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水的浮力 第1课时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水的浮力 第1课时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04 23: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和水的溶液
1.3水的浮力(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浙教版八上科学的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从知识体系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重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液体对物体的作用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后续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以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入浮力概念,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建立对浮力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浮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浮力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铁块会沉入水底等。但对于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等科学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在学习特点方面,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新知识。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
①认识浮力的概念,明确浮力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托的力。
②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构建关于浮力的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
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数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现象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推理。
②以浮力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升分析综合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3.探究实践
①运用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针对浮力的产生原因等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或进行推理,培养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
①通过了解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浮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②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木块、水等。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展示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活动②:提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活动①:学生回答看到有些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沉入水底。
教师活动③:继续提问:“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入水底呢?”从而引出课题“水的浮力”。
(2)浮力的概念
教师活动①: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石块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的重力。
教师活动②:提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活动①:学生回答弹簧测力计在水中的示数变小了。
教师活动③:追问:“为什么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呢?”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②: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水对石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教师活动④: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教师活动⑤:提问:“谁能再举一些生活中浮力现象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③:学生回答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游泳时感觉身体变轻。
(3)浮力的产生原因
教师活动①:创设情境,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倒置的漏斗中,用手指堵住漏斗口,向漏斗中倒水,乒乓球不会浮起来;松开手指,乒乓球则会浮起来。
教师活动②: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活动①: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松开手指后,水进入漏斗,对乒乓球有一个向上的力。
教师活动③:播放浮力产生原因的动画或视频,结合动画或视频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教师活动④:以长方体浸没在水中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⑤:提问:“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压力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②: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长方体下表面所受压力大于上表面所受压力。
教师活动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活动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活动③:提问:“大家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①:学生回答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④: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⑤: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呢?实验步骤又是什么呢?如何记录数据呢?”
学生活动②:学生讨论后回答选择弹簧测力计、不同体积的物体、不同密度的液体等器材,实验步骤可以是先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分别将物体浸入不同液体中不同深度,测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数据。
教师活动⑥:进行实验,巡视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和正确进行。
学生活动③: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⑦: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教师活动⑧:提问:“从实验数据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④: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回答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5)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①: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②: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活动①:学生回答学习了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③:强调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①: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利用浮力的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密度计。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
1.3水的浮力(第一课时)
(1)浮力的概念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
(2)浮力的产生原因
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九、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问题、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成功之处在于素养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实验设计合理。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够规范、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加深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