情达意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草书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是不能表达文章中对“帝王之心”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B.《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情况下书写的,是书家情感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C.书法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感情,与文字关系紧密,不能摆脱文学。
D.楷书、行书、草书,不同的书体造型,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方式。
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答:
8.清代书法家蒋和在《学书要论》中说:“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试结合选文内容和学习书法体会,谈谈怎样避免成为“写字匠”。
答:
综合探究练综合实践 合作探究
9. 学完《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后,大家都对山水画以及李可染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搜集各种材料,举行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下面是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在3日北京保利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卖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2022年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答: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发现【甲】【乙】两处有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幅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答:
随文写法练写法借鉴 笔下生花
10.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引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增强了说服力。请你也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表达一个观点吧。不少于100字。
答:14 山水画的意境
基础积累练课时巩固 夯实基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为人的自然的真zhì① 挚 的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神超理得”(宗炳《画山水序》)。
朝朝暮暮,高山顶峰与峡谷自将光辉xuàn② 绚 丽与晦暗混沌形成一种意境、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而不是惆怅,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设身处地地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
水无根,山有根。人不能长久生活在水上,而要生活在大地上。静观山水、临摹山水,而不浮光lüè yǐng③ 掠影 ,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 朝朝暮暮 B. 意境 C. 惆怅 D. 设身处地
课内赏读练探本究源 突出重点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A.山水画家只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就能够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
B.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不能简单地重复别人,要有自身的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4.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答: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坚忍的品质,而当我们在冬天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蓬勃向上,此刻,通过实地观察和近距离接触,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常识积累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主题理解
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这一主题,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文脉梳理
山水画的意境
名师点拨
事实胜于雄辩
为了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往往习惯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文章第8段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注重表现其精神实质,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阅读议论文,经常要求我们分析举例论证所起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如下答题模板来作答: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概括事例),证明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拓展阅读练课外延伸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书法作品靠什么表情达意
黄建林
①作为一门艺术,书法是需要表情达意的,这样才能抒发书写者的情怀,才能构建完整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人问,书法靠什么表情达意,靠线条吗 书法的线条是不能单独表达书写者思想感情的。靠文字吗 是的,靠文字,靠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来表情达意。这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抒情法则。
②我们看欧阳询的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楷书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③《九成宫醴泉铭》是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徵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夏历四月撰写的,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倡导一种珍惜民力的文治风范。而欧阳询用这种平稳而险绝、方整而紧凑的书法气韵,正好表达了书写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透彻理解,对那种珍惜民力的“帝王之心”的崇敬和敬仰。如果换成草书来书写,恐怕这种崇敬之情就很难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了。
④毛泽东《沁园春·雪》,如果用娟秀的楷书或隶书书写,那种气壮山河、挥斥方遒、“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就无法从字里行间表达出来,而看毛泽东自己用草书书写的这首词,那种磅礴大气、信心满怀的情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再看王羲之《兰亭序》。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兰亭雅集”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慨。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王羲之临场现作,用典雅、流畅、潇洒、清丽的行书书写了这篇《序》文,而且书法布局疏朗有致,风神挺秀爽逸,笔法变化多端,取势纵横自如,给人一种“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的感觉。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书写的风格气韵交相融合,相映成趣,于是构建这篇“天下第一行书”的杰作。难怪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也要将其陪葬了。
⑥《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同样是借助文章、诗歌的力量来表情达意的。颜真卿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即758年,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子季明的首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携归,颜真卿援笔作文,悲愤交加,情不能自已:“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这种表现在书法层面上的萦行郁怒、哀思勃发的情感也是借助于文章,从笔墨之间倾泻而出的。苏东坡流放黄州时那种缠绵多情、激越悲愤的情怀,同样是通过他的诗句“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表达出来的。
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三大行书名帖,都是因为文章与书法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充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成为历久不朽的名篇佳作。可见,书法艺术的表情达意是不能脱离文学这个根本的。当下一些人临习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书写的技艺日渐增长,而且作品也频繁入展一些大型书法展览,就开始认为“书法应该摆脱文学的局限”了,其实这种想法只是作为“写字匠”的托词,这并非是书法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
(选自《书法报》,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
A.书法作品靠题词表情达意
B.书法作品靠文字表情达意
C.书法作品靠线条表情达意
D.书法作品靠笔画表情达意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用草书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是不能表达文章中对“帝王之心”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B.《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情况下书写的,是书家情感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C.书法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感情,与文字关系紧密,不能摆脱文学。
D.楷书、行书、草书,不同的书体造型,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方式。
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答: 举例论证。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书法作品要靠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一观点。
8.清代书法家蒋和在《学书要论》中说:“无精神者,书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试结合选文内容和学习书法体会,谈谈怎样避免成为“写字匠”。
答: 文章与书法要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不能单纯为了练字而练字,而让书法作品失去了感情和生命。
综合探究练综合实践 合作探究
9. 学完《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后,大家都对山水画以及李可染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搜集各种材料,举行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下面是一则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在3日北京保利近现代书画夜场拍卖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2022年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答: 李可染《万山红遍》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记录。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发现【甲】【乙】两处有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幅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答: 【甲】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 【乙】将“显现”改为“体现”
随文写法练写法借鉴 笔下生花
10.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引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增强了说服力。请你也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表达一个观点吧。不少于100字。
答: 示例:结交朋友,不可不察交友之道,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这是因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无数事例证明:朋友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品行影响极大,有时甚至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