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1《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11《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5:2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教学设计
有一位作家,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这位作家就是杨绛。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她走进《老王》,到一段往事回忆中去认识一个人,探寻一段真相
学习目标
1.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
2.品味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体悟情感,感受人性之美。
预习检测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1.谁来读一读字词?(屏显)
生读字词,纠正愧怍( zuò )
2.谁来帮我们介绍一下作者杨绛?
生介绍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初识——谈交往

师: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时隔多年撷取了那些难忘的记忆碎片,接下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用“记忆中的老王”“记忆中的我们”为这些碎片制作小标签,并标注标签的主要内容。
生:记忆中的老王——老王为“我们”带送冰块;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为三轮车装上护栏;老王为“我们”送来香油鸡蛋。记忆中的“我们”——杨绛常照顾老王的生意;杨绛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治好他的夜盲症;钱先生将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细察——析形象

师:人是写人叙事散文的灵魂,点滴交往中最能挖掘人的真性,下面就让我们从分析人物入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有感触的部分,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王,怎样的杨绛。同学们先自主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
生:文中写到“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从这里我读出了一个苦命的老王。“活命”写出了这辆破旧的三轮车是老王唯一的谋生工具,可见他生活的艰难;亲人要么“死了”要么“没出息”,可见老王的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师:用“活命”而不用“生活”,可见老王的确生存艰难。那么你认为我们该如何读这段话呢?
生:重读“活命”“破旧的”。
师:朗读时语调还应低沉一些,请你试着读一读,体会老王的苦。
生:“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从这里读出一个不幸的老王。“一只眼”写出了老王身体有残疾,更加重了他谋生的困难,不仅如此,周围的人竟然还嘲讽他,不尊重他。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加上精神的折磨,更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啊。穷苦、卑微、艰难、孤独——由此可见,老王的确很不幸!
生:“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生活如此贫苦只能靠三轮车活命的老王本该视钱如命,可他宁愿做“亏本”的买卖也愿意为我家送冰,从这里我读出一个淳朴善良的老王。
师:是啊,贫苦的老王还不忘照顾杨绛一家人,可见他金子般善良的心啊。
生:文革期间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给他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从这里“哑着嗓子”“悄悄”两个细节描写可以看出,老王十分顾及我的面子,体现出他对我们的担心,从这里我可以读出一个替他人着想的老王。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赏析人物,非常棒。我们还可以从文中找出依据,在当时文革背景下,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的作者敢不敢坐三轮车?不敢。所以这里的“哑着嗓子”“悄悄”还有什么深意?
生:是老王在保护作者,不想为作者惹来麻烦。
师:那么请你试着读一下,还原一下老王当时担心的状态。
生:文章第8段写的很精彩。“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里一个“打”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用尽全身力气敲打房门的形象,表现出他身体极度虚弱,也暗示了他生命的垂危;“镶嵌”一词本是形容无生命的物品,这里采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将老王身体僵直的形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使我们如见其人。
师:你能从人物描写和修辞的角度分析人物,很好。如见其人的我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恐怖,感到害怕,也感到担心。
师:所以见到行将就木的老王,作者更是害怕、恐惧、担心的,老王“镶嵌”在门框的形象让作者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由此可想当时的作者一定是害怕得不知所措了。
生:在他病重到如此地步的情况下,却不忘拿香油鸡蛋来感恩杨绛一家人,可见,这是一个知恩图报的老王。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部分,注意语调要低沉,语速放慢。由此也不难看出,老王已把杨绛一家人当作什么人呢?对,恩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亲人。
生:文章中写到“我常坐老王的车”,一个“常”字,写出了杨绛对老王生意的照顾;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治好了他的夜盲症;钱先生愿意将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维持他的生计。从这里我能够读出杨绛一家人的善良。
师:文章写杨绛一家人对老王的照顾用笔并不多,可见作者的大善。那么当时的杨绛真的就是幸运的人吗?
PPT显背景资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动荡不安,杨绛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一家人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杨绛被剃去半边头发,剃成了“阴阳头”。并且杨绛被安排扫厕所,钱锺书扫大院。而且在此期间,他们还失去了自己的女婿。
生:由此可见,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杨绛一家人同样也是受害者,不幸者。
师:杨绛一家人遭受如此大的磨难,仍然竭尽全力在生活中帮助老王,而老王这个生活在底层的人力车夫,却不受歪风邪气的影响,依旧尊重杨绛夫妇,并且时常帮助他们。在那样一个黑暗如铁的时代,这两点善良的微光,彼此温暖,让人动容。
深知——悟愧怍

师:既然杨绛一家人为老王做了那么多,为什么后来的“我”又感到“愧怍”呢?请与同桌交流讨论。
生:相比于老王,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者,回想起自己对老王的关心还很不够,连老王生了病都没有去探望,死了后也没有去祭奠,可见确实不够关心他,所以她感到愧怍。
师:你的发现很有道理。所以老王把杨绛一家人当作恩人、最重要的人甚至是亲人,而杨绛又把老王当作什么人呢?
生:朋友,善良的人,好人。
生: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向我们表达感谢时,我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用钱的方式回赠老王,使他带着遗憾离开,所以她感到愧怍。
师:老王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亲自来感谢杨绛一家人的帮助,或许他只是想充当一次给予者,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但作者还是没有理解他,成全他。
生:多年后的杨绛认识到自己给予老王的更多的是对于弱者的怜悯和同情,作者认识到这是基于不平等的地位的。
师:你的分析又高了一个层次。是啊,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优越感,她认识到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俯视,所以她为自己的自命清高而愧怍。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苦命但善良的老王活出了最高贵的生命,“愧怍”的杨绛也用知识分子的反省走向了高贵。她不只是在反思自己,也是在呼唤社会的反思。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初识、细察、深知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三轮车夫老王,一个是有着善良品格还能不断反省自身的崇高学者杨绛。那么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呢?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师:最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像老王和杨绛一样,做一个善良真诚、懂得反省的人,活出高贵的人生!
推荐阅读《干校六记》《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