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7《爱莲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17《爱莲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3: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一、小试身手,断句练习(先不要看课文哟)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②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③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④染⑤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⑥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⑦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⑧噫菊之爱陶后⑨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⑩宜乎众矣
二、文言字词,自主积累(可以翻阅注释或古汉语字典)
①蕃:②独:③甚:④染:⑤濯:⑥益:⑦亵玩:⑧噫:⑨鲜:⑩宜:
设计意图: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文章短小且没有生僻难字,适合作为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断句练习。其中要求断句的两个句子也是文章的关键句,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课文,简单把握文意和节奏。课前导读要求学生能够参考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因而设计此两道练习将预习任务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感知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2.品悟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独爱莲”中对君子品格的坚守。
3.掌握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特点,领悟本文“说”的体式特点。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个周末是什么节日?(预设:母亲节)有没有同学给妈妈送花呢?母亲节应该送什么花?(预设:康乃馨、百合……)康乃馨象征母爱来源于西方,中国也有传统的母亲花。你们一定非常熟悉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这里的寸草是什么呢?
(PPT注:孟郊《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
寸草,很可能就是萱草。而从孟郊起,就有了“种萱孝母”的传统。不同的花草往往寄寓着人们不同的情怀和意趣。那么我们今天的主题《爱莲说》之莲,又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文化内涵呢?(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上个周末是母亲节,从生活情境导入,以母亲节送的花的象征意义,引入对于《爱莲说》之莲文化内涵的思考。因为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因而导入设计需要设计得更生活化、更有趣一些。同时,我们都很熟悉孟郊的《游子吟》,而极少思考“谁言寸草心”中的“寸草”是什么,为什么“寸草心”是母爱的象征,将熟悉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
二、字词正音
全班朗读《爱莲说》,教师对读得不够好的字词进行相应的点拨。
预设:如予/独爱/莲之……、蕃的字音、鲜的字音等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而教师在旁边作相应的点拨和补充。
同时PPT梳理文言知识:“之”的用法,“者也”判断句。
设计意图:全班朗读《爱莲说》,简单感知其文意和节奏。《爱莲说》文言字词相对容易,学生在课前也有自主预习环节,对于不懂的字词可以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给予相应的点拨或补充。由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三、解读标题
在前一课(《陋室铭》)中,我们已经知道“铭”和“说”都是一种文体。复习一下,铭是什么? 预设: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说”也是一种文体。
如(PPT注:《马说》《师说》《说虎》《爱莲说》等),结合课文,猜测“说”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预设:表达自己对某个事物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明确:“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说”就是“谈谈”,是一种议论性质的文体。《马说》的“马”,《师说》的“师”,《说虎》的“虎”都是议论的对象。同样,我们的标题《爱莲说》议论的对象就是“莲”,但不同的是,周敦颐在标题中鲜明地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态度——爱。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文题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得出“说”的特点,训练思维。
四、文本探究
(一)铺垫引入
《爱莲说》的议论对象是“莲”,但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写莲,而是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写起并举了两个例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既然“可爱者甚蕃”,为什么只举了这两个例子呢?(矛盾点)
明确:说明这两个例子是很典型的。为什么这两个例子是典型的呢?
(PPT引入资料助读)
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世人爱牡丹: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李肇《唐国史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
可见在当时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是极端富贵和奢靡的象征。
作者在这短短两句中用了两个独特的副词,把它们圈起来。(板书:甚、独)
“甚”的意思是?能不能换成“多”?明确:甚,很。不能,“甚”比“多”程度更深、更准确、更精妙,“世人甚爱牡丹”体现了牡丹之爱程度之深,范围之广。而“多”只是体现了数量。“独”的意思是?能不能换成课下注释的“只”?你从“独”中读出了怎样的意味?
明确:“只”显得狭隘简单,而“独”可以理解为一个词:钟情。体现出一种特别的喜爱、在“可爱者甚蕃”中钟情于菊的情感。指导朗读这句话,“甚”“独”的重读。
下文中作者再一次用到了“独”,是“予独爱莲”,周敦颐对莲的喜爱可谓溢于言表。我们又可以从“独”中读出怎样的意味?
明确:“可爱者甚蕃”,而我独钟情于莲,体现我对莲的喜爱之深切。古往今来,我与陶渊明、世人都不同,体现我对莲的喜爱之特别。因而这里的“独”除了钟情,还有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孤傲之感。
知人论世(周敦颐爱莲的故事)
PPT注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他任南康知军时在军衙东侧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莲花,即“爱莲池”。后来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爱莲堂,并作诗纪念他。
设计意图:只有关注文中的独特副词,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此处运用换词法探讨“甚”“独”之深层含义,通过字词的品味发现文本的秘妙,只有真正理解了“独爱莲”之“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对莲的情感。
(二)如何写莲
1.那么又是怎样的莲,让周敦颐如此钟情呢?在具体写莲的句子下划线。
出示莲花组图,直观感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组讨论:历来人们都推崇这句话为写莲的千古名句。
读一读这句话,你们从中发现了莲怎样的特点?周敦颐仅仅是在写莲吗?
语句
写莲角度
君子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对仗工整,写莲的生长环境
洁身自好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四字句,写莲的体态香气
行为方正、通达事理、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不附权势、美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综合概括,写莲的风格气质
端正清严、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凛然不可侵犯
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不仅是自然之莲,更是君子之莲。
同样是莲,朱自清笔下的莲
(PPT注:《荷塘月色》引用其中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就是柔美的,而周敦颐笔下的莲却凛然是君子之莲。为什么呢?
PPT注: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可补充周敦颐清廉为官的小故事。想一想莲与周敦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周敦颐笔下的莲被赋予了作者个人的追求和志趣,作者以莲自况。他把自己的人格追求赋予莲的意象,通过写莲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而这也呼应了前面的“予”独爱莲。(板书:自然莲——君子莲——“我”之莲)
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独”字和情感。
设计意图:这句是写莲的千古名句,也是理解作者情感和态度的关键句。我是从自然莲——君子莲——“我”之莲的审美进阶顺序层层深入,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言志和所载道。
(三)价值品评
1.题目既然是《爱莲说》,我们却发现作者多次写到了菊和牡丹,与题目似乎并无关联,能不能删去呢?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作者用“菊之爱”和“牡丹之爱”来衬托、铺垫“莲之爱”,同时把花人格化,含蓄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志向。且在语言特点上构成了排比句式,使文脉畅通、语意连贯。指导朗读
2.最后一句的标点很有特点,课前预习的时候我们尝试过给它断句。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断句的理由呢?(或者联系整篇文章,说说你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噫”是感叹词,所以用感叹号。那么作者感叹了什么呢?一叙、一问、一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陈述句。陶渊明与随波逐流的众人不同,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却鲜有其他人的共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反问句,所以用问号,照应上文的“予独爱莲”之“独”,抒发强烈的感慨,感叹没有志同道合之人。陶渊明是避世退隐,而周敦颐和“世人”都是入世的态度,但同时代、同样入世,他的洁身自好和众人的爱慕荣华富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宜乎众矣”也是陈述句。体现了一种对众人攀附权势,随波逐流而能洁身自好的讥讽。指导朗读。注意虚词、语气和情感。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本是不必写菊和牡丹的。但正是在菊和牡丹的对比和衬托中,才更见出作者的追求和志趣,也就比一般的“托物言志”更深了一层。
【小结】因此,正是这篇精湛短小却字字珠玑的《爱莲说》,从周敦颐开始,莲成为了君子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也成了历代读书人永恒的精神追求。作者托物言志,借清雅、高洁的莲花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众人同流合污,不慕权势和富贵的品格和志向。再次朗读全文。读准节奏、语气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前两题2选1)
1.(选做)相比陶渊明的“菊之爱”和周敦颐的“莲之爱”和众人的“牡丹之爱”,你更喜欢哪一种,写下你的理由。(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2.(选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参照“我独爱 之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一段话。(句式上不一定要很整齐)
3.(必做)背诵全文。小组合作搜集关于“菊”“牡丹”“莲”或其他花的诗句,互相分享,并摘抄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第一题着眼于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第二题着眼于思维的发散和读写结合,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三题着眼于语文素养的积累,小组合作,互相分享,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