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美。
难点:
体会诗人对西湖景色的独特感受,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法:通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是否见过夏天的雨,并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然后引入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介绍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教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在夏天遇到过突如其来的大雨呢?那种感觉是不是既刺激又难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那场西湖夏雨,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独特韵味。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有过类似的经历,气氛活跃。)
教师:好,那么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诗人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学生认真聆听。)
2.解诗题,读诗题。
(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市西湖畔;心情: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重点讲解“遮”字的读音和意思。
3.给古诗划节奏,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引导: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是什么?
(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景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说说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什么了?(黑云、山、白雨、船)
(2)“黑云”是怎样的黑?“白雨”是怎样的雨呢?(像墨汁一样黑的乌云;大雨)
(3)这里有两个字“跳”和“乱”,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掉?(对比阅读;不能换,这两个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4)能否用四个字概括所见的画面呢?(黑云遮天,白雨跳珠,大雨入船)
(5)你能想象出此时的画面是什么样子吗?一边读一读,一边想象画面。
3.暴雨骤来骤去的景象(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结合诗句具体说说。(“忽吹散”,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2)联系生活经历,你遇到了这样的场景时是什么心情呀?由此猜想诗人的心情。
(狂风过后,雨忽然停了,在望湖楼上看到了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刚刚经历暴雨的紧张一扫而光被愉快替代)
(3)补充背景,明确这也是人生态度的体现。
(4)出示图片,感受美景。
(5)如果给现在的画面起个小标题,你会怎么命名?(风来雨去,水天一色)
(6)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
3.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4. 感受诗意境美
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中的美,如有声、有色、有动感等。
教师: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那场西湖夏雨之中。现在,请大家再次品读诗句,体会其中的美。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哪里呢?(学生回答:有声、有色、有动感等)
教师:是的,这首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了生命力。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的指导,读出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5.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四)背诵古诗
1.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2.个人背诵、小组背诵、全班齐背等。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积累其他描写雨的古诗,并进行初步理解和诵读。
2.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其他描写雨的古诗进行比较,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雨景和情感。
(六)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朗读和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还深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和意境美。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特点:快且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情感:对西湖景色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