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规划·构体系】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政治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建制度趋于衰落,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文化 具有承古萌新的特征。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但传统文化仍占据统治地位;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成就;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外交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结合有关明朝内阁的史料,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革。(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明代涉及海洋的小说,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认识明代海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悟新知】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① 应天府 ,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政治制度变革 废除宰 相制度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设置 内阁 (1)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形成了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② 内阁 ”,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2)大学士职能: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③ 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3)大学士权力增大: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宦官 专权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④ 司礼监 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⑤ 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4)意义: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欧洲远洋航海半个多世纪
戚继光抗倭 (1)原因: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2)结果:明廷派遣大将⑥ 戚继光 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⑦ 濠镜澳 (今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⑧ 台湾岛 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方位 民族 概况
北方 蒙古族 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⑨ 俺答汗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西南 藏族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⑩ 行都指挥使司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 女真 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奴儿干都司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明朝统治危机 的表现 (1)政治黑暗,宦官专权,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蜂起。 (2)东北女真的兴起与威胁。16、17世纪之交,东北女真建州部首领 努尔哈赤 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大金,其子皇太极改女真为 满洲 ,并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3)自然灾害频繁
明朝灭亡 1644 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思考点 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解题关键:理解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思路引领:先结合教材内容把握明朝“下西洋”政策的变化,进而从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变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理解。
答案提示:
(1)变化:从明成祖的大力推行到后来终止、未能持续。
(2)认识
从目的上看,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出于政治动机而非经济动机。
从原因上看,主要原因:①整个航海活动完全由封建国家操纵,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从根本上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②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
具体原因:①“厚往薄来”的政策给明朝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②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③明朝政府垄断海上贸易权,扼杀了私人贸易的发展;④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⑤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营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⑥明朝政府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危机日益加剧;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具有保守性。
学思之窗 《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解题关键:理解“今日全照他行不得”。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内容,联系所学知识理解。
答案提示:清朝建立之初,制度大都照搬明朝。当时汉族降官宁完我在奏疏中对盲目模仿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做法表示不满,提出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明朝典章制度进行损益、完善,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并且分析了借鉴明朝制度的利弊。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 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解题关键:理解宰相的存废对皇权的不同影响。
思路引领:明太祖与黄宗羲之所以会有不同见解,主要与个人立场、时代背景有关。由材料所述可知,明太祖所述废宰相的理由不充分,黄宗羲批判废宰相之举主要是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角度来分析的。
答案提示:(1)明太祖认为宰相一职并非自古就有,小人任职会擅专威福,造成社会动乱,大权集于皇帝则有利于国家稳定。黄宗羲认为废宰相导致明朝无善治。
(2)明太祖所述废宰相的理由不充分,还有其他原因:
①吸取元朝教训。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导致后期相权过大,甚至左右皇帝的废立,影响皇权。
②时任宰相的胡惟庸权倾朝野,朱元璋借机铲除他以树立权威,巩固统治。
③个人原因。朱元璋迷恋权力,事必躬亲,执意要废除宰相制度。
(3)黄宗羲是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角度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学习拓展 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
思路引领:查阅资料,拓宽视野,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八股文是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八股文”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文中的四副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文中作用词语典故都要是经书或正史中提到过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下面是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韩菼的文章。
[题目]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 舍耶 行耶 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 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 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 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明朝专制集权的强化
材料一 明朝,内阁阁臣的选拔方式大致有两种:特简和廷推。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中旨(不通过内阁直接下达的帝王诏谕)的方式任命阁臣,而不通过吏部。这种方式大致又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由皇帝本人亲自选拔出阁臣;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荐举,或由中官(宫内官员的总称)们的援引而任命;再有一种形式是由现任阁臣们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点用。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通过特简。而万历以后,则多是廷推。廷推指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明代的会推大典形式很严格,参加廷推的大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和言官们,所以,廷推能够采纳众议,较为公正。特简和廷推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喜欢与否是能否入阁的决定因素。
——摘编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 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制度设立了大学士,这些人都在内廷,所以又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当时,内阁学士的官职只有五品,不能参与机要,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高。由于这些学士辅政有限,朱元璋很快又否定了这种形式。明成祖即位后,“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此时内阁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是深得成祖信任的心腹,且得以参与机务。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为五品以下的官员。洪熙、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并且还以六部尚书来兼任,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可以说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权相的地位。
——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 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内阁阁臣选拔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朝内阁权力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特点:皇帝主导,专制色彩浓厚;方式多样;选拔形式趋于严格;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2)变化:明太祖时期,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得参与机要;明成祖时期,内阁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学士官职仍然较低;洪熙、宣德年间,内阁地位提升,获得票拟权;嘉靖朝,内阁地位达到顶峰,首辅地位超越尚书,拥有了权相的地位。
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皇帝直接以中旨(不通过内阁直接下达的帝王诏谕)的方式任命阁臣,而不通过吏部”“特简和廷推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喜欢与否是能否入阁的决定因素”可知,皇帝主导,专制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这种方式大致又表现为三种形式”“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通过特简。而万历以后,则多是廷推”可知,方式多样;根据材料一“明代的会推大典形式很严格,参加廷推的大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和言官们”可知,选拔形式趋于严格;根据材料一“廷推能够采纳众议,较为公正”可知,具有一定的公正性。第(2)问,根据材料二“内阁学士的官职只有五品,不能参与机要”可知,明太祖时期,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得参与机要;根据材料二“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仍为五品以下的官员”可知,明成祖时期,内阁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学士官职仍然较低;根据材料二“洪熙、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并且还以六部尚书来兼任,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可知,洪熙、宣德年间,内阁地位提升,获得票拟权;根据材料二“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可以说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权相的地位”可知,嘉靖朝,内阁地位达到顶峰,首辅地位超越尚书,拥有了权相的地位。
任务2 明朝的海外贸易
材料 明代出现了大量内容涉及海洋的小说作品。探寻这些涉海小说的价值意蕴,有助于从微观视角丰富人们的历史认识。
书名 小说情节
《三宝太监西洋记》 番王酋长们乘坐郑和宝船来华进贡珊瑚、果下马、歌毕佗树等各色珍宝,通过进贡人来表达臣服之意,大明天子礼待并予以他们丰厚的回赠
《西湖二集》 (大海寇王直)说:“俺请开互市,彼此公平交易,都有利息,并不扰害你中国。你不许俺开互市,是绝俺们生意,俺们不免杀入中国抢掳罢。”
《客座赘语》 “欧逻巴国人利玛窦者,言画有凹凸之法,今世无解此者。”他以自鸣钟、三棱镜等奇巧器物为纽带,于各级官绅唱和之间传教
——据程雁群《明代涉海小说研究》整理
依据材料,描述其中蕴含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进行评述。(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涉海小说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的曲折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一方面开辟了海上航线,增进了与航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昂的航行成本所换来的奢侈品、珍禽异兽等物,仅满足了统治者的猎奇心理,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气度,但加剧了明朝的财政负担,因此难以为继。此外,由于日本海盗(倭寇)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明朝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日益猖獗,走私者与倭寇混杂,造成更大破坏。戚继光等人平倭之后,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逐步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由此可见,明代海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涉海小说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曲折发展的历程。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依据材料,描述其中蕴含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进行评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描述其中蕴含的历史现象)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番王酋长们乘坐郑和宝船来华进贡珊瑚、果下马、歌毕佗树等各色珍宝”“俺请开互市,彼此公平交易,都有利息,并不扰害你中国。你不许俺开互市,是绝俺们生意,俺们不免杀入中国抢掳罢”
时空定位 明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郑和下西洋的作用与局限;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与影响
层次鲜明 朝贡贸易—“海禁”—开禁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涉海小说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的曲折发展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郑和下西洋
“海禁”政策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明代海外贸易政策不断调整,涉海小说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曲折发展的历程
【随堂检测·精评价】
1.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
C.改革中枢机构
D.借鉴历代经验
【解析】从材料中的“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等信息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宰相的存在会威胁皇权,因此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改革中枢机构是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D项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借口,不是目的,排除。
2.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初步形成亚洲贸易网络”“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外国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 )。
A.玄奘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解析】根据材料“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外国的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郑和,其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对外国的了解,C项正确。
3.下面是一首明代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文天祥 B.李自成
C.郑成功 D.戚继光
【解析】据材料“明代”“杀尽倭奴兮”可知,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是戚继光,他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