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
上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亲爱的同学们:
你留心观察过生活中的景物吗?你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紧紧抓在墙上的吗?你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探究生活中的学问吧!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古诗三首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任务二:学写爬山虎观察日记
任务三:我为蟋蟀卖房子
眼力比拼 明确观察主题
对比资料 学写观察日记
任务一:跟着诗人学观察
多彩生活我留心
与白居易共赏江景
与苏轼同游庐山
填写房屋登记表
宣传住宅
与卢钺共赏雪梅
整理观察笔记
观察爬山虎
住宅的卖点
任务四:用明亮的眼睛观察生活圈
树立爱眼意识,提出护眼建议
举办优秀观察日记展
任务:跟着诗人学观察
与白居易
共赏江景
活动1
知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相传街边老妪也能听懂。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解诗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释
①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② 〔可怜〕可爱。
③ 〔真珠〕这里指珍珠。
傍晚
诗人在江边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释
①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② 〔可怜〕可爱。
③ 〔真珠〕这里指珍珠。
/
/
/
/
/
/
/
/
读古诗
mù
sè
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夕阳图
月夜图
明诗意,品诗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指夕阳的光。
注释
①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② 〔可怜〕可爱。
③ 〔真珠〕这里指珍珠。
大意: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品读夕阳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瑟瑟”写出了江水青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
“红”也写出了江水的颜色,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
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释
①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② 〔可怜〕可爱。
③ 〔真珠〕这里指珍珠。
大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品读月夜图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
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一读,背一背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舒展。第二句“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
可借助书中的插图背诵诗句。
古诗 诗人 观察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暮江吟》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填写观察档案
白居易
斜阳、江水、露水、月亮
铺、瑟瑟、红、像珍珠、像弓
与苏轼同游庐山
活动2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解诗题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 〔缘〕因为。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读古诗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 〔缘〕因为。
shì
yuán
/
/
/
/
明诗意,品诗句
题①西林②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③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 〔缘〕因为。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这两句中,苏轼都站在哪些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呢?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他看到的景物是什么样的呢?
岭
峰
借助图片说一说“岭”和“峰”的区别。
岭: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游览过庐山,并用自己的诗句写下了庐山的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庐山竹影几千秋,山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
朗读指导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明明是身在庐山,为什么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
来了什么启发呢?
填写观察档案
古诗 诗人 观察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题西林壁》
表现手法 苏轼
庐山
各不同
即景说理
与卢钺共赏雪梅
活动3
与卢钺共赏雪梅
活动3
知诗人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等。
读古诗
注释
① 〔降〕服输。
② 〔骚人〕诗人。
③ 〔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
④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 〔逊〕不及,比不上。
xiáng
sāo
/
/
/
/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①
②
③
④
⑤
xùn
shū
降
xiáng
jiàng
多音字我会读
降落伞
下降
投降
降服
明诗意,品诗句
注释
① 〔降〕服输。
② 〔骚人〕诗人。
③ 〔阁〕同“搁”,放下。这里读gē。
④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 〔逊〕不及,比不上。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①
②
③
④
⑤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拟人
形象生动
梅雪争春图
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难分高下
各有所长
借景议论,表达诗人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朗读指导
前两句梅雪争春的景象,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点;后两句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体会二者各有所长。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古诗 诗人 观察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雪梅》
表现手法 借景议论
填写观察档案
卢钺
雪、梅
白、香
学写字
暮
吟
题
侧
峰
生字我会写
庐
缘
降
费
须
逊
输
yín
“吟”的右半部分是“今”,不要写成“令”。
书写指导
yuán
“缘”字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可借用“互”字帮助识记。
xiáng
“降”字第七笔是撇折,容易误写成横。
shū
“输”字右半部分中间的短横不要漏写。
整理观察笔记
活动4
怎样观察和描写景物 观察
表达
1.在观察景物时我们要从全局或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2.还要重点抓住景物的颜色和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
1.在写作时用词要准确生动,还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2.也可以融入个人感受,采用寓景于情、寓景于理或借景议论的写法。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眼观世界
苏轼的故事
练一练
一、选出下列红色词语的正确解释。
A.服输。 B.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C.书写,题写。 D.因为。 E.可爱。
1.可怜九月初三夜( )
2.题西林壁( )
3.只缘身在此山中( )
4.梅雪争春未肯降( )
5.骚人阁笔费评章( )
E
C
D
A
B
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中哪两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