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人寄情山水、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孤独与愁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插图等)。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等辅助材料。
学生预习古诗,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已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那些诗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看看他又如何以秋江暮色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孟浩然及《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
教师: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宿建德江》就是他在旅途中,面对秋江暮色,心生感慨之作。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断句。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
4.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5.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6.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2.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解决疑难问题。
明确“渚”的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前两句的意思: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明确“野”指原野;“旷”的意思是空阔远大。
诗人停靠在烟渚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板书:远景 近景)
(四)深入探究
1.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师:在这首诗中,孟浩然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学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等。
2.讨论:诗人为什么会感到“愁”?这种“愁”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教师:很好。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感到“愁”呢?这种“愁”又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学生:诗人身处异乡,看到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心中自然涌起思乡之情,所以感到“愁”。而“移舟泊烟渚”则描绘了一幅孤独停泊的画面,更加深了这种愁绪。
3.引导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自己的愁绪和景物融合在一起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诗中为什么要用情景交融呢?指名说。
预设:情景交融可以更好地把“愁”写清楚写具体,让读者印象深刻,让作者的愁绪表达地更加到位。(两个维度)
教师:非常棒!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4.朗读感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2)配乐朗读,营造氛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拓展延伸
1.思考:如果你身处异乡,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孟浩然的其他山水田园诗,感受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六)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宿建德江》的诗句内容,还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品味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 景物描写
日暮客愁新 —— 情感抒发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